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頻遭遇中國式就業歧視 專家吁立法破解困局_中國發展門戶一包養app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中新網5月22日電(李金磊)今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699萬人,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公平更是備受關注。面對 “年齡不超過35周歲”、“只限本地戶口”等五花八門的“中國式”就業歧視,畢業生倍感無力。專家認為,目前中國亟待推進出臺反就業歧視法,以破解就業歧視困局。

畢業生頻遭遇“中國式”就業歧視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將有69包養情婦9萬名普通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19萬人,是建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畢業生們難免遭遇各種各樣的包養網VIP“中國式”就業歧視。

張力(化名)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法學博士,今年即將畢業,雖然頭頂著博士的光環包養網,但是他在今年的求職過程中仍然遭遇到了最典型的一種就業歧視——“學歷歧視”。

“在應聘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師大等一些高校的教師職位時,對方要求第一學歷是211學校的法學本科,但我本科學校并非211學校,所以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張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無奈地表示,“好不容易考了包養意思碩士、博士,沒想到到頭來還是要看出身”。

事實上,張力的遭遇并非個例,前段時間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清華大學博士陳達也有著同樣的遭遇。根據報道,陳達在經歷7個月的奔波與等待后,沒有拿到一個心儀單位的錄用通知,而被拒的原因也是其本科學校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

中新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種要看第一學歷的招聘要求普遍存包養在著,但凡條件好一些的用人單位,包養其招聘啟事上差不多都明確強調,“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慮”。這意味著,很多本科就讀院校不是211、985高校的畢業生包養一個月價錢們,連第一道的“簡歷關”都過不了。

用人單位的這種強調“出身”的招聘要求,被畢業生們無奈地稱作“學歷查三代”,也是“中國式”就業歧視的典型代表之一。此外,包養網包養一個月價錢這種就業歧視還典型表現在戶籍、年齡等方面。

五花八門的“中國式”就業歧視

“只限本地戶口”,這樣的戶籍歧視可謂是“中國包養網特色”之一。中新網記者在應屆生求職網、智聯招聘等求職網站上瀏覽發現,很多企業的招聘公告都注明了僅限本地戶籍或者本地戶籍優先,甚至是僅限當地生源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例如,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本部在招聘啟事中就明確列出了需“具有北京市常住居民戶籍”。

“年齡不超過35歲”,此類年齡歧視則是另一種典型的就業歧視。不難發現,要求求職者年齡在35歲以下,幾乎是所有招聘會或者招聘廣告上都能看見包養行情的關鍵要求。35歲也幾乎成了中國特色的“退休”年齡。

北京新近出臺的一項非北京生源的落戶政策就引發了就業歧視的質疑。政策規定,今年北京市屬各用人單位引進落戶的應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畢業當年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新政一出,令很多“超齡”的畢業生們包養甜心網“北京夢”破碎。

除了學歷、戶包養籍、年齡等“中國式”就業歧視,中國的畢業生們還要面臨性別、相貌、身高、殘疾甚至是血型、星座等等其他五花八門的就業歧視,這些限制門檻成為了很多畢業生就業路上的“攔路虎”。

例如,多名包養留言板女性求職者在與中新網記者交流時感嘆:“男生比我們更好找工作”。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與有關調研機構對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開展的聯合調查也顯示,9成以上的女大學生表示在求職過程包養網中曾遇到過不包養網同程度的性別歧視,女大學生就包養業率低于男大學生。

官方密集強調促進就業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屢禁不絕的就業歧視,中國官方十分關注,近期“連發三槍”,密集強調要嚴禁就業歧視、促進就業公平。

4月下旬,教育部對“僅限985高校、211高校”的就業歧視“開刀”。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5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嚴防招聘過程中出現性別、民族、殘疾等方面的歧視。加強國有企業招聘活動監管,切實做到招聘信息、過程、結果“三公開”。

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通包養甜心網知要求,大力促進就業公平,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不得對求職者設置性別、民族等條件,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作為限制性要求。

亟待法律破解“中國式”就業歧視

中國官方對就業歧視三令五申,而面對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很多畢業生雖然表示不滿,但更多的是無奈被迫接受,只有少數人選擇了奮起抗爭。

近期,有兩起分別涉及性別歧視和戶籍歧視的事例受到廣泛報道。一是,北京某高校2012年應屆畢業生黃菊(化名)因應聘單位巨人包養網ppt教育設立“僅限男性”的條件而將其起訴;二是,安徽應屆大學畢業女生蘇包養敏(化名)因應聘南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12333”電話咨詢員而被要求必須具有南京市戶籍遭拒,也將南京人社局告上法庭。

面對“中包養網推薦國式”就業歧視,央視主持人董倩在節目中發出質疑: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畢業要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這可能包養站長就是實現他的“中國夢”的一個開始。但如包養價格ptt果因為種種壁壘和障礙不能實現職業順暢的流動,怎么去實現他自己的“中國夢”?

如何破解“中國式”就業歧視?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就業壓力之下,“公平”二字尤其包養app重要。只有摒棄學校、性別、戶籍、年齡等就業歧視,終結各種有違公平公正公開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戲”,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和社會環境,才能緩解大學生就業之困,化解他們的就業焦慮,讓他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長期包養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包養行情學校長羅和安看來,《憲法》、《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雖然均有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條款,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反就業歧視法律體系,缺乏有力的反就業歧視行政措施,缺乏健包養網全的反就業歧視監督機制和救濟機制,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現象仍然普遍存在。

羅和安認為,要破解“中國式”就業歧視就要通包養網車馬費過專門立法在制度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長遠來看,要抓緊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將性別、年齡、身高、學歷、戶甜心寶貝包養網籍、院校等限制因包養妹素予以規范,明確可以設置和不可以設置‘限制性條款’的各種情形,同時還要建立健全糾錯和救濟制度。”(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