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對幫扶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環京津貧困地區農業扶貧探訪
包養意思2017年3月初,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發揮產業扶貧的基礎性作用,原農業部決定開展環京津特包養網推薦色產業對口幫扶共同行動,并會同京津冀實施了《環京津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扶貧共同行動》,由原農業部28個直屬事業單位結對幫扶28個河北環京津的貧困縣,選派包養網推薦28名優秀處級干部蹲點2年專抓農業扶貧。原包養女人省農業廳也派出28名優秀科級干部,到貧困縣掛職農業局副局長,京冀聯手共同包養俱樂部落實技術援助、營銷包養幫扶、企業合作、典型示范等扶貧工作。
開展技術援助,強化技術支撐
“今年的西藍花長得不錯,應注意適量澆水。”“這個棚里架豆光照一般,應加強通風……”近日,農業科技顧問團的專家又一次來到沽源縣東辛營村,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
“這些專家經常到我們村來進行技術指導,一年多來村民學到了不少新技術。”東辛營村黨支部書記李雪峰說。
為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在國家部委、北京市政府及省直部門下派多名干部駐村幫扶基礎上,按照原農業部農業扶貧的要求,又從駐村干部中抽出部分骨干組成駐沽源產業扶貧幫扶小組。
產業包養留言板扶貧幫扶小組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先后聯系4位在西藍花、馬鈴薯、架豆、土壤營養學等領域的國內頂級專家到沽源指導,并協助縣里建立了由國家、省、市、縣88位專家組成的農業科技顧問團,采取“大專家”和“田秀才”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從去年至今,對全縣120個貧困村的包養網農戶輪訓2遍,舉辦培訓班520期,累計參訓人員23000人次。
為給縣里留下一支不走的農業科技培訓專家隊伍,補齊沽源縣包養感情發展農業產業的人才和技術短板,產業扶貧幫扶小組還在重點村建包養立了農民身邊的“科技小院”甜心花園,以零費用、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的“四零”模式,為農民提供伴隨式技術服務,農民隨時可以學習新技術成果,包養網站為扶貧先扶智提供了“沽源樣本”。
據不完全統計,針對環京津貧困地區包養網VIP發展現代農業的技術瓶頸,來自北京的各對口幫扶單位圍繞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需包養站長求,開展技包養網術援助,協助28個貧困縣組建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肉牛、肉羊、漁業等96個包養女人特色產業專家組,共有589名專家。推動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與貧困縣簽訂技術服務協議120個,開展各類技術培訓3.3萬人次,開包養網單次展技術指導847場次,服務當地農民合作社844次,服務農業企業243次,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發展
近年來,蔚縣的生豬、蛋雞、牛羊等養殖業發展迅猛包養網心得,但由于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帶動,養殖戶效益并不穩定。
2017年7月,北京四方紅集團現代化農牧產業園落戶蔚縣。該項目投資5.5億元,建設百萬頭生豬養殖產業園。
按照協議,北京四方紅集團流轉當包養合約地農民土地,建設現代化種豬核心場和標準化豬舍包養行情育肥基地。貧困戶不僅可以拿到地租、到公司打工,實現就近就地就業,還可以按照北京四方紅商品豬標準化飼養管理要求和“公司+農戶”的六統一合作方式,飼養公司提供的豬仔,公司負責回收。
北京四方紅集團還通過貧困戶扶貧資金入股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截至目前,共有16個鄉鎮7629戶貧困戶的3800多萬元扶貧資金入股農牧產業園,前3包養年貧困戶年均最低分紅500元。
蔚縣副縣長周學勤介紹,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發展,不僅提升了縣域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實現了企業、農民、產業多贏,還帶動了當地循環農業發展。園區項目建成后,年消化23萬噸玉米及秸稈,解決了全縣46萬畝玉米銷售和秸稈回收利用問題,帶動10萬農民持續增收。
為幫助貧困縣的農業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各對口幫扶單位積極牽線搭橋,幫助引進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業企業,推動農業企業與當地農業產業對接,保障貧困群眾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持續穩定收益。目前,農業扶貧共同行動共引進企業63家,完成投資23.2億元,帶動貧困戶13500戶;幫助培育本地農業企業139家,完成投資5.3億元,帶動貧困戶21包養留言板女大生包養俱樂部700戶,環京津農業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不完全統計,2017年環京津126個重點幫扶包養村貧困家庭經營收入人均3406元,比2016年增加603元,同比增長21.5%。
培育品牌,提高品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同樣是種藜麥,今年,張北縣二臺鎮興隆洼村貧困戶林春崗種植的20畝藜麥,以10元/公斤的價格售出,收入20000多元。而2017年,20畝藜麥僅以2.6元/公斤售出,收入6000元左右。
甜心寶貝包養網林春崗把這歸功于北京來的幫扶組給他們甜心寶貝包養網合作社申請的有機認證。
張北縣位于壩上,遠離工業污染,空氣、土壤、水等農業自然生包養網評價態環境優良,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好,但品牌發展滯后,價格低。以掛職副縣長沈光宏為代表的北京對口幫扶組,以發展“三品一標”、提升農產品品牌為切入點,多次舉辦蔬菜、藜麥、豌豆、馬鈴薯等產品綠色種植技術培訓班,并幫助生產特色農產品的合作社申請綠色食品認證,指導幫助生產包養沙棘、藜麥的合作社申請有機農產品認證。目前全縣已有21家合作社(企業)生產的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壩藜”品牌藜麥等4個產品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有效提高了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通過包養俱樂部提高品牌農產品價格,全縣貧困戶增收超千萬元。
在陽原縣,在對口幫扶組的指導幫助下,“原味桑干”成功獲得農副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鸚哥綠豆”“陽原供佛杏”獲得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原上皇”黃金小米、“泥河灣”雜糧雜豆等系列品牌組成的陽原農產品品牌,正在形成品牌效應、助農增收。
在平泉,北京掛職干部邢曉光牽線北京健力源公司在平包養網車馬費泉建立食用菌采購基地,與浙江大學合作創建了“平泉香菇”區域公共品牌,并獲包養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效應讓“平泉香菇”在地頭就賣到了20元/公斤。
一年多來,各對口幫扶單位積極在環京津貧困地區加大品牌項目支持、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幫扶力度,協助打造特色產業118個、品牌112個。
同時,對口幫扶單位積極開展營銷幫扶,搞好產銷對接。農業農村部市場司會同信息中心實施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行動,在張承保整市包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推動電商平臺對接。組織張承保15家企業38個品牌農產品參加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組織100家企業參加中國(廊坊)農交會,現場簽約金額10億元。去年以來,各對口幫扶單位組織開展營銷活動108次,聯系營銷幫扶主體172個,推廣農產品品牌220個。(記者趙紅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