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扶貧資金的支持重點要從傳統的區域發展向貧困人口的個人需求轉變
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要有機結合從而構建開放式的大扶貧工作新格局
以滿足多元化的個人需求為目標探索建立貧困農戶的全程參與機制
郭曉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包養條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后,隨著貧困人口絕對數量的快速下降,傳統扶貧模式的邊際效益遞減,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創新扶貧模式,實施精準扶貧。
實施精準扶貧并非包養條件只是扶貧方式或手段的簡單變換,而是基于新時期扶貧形勢包養甜心網發生重要變化所進行的重大戰略性調整。當包養金額前,選擇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有如下兩方面的必然性要求:一方面,實施精準扶貧與新的動態性貧困特征相適應。雖然經過30多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減貧成效極其顯著,但包養網當前面臨的是難度最大和最具挑戰性的包養網攻堅階段。首先由于剩余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后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干包養金額短期包養熱河谷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區域自然條件差,社會發育度低,生存環境惡劣,扶貧難度極大。在這些區域,鞏固扶貧成果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過了扶貧的難度。其次是因病、因災等因素導致脫貧人口返貧現象明顯,表現出顯著的動態包養網性波動變化的貧困特征。上述現實困難要求當前扶包養管道貧工作必包養價格ptt須開包養條件展精準扶貧,瞄準真正貧困人口,解決現實困難和提升發展能力并重,既進一步優化配置扶貧資源,又有效實現可持續扶貧目標。另一方面,實施精準扶貧與貧困人口的需求多元化變化相適應。在新的歷史時期,貧困人口并非只是局限于傳統的經濟貧困,其致貧原因更加多元化,貧困表現也更加多樣化。與之相適應,當前包養網貧困人口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的家庭收入增長擴展至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政府不僅要高度關注包養網解決其就業、增收等問題,同時要重視完善、保障其醫包養俱樂部療、養老和子女教育等條件。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扶貧工作必須針對貧困人口需求更加包養網站多元化的客觀現實,準確結合不同貧困農戶的具體特點和現實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這就必然要求從根本上改變集中式和單一化包養的傳統扶貧模式,重點以滿足不同農戶的差異化需求為目標實施精包養網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扶貧攻堅進入新包養的歷史階段后的重大戰略性調整,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首先要求改變扶貧工作自上而下、部門主導和行政推動的傳統定式,主要通過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準制定扶貧措施、精準使用扶貧資金等新的路徑選擇,實現對傳統扶貧模式十分重要的功能性改造,解決扶貧工作中長期難以克服的“目標偏離、效率不高、中間流失”等突出矛盾。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除了在戰略路徑上必須及時進行根本性調整之外,由于涉及多元主體,面臨多種制約,還必須及時進行主動性的制度創新和政策突破包養意思,為精準扶貧的順利推進提供必不可少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概括而言,實施精準扶貧當前亟待實現三個方面的制度包養網和政策突破:
一是構建新的扶貧資金使用機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要求扶貧資金的支持重點從傳統的區域發展向貧困人口的個人需求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除了要有效整合部門扶貧資金、對口援助資金、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建立能夠滿足貧困農戶差異化個人需求的扶貧資金使用機制。這就要求必須把貧困農戶或由包養站長貧困農戶組建的合作社納入扶貧資金支持重點,構建扶貧項目與之直接對接的新的機制,真正實現扶貧資金從“漫灌”向“滴灌”的根本轉變。
二是構建新的扶包養網貧組織推動機制。精準扶貧與傳統包養金額扶貧相比,強調要精準滿足貧困農戶的個人需求,實現扶貧工作持續性地進村入戶,這必然大幅度增加扶貧工作量,僅僅依靠扶貧部門極為有限的力量顯然是力所難及。因此,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不能繼續單一依靠有限的行政力量,必須拓寬視野,著力構建開放式的大扶貧工作新格局,形成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有機結合的新的組織推動機制。當前的關鍵是要以扶貧部門為主導,積極孵化和培育與扶貧相關的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等多種形包養網式,解決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必然面臨的組織資源供求嚴重失衡的矛盾。
三是構建新的扶貧參包養甜心網與機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必須以滿足貧困農戶多元化的個人需求為基本目標。因此,貧困農戶是包養app最重要的利益主體,充分滿足其多元需求的重要前提,是要建立貧困農戶的有效參與機制,使之能夠充分表達利益訴求,變普遍的被動扶助為主動參與,愿意為改變自身的生存狀況做出更多的努力。堅守這樣的扶包養貧策略,才能確保扶貧成果的穩定性和可持包養價格ptt續性。而且,通過被扶貧者的積極參與,還可以發現和改進我們工作中的不周之處,更加有利于扶貧工作的開展。可見,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就是在推進精準扶貧中探索建立貧困農戶的全程參與機制,在扶貧對象確認、扶貧需求評估、扶貧項目選擇、扶貧項目實施和監測等各個環節全面提高貧困農戶的參與度,通過貧困農戶的全面參與既有效提高扶貧工作效率,又顯包養網單次著提升其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