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 攻難關——革命老區江西脫一包養心得貧攻堅再發力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脫貧攻堅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

經過幾年精準扶貧的不懈努力,江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342萬下降至113萬,貧困發生率由9.7%降至3.3%。江西提出,到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脫貧實效和質量進入全國“第一方包養網站陣”。面對處于深度貧困狀態的地區和人口,江西脫貧攻堅再發力,堅決打贏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群眾脫貧跟著組織走

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脫貧,扎實完善精準扶貧的網格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包養

“現在村里脫貧攻堅進展如何?分管領導來說說。”在實地查看了村容村貌、農田水利設施等脫貧項目進展后,在安福縣洲湖鎮中洲村村委會,縣委書記賀利華突然發問。

駐村扶貧的鎮干部王智勇應聲而起:“目前正在將貧困戶資料錄入國務院扶貧辦和江西省扶貧辦系統。”

“知道時間節點嗎?”

“知道。一定嚴格按照11日、14日、23日這三個時間節點。”

坐在辦公室搞脫貧攻堅,只能是夸夸其談。安福縣堅決對紙上談兵現象說“不”。縣鄉村三級干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等嚴格踐行“一線工作法”,深入現場、實地了解,掌握了大量貧困戶和貧困村組的第一手材料。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江西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包養合約化責任擔當,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鄉鎮推進和實施的工作機制,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脫貧攻堅工作,構建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縣級黨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書記和縣市區長是第一責任人包養網。江西省委明確要求貧困縣包養故事黨政正職在貧困縣脫貧攻堅期間不得調整崗位。包養網江西還全面推行鄉鎮領導干部包片、鄉鎮干部包養網包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駐村、結對幫扶干部包戶工作,扎實完善精準扶貧的網格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

包養年2月,經過第三方嚴格考核評估,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實現脫貧摘帽。這是向長眠在井岡山紅土地上4.8萬余名革命烈士的最好告慰,是向老區群眾兌現的莊嚴承諾。

包養一列火車一個頭,群眾跟著組織走。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介紹說,井岡山充分發揮黨建優勢,引領貧困群眾像當年祖輩先輩投身革命那樣,投入到這場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

“把致富能人培養成共產黨包養價格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黨員中的致富能人培養成村組干部”,劉洪表示,同時井岡山積極幫助村級黨組織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黨員“先走”包養帶“后走”,帶著群眾“一起走”。

甜心花園現金收包養網推薦入多些來路

推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開拓扶貧產業銷路,一年安排近10萬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

“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上班時間又自由,也不用擔心照顧不到家里孩子。”貧困戶黃茂娣一邊編織著藤椅,一邊滿面笑容地說。

黃茂娣上班的地方是“扶貧車間”,就在自家門口——大余縣新城鎮店孜里村。“扶貧車間”里的工友們,也大多是本村的扶貧對象。

針對貧困戶普遍缺乏一技之長、文化水平較低、難以遠離家鄉,又具備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情況,大余縣采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引導縣內服裝制衣、仿藤家具、假發生產、塑料花制作、農產品加工等企業,在有條臺灣包養網件的鄉鎮創建就業“扶貧車間”,鄉鎮組織當地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車間就業務工。目前,大余縣建立就業“扶貧車間包養”83個,吸納貧困戶760多人,包養留言板務工收入每日60元至100元。

鼓勵貧困縣創建就業扶貧車間引導就業,鼓勵企業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去年江西安排近10萬貧困人口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

實現可持續脫貧,貧困人口要有就業,扶貧產業得有銷路,現金收入多些包養來路。

裝箱,搬運,登記……于包養網單次都縣羅坳鎮下坪村電商服務點里熱熱鬧鬧,村民們忙著把包裝好的土特產搬上電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商服務車。

以往,村民們天不亮就要去田里,裝好滿滿一擔辛苦種植的蔬菜,馬不停蹄挑往街上或城里,等待顧客挑選。

“自從電商車來到村里,農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了。”貧困戶張振喜高興地說,“現在家門口就能賣菜,還是坐等收錢。”

于都縣工業園內,1萬余平方米閑置廠房變身電商孵化基地,免費提供場地、信息、培訓等,吸引了阿里巴巴、京東、“農村e郵”等知名電商入駐。于都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在電商孵化基地和各鄉鎮舉辦電商培訓班,讓貧困人口接受培訓,幫助他們掌握電商知識實現創業就業。電商扶貧已在江西全省范圍內鋪開,并進行了系統的制度設計。

“從來沒有想過,太陽光也可以幫助我增加收入。”瑞金市瑞林鎮元田村貧困戶謝光增,看著“藍板板”發電度數不斷上升,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妻子有精神障礙,兩個兒子在讀書,謝光增家庭十包養網分貧困。謝光增和其他幾個貧困戶,組包養網合申請到包養網ppt5千瓦光伏發電脫貧項目。“靠太陽光每年就可增收1000多元。”

集中優勢強攻深度貧困

搬遷扶貧、健康扶貧,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家具齊全、水電配套,近50平方米的保障房,被收拾得干凈整潔。貧困戶盧新勤溫馨的新家,就在尋烏縣吉潭鎮圩鎮集中安置房“銘恩樓”內。

“以前家在上車村擔水坑小組,山里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惡劣,全家人住土坯房。”妻子吳洪右手腳殘疾使不上勁,體力活根本干包養網不了。兩位老人、一個6歲孩子,家里五口人全靠丈夫盧新勤。盧包養網評價新勤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收入每天120元左右,只夠維持家里生活。“自己想建房子,實在沒有錢。”

當地包養政府選擇圩鎮最好的位置,為盧新勤等困難家庭建起安置房,請他們從深山土坯房里移民搬遷,直接“拎包入包養住”進框架結構新包養房。除了盧新勤,家里4口人享受低保兜底政策,目前每人每月305元。“日子比以前好包養一個月價錢過多了,真得感謝共產黨!”吳洪右說。

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是贛州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重點。

贛州市在已有“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甜心花園療救助基礎上,財政出資為貧困戶購買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構筑起健康扶貧“四道保障線”,貧困人口住院個人自負醫療費用降至10%以內,有效遏制包養金額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贛州市作為深度貧困地區,市委書記李炳軍表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中優勢兵力攻克深度貧困這一堅中之包養堅,進一步落實好健康扶貧政策,加強扶貧開發與低保兩項制度的銜接,抓緊研究解決提高重病惡病救助力度。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