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花包養網馬池鎮芙蓉社區,每周一下午放包養網學前,西部計劃志愿者郭斯賢都會準時來到芙蓉社區“四點半課堂”。該社區留守兒童多,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多由老人照看。
地處黃河之濱,吳忠市既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是革命老區,同時還是生態移民區,在推進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的事業中,吳忠立足地方實際,為不同群體量身定制扶貧方案。
按照吳忠市委關于“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思路,團吳忠市委深入一線開展調研,以貧困村留守兒童、建檔立卡戶高中生和大學新生三個青少年群包養網體為切入點,開展了3項“青春助力脫貧攻堅行動”,點亮了貧困學子的希望之路。
“青春護苗”給留守兒童更多愛
吳忠市貧困地區大多在山區農村,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子女大都在家留守。團吳忠市委在全市啟動實施了“青春扶貧護苗包養網行動”貧困村留守兒童關愛行動。
吳忠市團組織從各級青包養年文明號、學校少先隊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大學生村官、團包養干部、西部計劃志愿者中招募了10500名志愿者,為全市168個貧困村組建了168個“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團”,共結對幫扶貧困村留守兒童1320名。
按照團吳忠市委總體思路,團鹽池縣委積極動員西部計劃志愿者參與到幫扶留守兒童的“四點半課堂”,每天下午放學后,分布在鹽池縣各個單位的西部計劃志愿者會準時來到鄉村、社區的“四點半課堂”,輔導孩子做作業,同時開展有意義的課余活動。
來自福建漳州的郭斯賢去年7月來到鹽池后,被分配到哈巴包養湖管理局,聽說業余還可以輔導留守兒童,便第一時間報了名,和郭斯賢一起加入到幫包養網扶留守兒童志愿者行列的,還有2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西部計劃志愿者。
“在工作日我們都分好組,每個人來一天,保證孩子們有人輔導和陪護。”郭斯賢說,在“四點半課堂”,除包養網了給孩子們輔導作業,志愿包養網者們還會帶孩子們學唱歌、畫畫,做各種游戲,小教室里經常其樂融融。
回族女孩周欣怡今年剛包養上一年級,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不在家,平時都是60多歲的姥姥帶她,可姥姥不識字,面對周欣怡需要輔導的作業經常一籌莫展。“還好社區有志愿者給娃娃教,要不我真不知該怎么辦了!”姥姥高興地說。
在吳忠市鹽池縣高沙窩小學,來自寧夏醫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田燕除了上好計算機和音樂課,更重要的工作是對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孩子進行心理輔導。
每當課余時間,田燕和一起支教的同學李光琪、王聰會經常來到學校的“親情驛站”,在這里他們經常陪伴20多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一起學習、游戲。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見不到父母中的一包養方,為此,田燕通過各方渠道取得聯系方式,每次開展活動,都會找機會讓孩子和親人建立聯系。
高沙窩小學四年級學生蔣蕭凱媽媽長期在外打工,幾個月才能回一次包養網家,為了讓母子能經常見面,田燕找到了蔣蕭凱媽媽的微信聯系方式,每次在“親情驛站”開展活動,她都會包養提前聯系好,讓母子倆通過微信直播交流,享受濃濃的母子情。
“亮路計劃”點亮貧困高中生求學路
作為包養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集中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是寧夏移民脫貧計劃的重點縣,這里匯聚了來自寧南山區八縣的貧困群眾。
家庭子女多,教育支出大,包養網在紅寺堡移民區,很多家長會選擇在孩子完成義務教育后外出打工。多方因素導致對教育長期不重視,成了紅寺堡移民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窮根子”。
難以支付高中學習費用是移民區貧困家庭高中求學路上的“攔路虎”,團吳忠市包養委策劃組織了“亮路計劃”,開展針對建檔立卡戶及困難家庭高中生的一對一精準助學活動。
紅寺堡包養區紅寺堡鎮梨花村馬紅今年讀高一,由于父母離異,馬紅和包養網母親相依為包養網命,每個暑假,她都要跟母親一起外出采摘枸杞包養網。馬紅手快,一天能摘80多斤枸杞,能收入100多元,工錢除了基本生活,大都用來支付她高中的學習費用。
今年夏天,在紅寺堡鎮團組織的協調下,北京的愛心人士張莉梅來到了馬紅家,一番噓寒問暖后,決定長期幫扶馬紅。秋季開學后,馬紅每個月都能收到張莉梅從北京打來的300元錢生活費。“有了這筆錢,生活費包養網基本有保障了,我要安心學習,回報社會的關愛。”馬紅高興地說。
紅寺堡鎮光彩村村民王玉元家中有4包養個孩子,大女兒王銀玲今年剛考入寧夏醫科大學,二女兒王銀雪則剛升入高中,三女兒王銀莉剛上初一,還有小兒子王柏年在上小學二年級。
“大女兒上學就花了1萬多元,可今包養年枸杞的收入還沒著落呢!”王玉元說,“今年天氣不好,家里僅有的5畝枸杞歉收,交完大女兒的學費,手中所剩無幾,一直為在家上學的孩子發愁”。一有農閑,王玉元就會離家去當磚瓦工,為孩子們掙學費。
暑假期間包養,北京燭光愛心團隊的到來,緩解包養網了這個貧苦家庭孩子上學包養的實際困難。在團組織的牽線搭橋下,燭光愛心團隊決定資助王銀雪就讀高中。從開啟高中學業的第一個月起,王銀雪每月都能收到從北京打過來的生活費。
自實施“亮路計劃”以來,吳忠市團組織在全市2057名建檔立卡戶高中生中篩選出了最需幫助的困難學生460名,爭取社會資源一對一、一對多結對344名,結對資金達100余萬元。同時,爭取實施普惠性政策,將共青團傳統優勢項目資金最大限度地覆蓋到全市建檔立卡戶高中生身上,目前已募集資金304萬元,幫扶包養網貧困高包養中生1977名,為因貧困瀕臨輟學的青少年照亮了前行之路。
“希望工程”助大學新生圓夢
針對貧困村新考上大學的大學新生,團吳忠市委做強擦亮“希望工程”這一共青團傳統優勢項目,通過采取積極上爭項目支持、大力發動社會助學、開展黨團員奉獻日暨黃河善谷助學基金募捐活動等形式,在全市范圍爭取了希望小學、青年中心、希望工程圖書室、圓夢行動助學金等項目共計686萬元,努力使上級資助項目全部覆蓋到吳忠各貧困村。
吳忠團組織還向全社會發出了《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倡議書》,舉辦了“吳忠夏進助學金”發放儀式、利通區“同獻愛心·共筑希望”新紀元期貨股份公司捐資助學等公益活動5場次,吳忠市各級團包養組織共籌措資金907.9萬元,救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2268人,扶貧村新考入大學的青少年無一因貧困而放棄學業。
團吳忠市委書記張倩表示,通過扶貧行動,全市各級團干部對基層的情況也更為熟悉,對困難群眾的感情更深,干部作風也得到了錘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