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打底 富民產業蝶變——湖北咸寧市打造生態與產業融合發S包養網心得展升級版紀實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她的名字,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咸寧,取自“萬國咸寧”之義,寓意全都安寧。

她的名片,令千里之外的人們心馳神往。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每一張都刻畫出這里的美麗風光和豐饒物產。

湖北省咸寧市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鄂湘贛“中三角”,這里青山環抱、綠水縈繞,綠色已然是她最亮麗的底色,農林牧漁及鄉村旅游等生態富民產業遍地開花。

黨的二包養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在咸寧市委書記孟祥偉看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關鍵要落腳到“干”字上。他說,咸寧正在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要凝心聚力不懈奮進,打造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升級版,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添動力。

宏闊的實踐由一個個奮斗者腳踏實地的干事創業所組成。初冬季節,記者驅車于幕阜山區,行走于田野鄉間,就親眼見證、親耳傾聽到許多發生在咸寧廣袤鄉村大地上,推進綠富同興的生動包養網故事……

一條古茶道的當今回響

在中國青磚茶未來實踐展示館的首個展柜里,一塊被雞公車碾壓出深深車轍痕的青石板安靜地陳列,似乎在訴說著300多年前,這里茶葉貿易的繁盛景象。

彼時,一條縱貫南北的萬里茶道,將神奇的東方葉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中亞和歐洲國家。馬拉駝扛,茶去銀來,萬里茶道源頭之一的赤壁市羊樓洞古鎮,曾繁華與喧囂齊盛,為世界送去了屬于咸寧赤壁味道的醇正茶香。

歲月變遷,滄海桑田。在百茶齊香的今天,赤壁青磚茶能否重現包養網往日的輝煌?

“一定能!必須能!”對這個問題,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集團總經理來平安底氣十足地說,“現代標準化生產體系與傳統工藝的碰撞、融合,讓赤壁青磚茶重新綻放光彩。”

在該集團的生產車間里,幾名戴著藍色口罩、身著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生產線旁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兩只機械手臂在有包養條不紊地作業。公司有2萬畝標準化茶園基地,輻射帶動周邊10萬余畝茶園。采摘后的茶葉,經過嚴格處理和3年以上的自然發酵后,方能壓包養制成為一塊合格的青磚茶。

神奇的北緯30°橫穿咸寧市,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七山一水兩分田”,為咸寧市的茶葉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崇陽縣青山鎮青港白茶專業合作社技術員葛小峰,從老家浙江安吉帶來了白茶種苗、種植技術,并帶頭“開荒”,攻克了這里白茶栽培成活率低、白茶早發等技術難題。如今崇陽茶葉面積包養發展到8萬余畝,茶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業增收的支柱產業。

嘉魚縣官橋鎮朱砂村利用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將村里的老茶山和周邊近萬畝荒山進行集中改造,引進優良茶葉品種,配置了智能灌溉系統,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萬畝荒山變“綠色客廳”,茶葉價值大大提升。

包養

通城縣已形成以雋水、四莊、沙堆、關刀、馬港和大坪6個鄉鎮為主的茶葉板塊經濟帶,產品出口到歐洲、非洲。該縣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不斷加大資金、項目扶持力度,努力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產業鏈延長升級。

依靠種植茶葉為荒山披綠裝,為茶農富口袋,是咸寧市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著力點之一。近年來,咸寧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速土地流轉,整合優勢資源,大力建設以赤壁為中心的青(米)磚茶區、以咸安為中心的有機綠茶區、以通城為中心的出口精制茶區、以崇陽為中心的特種綠茶區、以通山為中心的高山紅茶烏龍茶區,五大茶區差異化發展,夯實了咸寧市茶產業基礎。

不滿包養足于為自家的產品加勁,咸寧以開放的胸懷,為湖北省乃至全國黑茶的質量提升作出貢獻。赤壁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主任龍曉達自豪地說:“湖北省黑茶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就設在我們這里,配備各類先進設備120多臺套,為全省黑茶提供一站式檢驗檢測服務,每年可為茶企節約成本近千萬元。”

占據標準高地、嚴把標準關口,讓赤壁青磚茶再次揚名海內外,千年茶道又繁盛起來。咸寧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張世偉介紹,咸寧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模式,將“赤壁青磚茶”品牌納入了省茶葉產業鏈,積極打造出赤壁青磚茶、九宮山茶葉等知名農產品品牌,有力提升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農民的增值收益。

一根雷竹筍的致富回甘

“雷竹扎根在了崇陽縣”——這個橫跨25年的致富故事,在方圓百里的村灣里廣為流傳……

葉瓊的丈夫蔣長富,是浙江臨安遠近聞名的“雷筍大王”,1997年,包養在崇陽縣考察隊誠懇的邀請下,夫妻倆帶著雷竹苗和種植技術,來到崇陽創業,后丈夫返鄉,葉瓊繼續在當地發展雷竹產業。2001年,蔣國慶“子承母業”,隨后獨立承包雷竹種植基地,創辦了崇陽長富雷竹專業合作社。

在合作社核心基地——桂花泉鎮雷竹小鎮,記者看到,遍野的竹林將滿山染成蒼翠,一條條黑色細管將雷竹連在一起,竹下的黃土上覆蓋著厚厚的稻草。蔣國慶介紹:“政府支持我們用上了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實現了精準澆水和高效施肥。我們還用稻草做增溫層,用谷殼做保溫層,既利用了秸稈,還讓雷筍長得更好。今年的旱情,讓很多地方的竹筍減產,但對我們影響不大。”

說到這兒,桂花泉鎮黨委書記黃震接過話匣子:“前幾年鮮雷筍價格在每斤6-8元,這兩年最低得十二三元。今年有旱情,市場價格還得上漲。噴灌就像是‘天降甘霖’,用得真是非常及時。”

近年來,崇陽縣確立“主攻二產、發展三產、提升一產”的思路,大力推廣雷竹“種植+加工+旅游”模式;并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機制,帶動農戶通過雷竹實現致富和就業。

如今的雷竹小鎮,不僅每年生產出大量鮮雷筍,還建成了雷竹冷庫加工廠房、百竹博覽園、民宿、觀光步行道,搞起了雷筍宴,吸引著城里人來這里旅游和消費。此外,通過招商,武漢的一家竹筍加工企業已決定落戶桂花包養網泉鎮,準備大干一場。正在建設的雷竹文化展覽館里,將開展雷竹種植和加工技術培訓,帶動更多的農戶富起來。

雷竹故事是崇陽縣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升級的一個縮影。崇陽縣委副書記梁薇介紹:“我們以竹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努力建設省級竹產業特色示范縣,計劃到2025年全縣竹產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

一灣山水間的電力聯農

微風拂過寬闊的水面,泛起的漣漪輕輕觸碰著水面上矗立的光伏樁。在位于赤壁市黃蓋湖鎮和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交界處的華潤·赤壁漁光包養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基地,項目負責人張弦自豪地說:“光伏樁上將架起硅晶片,用來光伏發電。除了固定打樁式,我們還有支架式、漂浮式和平單軸式等國內幾乎所有的安裝模式。光伏發電的下面,將養殖鱸魚、花白鰱等魚類,實現水環境改善和產業增收的雙贏。”

去年8月,從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不久的張弦,就被華潤公司派到赤壁市,從事項目的前期工作。他清楚記得,項目基地的前身,是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水塘,有的還是一潭死水,剛走近就是一鼻子的腥臭味。

黃蓋湖鎮、赤壁鎮鑲嵌在長江南岸,其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水平,對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產生著影響。如何改善這里的水環境?如何打造可持續的富民產業?這一直是當地黨委、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2020年8月,華潤集團與湖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打造生態治理及鄉村振興示范區等方面達成共識;20包養網21年2月,包養華潤電力與咸寧市政府、赤壁市政府,就華潤·赤壁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示范區等3個項目簽訂正式投資協議,計劃投資總包養額超600億元。

綜合開發,整治為先,這個匯聚了水環境治理、水產養殖、農業種植、道路橋梁工程等多方面專業人才的團隊,正圍繞項目規劃方案,在約7300畝的項目基地里,發揮各自的優勢和才能,夜以繼日地奮戰著。

赤壁市委書記包養網董方平說,示范區堅持生態為基、產業為核、文化為魂、智慧多元,創新“企業+政府合作”模式,將建設國家高標準的未來鄉村發展樣板區、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的綠色鄉村發展示范區、赤壁市高起點的支撐中部崛起特色化增長極。

搭把手、拉一把,央企與地方的一系列密切合作,為赤壁乃至咸寧破解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難題,勇毅扛起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責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通山縣山水資源豐富,加強與中廣核、國網新源包養網等清潔能源“頭部”企業合作,舉全縣之力推進通山(大幕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同步推進北控光伏、華能光伏等6個能源項目建設,穩妥推進大畈核電站建設,確保核電放開后第一時間啟動,著力把通山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集核包養電、風電、光伏電、抽水蓄能電、包養網小水電于一體的新型能源之都。同時深化與中城工業集團、浙江星光農機合作,強力推進總投資50億元的星光農機通山產業園項目建設,力爭成為中部地區農業機械生產大縣。

一個村小組的田野筑夢

曾經,嘉魚縣官橋鎮官橋村八組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通過率先實行“大包干”,從村小組辦企業,引進人才發展高科技產業,到成立田野集團,再到創辦武漢東湖學院,一步一個腳印地將40多年前一個一窮二白的小村莊,變成了“神州第一組”。

真是令人驚嘆!長江大橋的斜拉索、神舟飛船的尖端設備,都有官橋村八組的貢獻;一個村民小組,竟辦起了一所包養現代化大學,致力于為鄉村培養更多人才……截至2021年底,田野集團總資產已達60億元,年創利稅2.8億元,實現村民年人均純收入8.5萬元。

如今的官橋村八組,依山傍水、綠樹成蔭,家家別墅、戶戶有車。

老組長周寶生當年“回報家鄉、致富鄉親”的夢想已然成真。那么,現任包養網官橋村八組組長、田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的周志專,身為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曾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又將帶領官橋村八組追尋怎樣的夢想?

“繼承優良傳統,立足當下實際,才能更好地開拓未來。”周志專是一個善于總結和學習的人,在他看來,先富帶動大家一起富,帶著越來越多的鄉親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義不容辭的包養網責任。要在加快發展中注重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促進加快發展。他把目光跳出了八組及周邊村莊,將目標鎖定在了整個官橋鎮,篤定要帶頭示范將官橋鎮建設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田野鄉村公園。

這是一個由村民小組實施的生態惠民工程。在官橋村八組的田野農博館里,周志專把記者拉到沙盤前,詳細介紹起田野筑夢的構想:“我們計劃投資50億元,在官橋包養、石鼓嶺、跑馬嶺、白湖寺等村重點打造‘十里八村’‘芳園百里’‘夢里水鄉’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官橋鎮其他村重點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包養網一景’,將農業、景點、民俗3個鏈條貫穿整個官橋鎮,打造集大學生創新創業、青少年研學旅行、農技研發、農事體驗、休閑觀光、文化康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鄉村公園。”這些構想,有的已成為現實,有的正在推進。

田野鄉村公園不僅是官橋鎮群眾的鄉村振興夢想,還是咸寧市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一個卓爾不群的亮點。嘉魚縣委書記王永說,田野鄉村公園以生態農業為基、以美麗鄉村為形、以水鄉田園為韻、以農耕文化為魂,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文創產業、鄉村旅游全域融合發展的道路。

一座桂花城的產業迭代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每到金秋,咸寧城鄉的大街小巷、景區公園,滿城盡是甜甜的桂花香,沁人心脾。

千百年來,咸寧人種桂、食桂、賞桂,形成了傳統桂花文化。目前咸寧全市6個縣市區45個鄉鎮栽植桂花,面積約10萬畝,產花樹約100萬株,年產鮮桂花約150包養網萬公斤,其中桂花苗圃近2萬畝,每年產桂花苗2.5億株包養,“中國桂花之鄉”因此聲名鵲起。

“希望讓人一提到桂花就想到咸寧,一說到咸寧就想到桂花。”咸寧市政協副主席、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芳介紹,2021年初以來,咸寧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中國桂花城”的重大決策,咸寧市政協作為該項目牽頭單位,堅持把調研、協商作為推動中國桂花城建設的重要抓手,做到謀定后動、規劃先行,為中國桂花城建設做好頂層設計。

建設“中國桂花城”,桂花產業是硬支撐。咸安區桂花鎮因桂花而得名,桂花品種、產量包養網、質量,桂花苗木、古桂數量等均居全國同級產區前列。在桂花鎮苗木銷售一條街,幾乎家家有苗圃,銷售季節選苗、剪枝、打包,人們忙得不亦樂乎,10多家快遞物流入駐,線上線下年銷售額近2億元,桂花成為村民的“致富花”。該鎮金慧桂花苗木基地負責人金漢楚經營苗木已有十余年,他說,在政府、金融部門的政策支持下,正在引進桂花新品包養網種、新技術,擴大基地經營規模。

咸安區是“中國桂花城”建設的核心區,不僅在桂花種植、初加工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還在桂花品牌營銷、文史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各環節推動“中國桂花城”建設步伐。咸安區委書記顧興旺表示:“我們緊扣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以花旺城、以產興城,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力爭早日將咸安打造成全國桂花產業聚集地、桂花科技引領地、桂花文化傳承地、桂花旅游首選地、桂花康養目的地。”

從“中國桂花之鄉”到“中國桂花城”,從“賣資源”向“賣產品、賣品牌、賣文化”的跨越,咸安區重點建設以桂花為首的六大農業產業鏈,致力于傳統加工業向高新技術全產業鏈運作。

近年來,行業龍頭桂林拓普香料公司落戶咸安區,制定桂花為代表的文旅策劃方案,計劃總投資不低于10億元,建設集一二三產于一體的“多功能藝術標桿工廠”,開展桂花等香料作物的粗提精制產品的研發應用。江南桂谷項目在咸安區賀勝橋鎮,計劃投資20億元,建設集桂花博物館、桂花產業研究、桂花旅游為一體的綜合體……

在生態與產業融合不斷升級的進程中,各縣(市、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通山縣把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硬支撐,打好“國家包養全域旅游示范區”這張牌包養網,做活“旅游+”文章。堅持把枇杷、橘橙、茶葉、中藥材等六大特色產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打造以枇杷和橘橙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產業強鎮。深化與中林森旅、湖北文旅等旅游行業“頭部”企業合作,重點抓好九宮山等龍頭景區提檔升級,推動果匠小鎮、枇杷小鎮等休閑度假園區融合發展,形成“全域全季全業態”的旅游發展格局。

通城縣做大做優做強以生態資源為依托的綠色經濟,立足油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油茶產業,持續推進油茶三產融合發展,先后獲評全國油茶重點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截至包養網目前,全縣油茶林面積32.25萬畝,建立“油茶合作聯社+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帶動2.3萬戶農戶參與油茶種植、管護、采摘,以及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油茶成老百姓增收致富“黃金果”。

鄉村振興的滾滾浪潮中,勇立潮頭,方能奔騰向前。咸寧市市長楊軍信心堅定:“我們堅持以實干促振興,精準施策,分類推進,接續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走好咸寧特色鄉村振興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