原標題:【第三只眼看包養網心得貧困縣“大考”】甘肅甘南:實事辦到心坎上 精準扶貧獲點贊
幸福。(呂守奎 攝)
不到高山,見不到風景;包養留言板不到邊遠地區,見不到民生實情。3月2日至10日,記者以第三方評估組成員的身份全程見證了第十一考核組、第三方包養軟體評估組對甘南州的合作、夏河、碌曲、瑪曲、臨潭、卓尼、舟曲和迭部共8個市(縣)中4個縣的精準扶貧考核評估過程,并利用這次機會再次零距離感受了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甘南群眾生活上的巨大變化。
實惠看得見摸得著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在合作市佐蓋曼瑪鄉美武村貧困戶加卜代家,整潔的炕桌上層層疊疊包養意思堆滿了10余種飲料和副食品。通包養過交談記者得知,他包養網家6口人,去年全年收入14437元,人均收入2406元,這個數據距離甘肅省人均2800元的脫貧指標已非常接近。
加卜代告訴記者,像包養網他家這種情況在全鄉已寥寥無幾了,今年就能達到脫貧指標。“我們要給黨的政策點贊,給幫扶單位點贊!” 加卜代說話時洋溢著辛福的微笑。
記者了解到,2015年合作市佐蓋曼瑪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360戶、1908人。全年計劃脫貧150戶、780人。年末,該鄉實際完成脫貧200戶、1054人。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10.89%降至6.5%。
在卡加道鄉記者看到,不少牧民在甘肅省危房改造的政策扶持下,蓋起了漂亮的樓房,也有人利用精準扶貧貸款搞起了牛羊養殖或者買了小汽車跑運輸等等。
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國家扶持政策的差異性,甘南藏區群眾享受國家扶持政策種類多、包養網VIP覆蓋面廣、資金量大,由于人口相對較少,包養網心得大多數群眾特別是貧困戶都不同程度地享受了國家的政策扶持。
如群眾享受到的惠農政策及項目有草原獎補、養殖保險、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危舊房改造、村道硬化工程、人畜安全飲水、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村級幼兒園建設、牲畜養殖暖棚建設等20多項扶貧惠農政策。這些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硬件項目實施,促進了藏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經濟社會發展,使得藏區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包養網以碌曲縣為例,該縣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和現代農牧業,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該縣新建旅游觀景臺3處,建包養成農牧民家樂187家,帶動旅游從業人員1083人,去年旅游綜合收入3.3億元。全縣還成立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37個,其中11個貧困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99個,貧困戶入社432戶,占33.4%,這些都極大的提高了群眾脫貧致富、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碌曲縣委書記梁明光說,碌曲縣緊緊抓住國家和省上支持藏區發展的歷史機遇,強化基礎設施和重點領域投資,開工包養網推薦建設了碌賽公路、保障性住房、農村危舊房改造、異地搬遷等一大批好項目,使得全縣農牧民生活和發展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實事辦到心坎上脫貧致富步伐加快
藏區農牧民民風純樸,感恩情節重。在幫扶點,“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得到解決,并且大都實施了到村到組的道路硬化工程,安全包養價格飲水入戶工程,村容風貌改造工程,行政村基本都建起了衛生室、幼兒園、農家書屋、活動廣場,基本解決了群眾“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實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廣大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體現了真扶貧,扶真貧,得到了群眾的贊揚和認可。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感恩的心,努力做好眼前的事。”
“危房改造幫我翻新了房屋,還新建了一處廂房,水、電、路、網都有了,還參加了新農合醫療,看病負擔也輕了……” 夏河縣達麥鄉達麥村貢去乎扎包養網西說。在達麥鄉的當浪、包養當應道和吉塘3個組的10多戶農牧民家中記者看到,現代化的氣息已經從方方面面影響包養甜心網、提升著牧民們的生產生活。
據了解,夏河縣總人口8包養.89萬人,有藏、漢、回等18個民族,農牧民人口6.96包養甜心網萬人,占總人口的78.3%,藏族人口占79.2%。一直以來,夏河縣都是國務院扶貧開發的工作重點縣,屬于藏區連片扶貧開發區。
隨著近年來甘肅省雙聯扶貧行動和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接連開展,夏河縣在農牧民脫貧致富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對此,甘南州委常委、夏河縣委書記楊雄給出了一組數據:2014年全縣貧困人口2966戶1.37萬人,2015年末預脫貧1544戶6982人,超額脫貧882人,貧困率由2014年的19.7%下降到了2015年的9.66%,包養網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70包養網評價元。
“我們按照中央包養甜心網和省、州的總體安排部署,緊盯整體脫貧目標,把摸底調研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基礎,堅持項目向貧困村傾斜、資金向貧困村戶聚攏。”楊雄說,全縣包養網圍繞貧困村脫貧規劃和貧困戶脫貧計劃,充分調動各行業部門的工作積極性,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持續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開發、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素質提升等工作。同時,針對片區自然條件差、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現狀,提出了“調結構、種牧草,保生態、養奶牛,學技術、搞勞務,抓教育、謀長遠”的24字方針,加快了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扶貧加“扶智” 牧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甘南州副州長、合作市委書記劉永革說,今年以來,合作以加速群眾脫貧為核心,認真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措施包養網,制定了以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為帶動農牧民致富增收的模式,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牧戶”、“專業合作社包養站長+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農牧戶+貧困戶”、“致富能人+專業合作社”的方式等四種扶貧模式,全力推進精準扶貧。
卡加曼鄉格來行政村灑灑犏雌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最具代表的第二種“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該村犏雌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扶貧、財政資金以及“雙聯”惠農貸款,現已建設完成標準化牛舍10座及基礎附屬設施。目前,合作社奶牛養殖規模已擴大到120余頭,日產鮮奶450余斤,按產奶期180天計算,年產奶量達7.6萬余斤,產值達23萬余元,年戶均純收入凈增1萬包養網比較元以上。
灑灑村的變化也是合作市以產業扶貧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一個縮影,更是變“輸血”為“造血”自我發展的典型。
如今,合作市行政村瀝青(水泥)路通暢率、村內道路硬化(沙化)率、農牧村飲水安全農戶比重、有安全穩固住房的貧困戶比重、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覆蓋率、行政村動力電覆蓋率、農牧村通訊普及率均達到了100%。
采日瑪鄉秀昌村是瑪曲縣典型的游牧民定居點,磚瓦和木頭搭建的村委會院落雖然略顯陳舊,卻干凈整潔。站在村委會后面的高臺上俯瞰整個村莊,只見村中紅旗招展,迎風飄揚,村前黃河在太陽的照射下共水天一色,一百多公里長的水泥硬化路猶如一條潔白的哈達連接著縣城。
瑪曲縣委書記王力說,在這里,牧民們有安全穩固的住房、安全飲水、動力電、村衛生室、健身場地以及寺廟、學校、村委會等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在出行方面,牧民家幾乎都擁有小汽車或者摩托車,通訊網絡也達到了全覆蓋。
由于地廣人稀,幾乎每家的草場面積都在1000至2000畝以上包養網心得,牛羊養殖成了牧民們的支柱產業。加上近年來國家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當地牧民家庭收入相對穩定并保持逐年增長。拉毛加在該村相對條件較差,去年僅草場獎補、電價補貼、兩免一補、危房改造等就達到了3980包養站長0元,另外他還飼養了38頭牛和3匹馬,一家人日子過得其樂融融。記者發現,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牧民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隨之轉變包養站長。
秀昌村與四川省隔河相望,隨著黃河流向形成了一個包養俱樂部巨大的弧形,從前因為交通不便信息蔽塞,當地人的思想包養觀念保守。為了使他們定居下來得到完善的社會保障,當地政府花了近10年時間的努力才最終形成了今天這頗具規模的農牧新村。
記者相信,隨著甘南州各市(縣)在今后的精準扶貧工作中進一步落實好中央和省上的扶貧方案和辦法,逐步提高農牧民的素質和技能,不僅能使農包養軟體牧民的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而且能夠持續下去。(王彤、呂守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