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云南特派記者 謝文婷】從踏上云南河邊村土地的那一刻起,賓威農便試圖找尋一個答案,一個可以給柬埔寨村莊帶來改變的答案。對于這位來自柬埔寨農村發展部農村經濟辦公室的副主任來說,中國的鄉村治理和脫貧經驗對包養柬埔寨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沒有人希望生活在貧困里,減貧也是柬埔寨政府的重要戰略之一。我們很感謝中國政府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的幫助。”賓威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賓威農此行是參加包養情婦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舉辦的第8屆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40多位來自東盟國家和中國的官員在一起分享了各包養網站自的減貧工作經驗。與西方相比,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包養網展模式、處理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包養網站的經驗,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村民高昂的工作熱情讓柬埔寨官員“很羨慕”
位于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的勐臘縣河邊村是一個傳統瑤族村寨。在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看來,這里包養網與一些東盟國家鄉村發展的情況相近,是駐村學習的理想之處。只有59戶人家的河邊村曾經是典型的邊境少數民族山區深度貧困村寨。2015年1月,一支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扶貧隊駐扎到該村,通過打造新業態、建設成為國包養網際會議舉辦地等方式,讓全村農戶在2017年擺脫貧困。一名村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家里開了一間植入“瑤族媽媽”概念的客房,每年通過接待游客能夠獲得1萬多元收入。
在河邊村里,來自中國的村官、學者結合實例,向東盟代表介紹中方在減貧方面做的具體工作,以及面臨的農村發展包養軟體滯后、農村內部發展不平衡等挑戰,東盟國家也會派出代表分享他們的經驗。多短期包養名與會代表對記者說,他們對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很有興趣。除了分享與討論會,參加活動的嘉賓還深入河邊村同當地村民交流,看他們展示紡織技藝、制作糍粑,品嘗特色茶品,一起舉行晚宴。
賓威農說,大約10年前,柬埔寨曾采取日本“一個村子,一個產品”的發展模式,集中村里的力量發展優勢產品,從而帶動經濟發展。后來又學習韓國的“新村運動”,但效果都不令人滿意。“現在政府正積極學習并運用中國的政策,我們同時希望共建‘一帶一路’能更好地幫助柬埔寨發包養網心得展。”賓威農說。
對于河邊村內干凈整潔的環境和村民高昂的工作熱情,賓威農表示很羨包養網VIP慕。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他工作的柬埔寨村莊里,村民普遍比較散漫,也“不愿意改變”,并且常常執著于眼前的經濟收益。過去,曾有非政府組織幫村民買牛,希望他們通過養牛提高收入。但后來發現,村民會偷偷把牛賣了,以換取短期利益。還有一些貧困的村民甚至會出售自包養一個月價錢己的土地。當地政府希望幫他們發展農業生產時,卻發現他們已經無地可種。這次考察回國后,賓威農計劃用更多時間去教育農民,讓他們的思想從根本上得到一些改變。“包養價格我常常對包養一個月價錢村民感到失望,但是我從未放棄希望。”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不同國家參考不同階段的中國經驗
對包養網于來自老撾農林部農村發展與合作司的馬里尼來說,交流活動中最讓她感興趣的是,中國專家提到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重新分配土地給窮人的歷史。馬里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土地問題是老撾目前面臨的十包養行情分具挑戰性的難題。一些當地村民聲稱自己擁有土地所有權,盡管這并沒有嚴格的法律依據。政府因此沒有辦法合理規劃土地。馬里尼說,中國的土地政策給了她“一些啟發”。她還表示,老撾很多貧困人口同樣住在偏遠地區或山區,因此她這次在云南了解的一些政策和方法是老撾可以“直接借鑒”的。
賓威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包養網,中國農民可以得到來自政府強有力的支持,這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另外,柬埔寨也需要學習如何創造更好的自然環境。賓威農走訪過中國很多地方,他注意到中國包養的植被覆蓋率很包養網高。在一些不適宜發展農業的地方,村民通過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包養他認為,柬埔寨一些因氣候條件不適合農業耕作的地方可以借鑒中國的綠色發展模式。
“不同東盟國家參考的中國發展經驗有所不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老撾與緬甸還沒有進入工業化時代,目前處于通過農業發展來減貧的階段,因此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驗比較適合它們。對于越南、柬埔寨,中國后來剛步入工業化時期的經驗比較值得它們參考。現在的中國則對馬來西亞的借鑒意義更強。”
緬甸NLD教育網絡的協調員昂年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行考察后,他最想帶回去的是中國精準扶貧的經驗。“緬甸沒有中國富裕,無法開展大規模扶貧工作,但可以學習中國集中力量發展一些重點地區的做法。”
馬來西亞農村發展部助理秘書賽德·汗對記者說,中國政府采用了非常系統和全面的鄉村發展模式,規劃也很完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村民以及各方人士在減貧方面都抱有十分堅定的信念”。
對華心存疑慮?“中國不需要為此擔心”
“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豐富了區域減貧合作內容,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溝通,同時擴大了中方在東盟國家基層的影響力。”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中方也在不斷總結與東盟官員交流的經驗。參與活動的每個東盟國家團隊都是由一個政府部門官員帶隊,派出3個基層村官包養女人或者非政府組織代表。《環球時報》記者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包養網評價中發現,每個團隊往往只有一名成員英語較好。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部分村官無法直接獲取信息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效果往往打了折扣,因此今后中方會考慮增加緬甸語、柬埔寨語等小語種翻譯。另包養外,中方還會在項目結束后建立微信群或領英群,以方便各國代表在活動后保持聯系與交流。
中國正在各層面推動與東盟國家的減貧合作。2014年11月13日,李克強總理出席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時表示,縮小差距、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是亞洲地區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中方提議實包養俱樂部施“東亞減貧合作倡議”,并提供一億元人民幣,開展鄉村減貧推進計劃,建立東亞減貧合作示范點。
自2014年開始,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還推動開展“東亞減貧示范合作技術援助項目”,選取老撾、柬埔寨、緬甸為試點國家,在每個國家建設兩個項目村,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計改善、能力建設以及技術援助等方面。來自緬包養網甸項目村的村長敏萊告訴記者,得益于中國的幫助,當地人用上了太陽能,有了新學校,“我們非常感謝來自中國的幫助”。
除了像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這樣的官方機構積極幫助東盟國家減貧外,一些中國民包養網間機構也正參與其中,包括正在柬埔寨暹粒省女王宮縣枯聯鄉幫助當地村民排雷的平瀾公益基金會。該村共有247戶家庭,1106名包養故事村民中女性有500多人,大多數村民在家務農。然而受戰時遺留地雷影響,枯聯鄉很多可耕種土地被拋棄在一邊,村民也非包養留言板常貧困,人均年收入大約僅100美元。平瀾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珂告包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與柬埔寨包養網車馬費相關機構合作,以共同開發有效和可持續的農業項目為目標,先致力于排雷行動,打造一個安全村莊,在此基礎上再幫助當地人建養殖場、培訓學校,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在合作模式上,該項目前期由中方提供資金和設備,進行排雷工作是以柬埔寨專業人士為主。“幫助中國鄰居是非常包養網重要的事情。”王珂說,中方團隊在柬埔寨很受歡迎,因為當地人相信中國的經驗,“我們希望挖掘他們真正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我們也期待能與當地人民心心相通”。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也受到過質疑,比如緬甸部分居民因密松水電站項目等對中國投資和在當地的影響力心存疑慮,也有一些勢力趁機宣揚“中國威脅”。“中國不需要為此擔心。”參加村官項目的昂年錢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正在做有益于緬甸的事情,緬甸人民知道他們得到了切實的好處。”不過昂年錢也提醒道,中國應該加大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宣傳力度,包養讓更多當地民眾了解事實真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