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溝小學中午排隊等待吃飯的學生。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李思文
原標題:寧夏精準扶包養貧教育先行:投資3.3億為山里娃建“城市學校”
“從2包養006年到2016年,10年來我們為南部山區10000多戶農民家庭每家培養出了一名大學生。”六盤山高級中學校長金存鈺說。
這所位于銀川的學校由寧夏于2003年投資3.3億元所建,專門面向寧夏南部山區九縣區包養網和川區“移民吊莊”招生。
積極發揮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包養作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正進行著一場“造血式”的扶貧: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來“拔窮根”,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投資3.3個億給山區的孩子們建設“城市學校”,重點大學升學率超60%;推行營養餐計劃,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吃上免費包養網的早午餐……
建設實訓基地,職業教育“拔窮根”包養
5月8日至1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包養網教育部“喜迎十九大教育看變化”中央媒體采訪團前往寧夏,圍繞“教育民生扶貧”主題進行實地調研。
作為寧夏職業教育的“領頭雁”,寧夏職業技術學校承擔著助力精準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責任。
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促進就業,在學校里,除了教學樓和校舍,還建有508畝農科綜合實訓基地,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手把手學習培育菌菇、種植草莓、養護花卉等。
“像多肉植物,現在市面上都很火,學生們學會了自己在家就能做,可以開包養網個花店或者網店賣,這就能創業了。”該校生物與制藥技術系副主任張萍向澎湃新聞介紹稱,學校里很多孩子都來自農村,家里有地,在學校學完回家就可以種植創業。
她還表示,目前大多企業都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高,學校2014年建立了實訓基地后,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現在包養企業非常喜歡我們的學生,根本滿足不了他們包養的需求。”
該校食用菌生產實訓中心主要培養掌握食用菌生產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并重點開展教育扶包養貧,針對六盤山集中連片等特困地區有培訓需求的新成長勞動力定向開包養網展培訓。
中心主任王占平告訴澎湃新聞:“中心目前已經帶動110多家農戶發展食用菌生產,年均生產菌菇20多萬斤,產生的經濟效益近百萬。”而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高達98%。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里的學生
而在寧夏固原市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除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外,學校還得保證學生“留得住”包養。
為此,除了國家助學金、免學費政策,固原地區還實施了9+3職業教育專項資助政策,自治區財政對固原地區中職全日制在校生每人每包養年補助2200元(800元住宿費、400元書本費、1000元生活補助費),學生讀書生活幾乎不花家里一分錢。
固原市隆德縣職業中學還實施了“雨露計劃”,對于建檔立卡戶的學生,每年可享受縣扶貧辦每年包養3000元的資助。
“我們的學生都是隆德縣周邊的學生包養,家庭條件都不太好,在學校里讀書基本不用花錢,學校的環境和設施又很好,現在的學生真的很幸福。”該校學前教育4班的班主任李紅介紹道,學前教育是學校熱門專業之一,學生們讀書時幾乎不用花錢,出了校們就有工作,就業率達100%。
投資3.3億,給山里孩子建設一所“城市高中”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扶貧先扶智”一直是扶貧重點。為此,寧夏于2003年投資3.3億元在銀川市建設了六盤山高級中學,專門面向寧夏南部山區九縣區和川區移民吊莊招收初中畢業生。
六盤山高級中學小廣場上看書的學生。
像“城市學校”一樣,在寬敞整潔的校園里,坐落著一排排紅磚教學樓,學生們穿著整齊的校服。
“我們所有的學生都是免費入學,此外政府每年還會給農村戶口學生每人發放1000元的生活費。”校長金存鈺告訴澎湃新聞,學校還通過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捐資助學,創建了“燕寶班”、“杉樹班”等資助班,每年資助金額達1000余萬元,受益學生達80%以上,特別優秀或貧困的學生每年可獲得3000-5500元的獎助學金。
據金存鈺介紹,從2003年建校至今,學校共招收了初中畢業生22000多名,高考本科升學率高達96%,重點大學的升學率則超過60%,已經有8607名學生考包養網入重點大學,其中36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可以說,從2006年到2016年,10年來我們為南部山區10000多戶農民家庭每家培養出了一名大學生。”金存鈺表示,學校真正發揮了教包養網育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作用,切實提高了南部山區的人口素質,加快包養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學校小廣場上,高三學生張蕊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就是從南部山區隆德縣考過來的學生,“家里父母都是種地的,條件不太好,所以中考后選擇了來這個學校,因為聽包養網說有國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張蕊說,自己每個包養月飯卡有100元餐補,銀行卡里每年還能收到2500元的補貼,而學校的學費和住宿費全免,不會給家庭帶來任何負擔,“我還有個妹妹在包養讀6年級,希望她以后也能考來我們學校。”
每天5.6元,讓山區學生吃上營養餐
“學校的飯很好吃,比在家的還好吃,家里沒有那么多肉。”在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甘溝小學,12點10分下課鈴一響,學生們就拎著飯盒跑向飯堂,排隊領取學校免費提供的營養午餐。包養
而這些都得益于寧夏開展的營養改善計劃。“我們這個免費午餐從2012年就開始實施了,在全國都是起步較早的。”原州區教育局營養辦主任楊永強說,免費午餐是寧夏在一無先例、二無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開展的試點工作。
“標準是每生每年5.6元,其中早餐0包養網.6元,午餐5元。”楊永強說,目前實施的標準,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還多出了1.6元,“超出的部分全部由自治區政府承擔,5塊6毛錢是全部吃到孩子肚子里的,水煤電費都是區政府出的。”
“剛開始的時候,家長不了解這個營養餐工作,很多家長都專門從家里跑到學校看看到底是什么情況,當他們看到孩子嘴里吃的都是肉、雞蛋這些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豎起大拇指。”
在甘溝小學,寬敞明亮的飯堂里掛著監控顯示屏,展示著備菜間、廚房、儲物間等內部的實時視頻。墻上還包養網掛著每周的食譜,主食以燴面、米包養網飯、花卷為主,輔食則每日有牛肉,配合蔬菜、粉條、土豆等。
“我們每周兩次兩菜一湯,差不多7元一頓,平時是一菜一湯,因為撥款是按照每年200天,但學生們實際用餐時間是1包養網80天左右,剩余的錢我們就用在改善伙食上。包養”三營鎮中心校校長何萬里說,所有營養改善計劃的錢,學校都一分不少讓學生吃到嘴里。
午飯時,一名三年級的學生告訴澎湃新聞,學校的午飯一直很好吃,“在家里是吃面條,在學校有米飯和菜,每次都能吃的很飽。”
孩子們的早餐也是在校免費食用,在隆德縣張程中心小學,學生們早上可以喝到一碗雞蛋湯,還有花卷,每周有兩天每人可以吃一個水煮雞蛋,徹底告別了以前“饃饃泡水”的時代。
“現在孩子在學校吃飯,我們真的很放心。”張程中心小學一名六年級學生的家長張菊花告訴澎湃新聞,小兒子的學費、書本費、伙食費全免,家里幾乎不用花錢,“大兒子沒有趕上這種好時期,那時候我們壓力很大,現在真的覺得政策很好。”
據楊永強介紹,自2包養網012年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以來,每年惠及學生28萬人、教師1.1萬人,連續6年實現營養餐食品安全和資金應用“零事故”,被教育部作為“寧夏模式”向全國推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