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村字頭”賽事如何助臺包養經驗力重慶鄉村振興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1月6日,貴州鄉村足球超級聯賽(包養網 村超)開啟2024年新賽季,62支村隊將進行162場比賽,再次點燃全國球迷熱情。去年“村超”全網瀏覽量超480億次。

2023年以來,鄉村足球賽(村超)、鄉村籃球賽(村BA)等“村字頭”賽事火爆全國,掀起了鄉村體育發展的熱潮。

去年,我市先后舉辦了全市農民特色項目運動會、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和美鄉村乒乓球邀請賽(村TT),包養 鄉村體育熱度持續走高。

前不久,我市新增沙坪壩區青木關鎮、城口縣修齊鎮枇杷村兩處全國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基地,國家級基地總數達到5個,市級基地總數達到10個,鄉村體育發展勢頭強勁。

鄉村體育,是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我市廣大農民群眾正用多樣“玩法”助力鄉村振興。

2013包養包養 一個夏日,沙坪壩區青木關鎮一家企業的安裝工人辛克偉結束一天的工作后,迫不及待趕往鎮里的乒乓球館。他麻利地脫下工裝,換上運動裝,穿上專業的乒乓球鞋,在乒乓球臺前和球友切磋起來。

辛克偉此前在原榮昌永榮礦務局工作,因為酷愛打乒乓球,球技也好,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永榮礦務局乒乓球聯賽“連冠王”。

讓辛克偉沒想到的是,當日擊出的一球,在十年以后會成為重慶鄉村乒乓球品牌賽事的“關鍵一球”。

2023年9月,經過辛克偉等眾多球友持續多年的努力,青木關鎮成為重慶市首屆和美鄉村乒乓球邀請賽(村TT包養 )舉辦地。兩個月之后,青木關鎮被全國農民體協授予全國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基地。

競技體育落地生根包養網

一場“壩壩球”比賽帶出一個“乒乓小鎮”

1月14日,青木關鎮乒乓球協會球館內,一場乒乓包養網 球賽正在進行。

這場球賽的選手大都是鎮里農民和企業的工人,球賽的獎品也并不誘人——冠軍的獎品也只是乒乓球、球襪和包養 毛巾。

然而,這場球賽吸引了鎮里上百名球迷到場觀賽,場上選手每得一分,觀眾都報以歡呼。

“為了讓大家對乒乓球能有今天這樣的熱情,我們花了整整10年時間!期間我們不斷舉辦各種比賽,有專業選包養網 手參加的正規賽事,也有初學者都能參與的鄉土賽事。”現場參賽的球員之一、青木關鎮乒乓球協會副會長辛克偉介紹。

2012年,來青木關鎮打工的辛克偉和鎮上常打球的包養網 11位球友建起乒包養網 乓球愛好者QQ交流群。為了讓更多人參與乒乓球運動,辛克偉便和球友商議著在鎮中心廣場上舉辦一場交流賽。

“大家收入都不高,最后眾籌了一筆錢買了乒乓球和毛巾作為比賽獎品,定了個日子比賽就開打。”辛克偉回憶,首場比賽既沒有拉橫幅也沒有邀請觀眾,十多個人在兩張球臺前展開“廝殺”。

令辛克偉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場“壩壩球”比賽,讓交流群的成員一下增長到70多人。成員一多,辛克偉干脆以小交流群為基礎,注冊了青木關鎮乒乓球協會。

協會成立后,辛克偉和會員四處“化緣”,爭取到當地4家企業每年5000元的商業贊助,隨后承租了一處閑置門面作為協會的首個球館。

作為回報,協會每個季度都會舉行以四家企業冠名的乒乓球賽事,獎品和獎金也由企業提供。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和獎品,青木關鎮的乒乓球賽事很快聚集了當地甚至鄰近村鎮的乒乓球愛好者。

但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人對此感到不滿:每次比賽都是高水平球員“過把癮”,中等水平和初學者球員只能坐“冷板凳”。

;這一下提醒了辛克偉:創辦協會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乒乓球運動中來,而不只是為了選拔“高手”。

經過大家商議,青木關鎮乒乓包養網 球協會制定了一種被稱為“南北賽”獨特賽制。按照這種賽制,所有的參賽隊員按照水包養網 平高低被分成ABC三類,然后抽簽組隊,這樣就可以由強包養網的隊員“帶”著弱的隊員打,大家都有參與感。同時,每位球員不論水平高低,每盤球都只有11分,增加了比賽的偶然性,讓賽事更加精彩。

新賽制效果立竿見影,以前,協會舉辦賽事,只有一二十人報名,現在常常都有5包養網 0多人參與。一到比賽日,協會成員常“鏖戰”大半天,吸引當地男女老少前來觀賽。

由于青木關鎮乒乓球運動群眾參與人數多、熱情高,2013年,首屆重慶市西部部分街鎮乒乓球邀請賽在這里舉辦,并逐步定為兩年舉辦一屆。青木關鎮乒乓球賽事也從鄉鎮級賽事升級為區縣品牌賽事,名氣越來越大。

包養 2023年9月,重慶市首屆和美鄉村乒乓球邀請賽(村TT)在青木關鎮舉辦,這場賽事線上瀏覽量超過10萬次,火爆“出圈”。

包養

“去年我市舉辦市級以上群眾體育賽事活動100余場次,區縣級以上群眾體育賽事活動230包養網 0場次。”市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董海山說,競技體育在鄉村受到廣泛歡迎,多項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馬拉松、戶外越野賽等賽事在多個區縣鄉村舉辦。

傳統體育提檔升級

一支女子龍舟隊的“征戰”之旅

合川地處嘉陵包養 江、包養 涪江、渠江三江匯合之處,沿江的鄉鎮都有舉辦龍舟比賽的傳統。

云門街道鄰近嘉陵江,當地每逢端午節都會舉行龍舟賽,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到場觀賽,云門街道為此專門在嘉陵江邊修建了看臺。

鄭江玲的父親鄭繼友是云門水廠工人,從記事起,她就看到父親每逢端午節前夕和工廠工人組隊在嘉陵江上訓練,父親的龍舟隊常在當地比賽中奪冠,這在鄭江玲心中種下了一顆劃龍舟的種子。

“在2011年前,除包養網 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外,其余賽事少有專業包養 女子隊伍參與。”合川龍舟隊主教練尹大倫說,2010年,重慶嘗試組建一支女子龍舟隊伍包養 參加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合川女子龍舟隊由此誕生。2011年,鄭江玲成了合川女子龍舟隊一員。

包養

“最開始學劃龍舟時,大多數隊員連握槳都不會。”鄭江玲回憶,女子龍舟隊組建初期,教練尹大倫只能從握槳、練體能開始慢慢教。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隊員根本抽不出足夠的時間訓練:女子龍舟隊初期的隊員中,既有鄭江玲一樣的寶媽,也有在村里務農的農民,不少隊員在農忙時節,要趕在天黑前回家,盡可能多地做些插秧、喂魚等農活。

這樣一支隊伍,最初其實不被看好,連總教練尹大倫都擔心這支隊伍堅持不到賽季結束。

得知尹大倫的擔心,鄭江玲為了堅持訓練,讓母包養網 親幫她帶著孩子,自己留在基地訓練,一周只跟孩子見一次面,以“穩定軍心”。

“務工務農雖然不吃訓練這份苦,但卻難得為家鄉掙得榮譽。”鄭江玲的一番話,說到了隊員們心坎里。漸漸地,在鄭江玲的帶動下,其余隊員也請人代管家中農活,全力備戰賽事。

有的隊員沒有劃槳經驗,手被磨得起了水泡,但戴上手套仍然堅持訓練;因為久坐,有的隊員長了瘡,仍不肯下場;有的隊員為了盡快熟悉動作技巧,每天自行加練……

終于,在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包養網 會上,合川女子龍舟隊嶄露頭角,一舉奪得第三名。

“如果當初選擇外出務工,就沒有機會代表家鄉站在獎臺上,贏得這份屬于團隊、也屬于自己的光榮。”鄭江玲說。

比賽結束后,隊員們紛紛選擇放棄外出務工的計劃,繼續留在隊伍里,成為專職龍舟隊員,繼續為家鄉榮譽而戰。

接下來的幾年中,鄭江玲出任隊長,帶著隊員四處征戰,先后力克廣東等地的龍舟強隊,在全國比賽中共獲得5金5銀4銅的成績。

尹大倫說,近年來國內龍舟賽事發展迅猛,合川龍舟隊已經成為職業化隊伍,合川區各鎮街也組織了自己的龍舟隊伍,多支隊伍在區縣和市級比賽中取得名次。

“去年以來,我市舉辦了市級龍舟公開賽、市級傳統武術精英賽、中華龍獅大賽等各類傳統體育賽事。”董海山說,通過規范訓練、組織專業隊伍、舉辦專業賽事,扎根鄉土、世代傳承的傳統體育運動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農趣農活都成賽事

一場趣味運動會帶動了農特產品的銷售

背谷子接力賽、刮洋芋、鋸木頭……城口縣修齊鎮枇杷村因一場鄉土運動會成功“出圈”,不僅引來了人流,也帶火了農特產品銷售。

如今,枇杷村已依托春花、夏李、秋稻、冬桃產業,包養網 打造了四季農民趣味賽事,村子也因此入選國家級農民體育健身基地。

枇杷村黨支部書記顏從洪介紹,前些年枇杷村修建了休閑廣場、籃球場,但使用率卻很低,因為會打籃球、愛跳“壩壩舞”的村民屈指可數。

一次,顏從洪包養 在枇杷村工作微信群推送了一個稻田運動會視頻,視頻中參賽包養 選手在泥田里面翻滾,引得周邊觀眾哈哈大笑,這給了枇杷村本土人才劉嬌莫大的啟發。

“枇杷村擁有保存完好的梯田景觀,可以借此打造趣味運動會,聚集人氣,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劉嬌提出了她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村干部的認可,他們隨即召開村民大會,和村民商議舉辦首屆枇杷村趣味運動會。

有村民說:“平時活路都做不完,哪個來參加你們搞的這些‘空活路’哦!”

“老輩子,我們是‘運動搭臺,經濟唱戲’,在現場有農產品集市,大家的谷子種得好,肯定能賣包養 出去,家里熏的臘肉香腸,游客喜歡得很。”村干部從村民最關心的產業發展入手,給村民算經濟賬。

不少村民松了口,同意辦運動會“試一試”。

賽事當天,近300位村民和游客一起參加背谷子接力賽、刮洋芋、鋸木頭等項目的比賽,現場掌聲、歡呼聲不斷,全網瀏覽量突破10萬。

除此之外,村里還舉辦了稻田音樂會,開設了土特產集市等。與“稻”相連,成了枇杷村包養 鄉村賽事的“流量密碼”,“稻夢空間”等景點也隨之“出圈”,持續為當地引來游客體驗農趣賽事。

“又好耍,又能賺到錢,要得!”賽后,村民態度轉變了不少,追著問“下次比賽啥時候辦”。

“2023年以來,我市區縣鄉鎮開展各種農民特色賽事活動30余場次,其中,農民趣味運動會、農民水果采收運動會成為常態化開展的鄉村體育賽事。”市農民體協秘書長許靜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