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伍建全”們的甜蜜日子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甜心S包養網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包養網包養

19包養93年,涇源縣包養網興盛鄉上金村村民響應國家“吊莊移民”號召,包養整村搬遷到銀川市金鳳區良包養田鎮金星村。漫天黃包養沙是伍建全對金星村的第一印象。

“一刮風眼睛都睜不開,當天種的麥苗,隔天就被風刮得看不到了。”伍建全回憶道,加上荒地開墾難度大,種子存活率很低,“地種不了,環境惡劣,有些人又被‘吹’回上金村了”。

伍建全一家和大多數村民選包養擇了包養留下,和這片土地硬扛到底。

風沙大,村民就用麥秸稈、蘆葦等扎成方格防風固沙,大面積種樹,增加植被覆蓋率,建成防沙林;土地難以耕種,村民利用地下水引渠澆灌開墾包養,變荒地為良田;道路通行不便,村民填水坑,用碎石子鋪路,包養告別泥濘不堪;吃水不便,家家戶戶就在門口打起了水包養網井;為了增加收入,每天上午6時許出發,騎一個半小時的自行車去平吉堡農場做工……憑借著肯吃苦又能干的勁,村民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光禿禿的土包養網地上扎下了根。

20多年過去了,曾經的荒灘包養網煥然一新——村里水泥路寬闊平坦,房屋院落錯落有包養網致,果樹成林,鳥啼蟲鳴,各種主題的墻繪點綴在灰瓦白磚間……

伍建全家的大院子里,幾間包養套房整齊排開,樹蔭下搭包養網建了涼亭,車棚里停著自家的兩輛私包養家車。客廳里,“全國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榮包養網包養證書和獎杯格外耀眼。

“以前全家8口人擠在2包養網間土坯房里,現在6口人住在這么大的院包養網子里,生活越來包養越好了。”伍建全感慨道。近年來,金星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硬化村里道路,拆除土坯房300多棟,家家戶戶住進了“美麗庭院”。具有商業頭腦的伍建全利用地理優勢,在村口開起超市。生意紅火,吸引2家銀行在超市設立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點。

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他勤快能干,在村里承包50畝地種蘿卜、22棟溫棚種西紅柿,帶動2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伍建全笑著說。

如今的金星村產業興旺、村民富足,是良田鎮吊瓜、西紅柿的重要輸出地,也是脫貧戶和包養“三類人員”的就業創業基地。村民吳萬云因身體情況不能出遠門務工,便和妻子一起在漢白玉蘿卜分揀中心冷庫工作,夫妻倆1個月掙1萬多元,鼓起了“錢袋子”。

今年,在金鳳區政府的支持下,金星村有了第一家公辦幼兒園,曼新希望小學的學生也搬進了嶄新的教學樓。村衛生所里有了中醫理療室和電磁治療儀等設備,村民們在家門口享受到來自三甲醫院的遠程問診服務。

“上個月,我們將村上主干道從原來的5米拓寬到了7.3米,還鋪設了專用人行道。”包養網金星村村委會主任馬小輝介紹,最近村上正和交通運輸部門溝通,計劃在村里開通公交專線,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讓村民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行穩致遠。

近年來,金星村探索實施“村集體+企業+勞務公司”模式,流轉土地4500畝,形成溫棚種植、肉牛養殖、勞務包養輸出等主導包養網產業,建包養網成84棟扶貧“口糧棚”、300余棟設施溫棚,建成漢白玉蘿卜分揀中包養網心冷庫,勞務輸出2300余人,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包養網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獲評“銀川市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先進村”。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