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9個貧困縣區的概稱。2020年11月16日,西海固最包養網后一個貧困縣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自“三西”扶貧起,西海固群眾經過近40年的艱苦奮斗,最終戰勝絕對貧困。
盡管與全國同步邁入小康社會,“壓哨入場”的西海固基礎仍舊薄弱。脫貧一年來,寧夏以西海固為重點,扎實推進“四大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四查四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繪就了一幅產業基礎日益堅實、鄉村越來包養網越美、干部群眾干勁十足的新圖景。
“多彩”產業蓄能鄉村振興
今年“雙十一”,寧夏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全網包養銷售額同比增長26.6%,客單價從原來不足50元提高至200元以上。企業在互聯網上風生水起,但“根”卻扎在西海固的紅寺堡區。
吳忠市紅寺堡區早年是荒無人煙的干沙灘,靠著揚黃灌溉變身“美家園”。近年來,紅寺堡區依托純凈的土地,加快枸杞產業基地建設,枸杞種植面積達2.5萬畝,其中,9家企業種植面積1.2萬畝,數家龍頭企業還在紅寺堡區建設了枸杞原漿生產線等,發力枸杞深加工。
據紅包養寺堡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年波介紹,紅寺堡區的枸杞產業讓婦女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每年可吸納從業人員8000人左右,創造務工收入2400萬元以上。更重要的是,在企業示范帶動下,枸杞種植戶加速向深加工轉型,不斷提高產業附加值。
紅的枸杞、金的黃牛、白的灘羊等“多彩”產業不僅為西海固脫貧攻堅添色,如今也在為鄉村振興蓄能。寧夏將枸杞、肉牛和灘羊產業列入九大重點產業,持續鞏固脫貧地區產業基礎,推動產業提檔升級。
十多年前,西海固核心區固原市喊出“趕著黃牛去致富”的口號,如今,這個理想正在加速實現。截至2020年底,寧夏肉牛飼養量達192萬頭,其中,固原市肉牛飼養量114萬頭,占全區的近60%,固原市西吉縣、涇源縣還實現了“人均一頭牛”。
盡管固原市肉牛產業有了一定規模包養網,但產業發包養展水平仍待提升。包養網西包養吉縣作為全區第一養牛大縣,該縣目前尚無規模化屠宰加工廠,每年外運活牛15萬頭包養網左右。西吉縣什字鄉養牛大戶李應錄說:“我家的牛吃的是自家玉米,牛棚遠離村莊,牛很少生病、很少打針,但我們的好牛肉沒有宣傳出去,賣不上好價錢。”
如今,這一情形正在發生改變。在閩寧協作助推下,福建融僑集團正在固原市投資打造高包養網端肉牛生態產業園。產業園負責人謝志強說:“產業園投產后,每年可屠宰加工肉牛包養網10萬頭,經過屠宰和精細分割,包養農戶育肥一頭牛包養的利潤可以從原來的3000元左右提高至5000元以上。后期,我們還會生產牛排等高附加值產品,帶動農戶增收,打響‘六盤山黃牛’品牌。”
鄉村旅游煥發新生機
翻開一張張老照片,過去的西海固或荒包養山禿嶺無生氣,或漫漫黃沙不見路,農村大多是土路、土房、土窯洞。如今,走在西海固的溝溝岔岔,道路通達、山野漸綠、村莊變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來到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密集的交通路網將村莊與畜草產業基地、設施溫棚園區等相連,為當地移民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交通保障。“剛來時哪有路?只有一條老鄉用腳踩出來的泥路,跟現在有天壤之別。”1997年從西吉縣第一批移民到閩包養網寧鎮的謝興昌說。
閩寧鎮只是寧夏農村交通變化的一個縮影,據寧夏交通運輸廳介紹,截至2020年年底,寧夏農村公路通車里程約2.85萬公里,全區20戶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98包養.8%,村組道路加快實現了“進村入戶”。
西海固農村不僅路通了,發展的路子也多了起來,鄉包養村旅游讓鄉村煥發新生機。
吳忠市鹽池縣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緣,曾經沙患嚴重。誰能想到,花馬池鎮四墩子村曹泥洼自然村,這個從種菜起步的小村莊竟然把鄉村旅游做得有模有樣,農家樂、采摘大棚、向陽花海等讓村莊換新顏。“莊主”陳建福不僅有農家樂,還有供游客采摘的8座溫棚,每年吸引北京、內蒙古等地游客3000多人次,年收入達30多萬元。
“曹泥洼村以前破破爛爛,鄉村旅游讓村子變美、百姓增收,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萬元。鄉村旅游也打開村里農產品的銷路,溫棚包養網種植的桃子一公斤能賣到60元左右,通過采摘基本就能銷售一空。”四墩子村村支書張志銘說。
西海固鄉村的變化,寧夏大學美國外教史梅淳(梅麗莎·史密斯)同樣看在眼里。19包養網93年,史梅淳第一次來寧夏便來到固原市包養,那時的固原市房屋低矮、土路泥濘,后來給西海固農村學生送書送教時,農村的貧困景象讓她很是揪心。
今年,史梅淳不僅到中衛市海原縣樹臺鄉相桐村參加送書送教活動,酷愛爬山的她還在夏天和西海固的孩子一同到六盤山游玩。
在爬山和游玩的過程中。她興奮地說:“六盤山的風景很美,幾乎每天都會下點小雨,包養在涇源縣游玩時,景區旁的農村有很多農家樂,不僅房屋漂亮飯菜也很可口,跟我以前認識的西海固完全不包養是一個模樣。”
干部群眾鉚足勁往前奔
今年以來,寧夏大力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動”,持續提升脫貧地區“兩不包養愁三保障”水平;建立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包養網短補齊、查弱補強“四查四補”常態化機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據寧夏鄉村振興局介紹,寧夏鄉村振興局包養網牽頭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包養升行動,今年以來,共向移民安置區投入50多億元,用于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整治環境等,移民安置區發生顯著變化。
寧夏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西海固干部群眾則干勁十足往前奔。
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康鎮永樂村是2008年建立的生態移民村,全村1500多人均來自西海固,全村耕地大多為經包養網果林,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今年,任義軍家的8畝蘋果園迎來豐收季,僅蘋果一項的收入就在7萬元左右。
“10年前,我們一家搬遷到永樂村,妻子在家種蘋果,我閑時在外打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些年,幫扶政策好,村里包養幫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但要過上富日子關鍵要靠自己往前奔!”任義軍說。
除了搬出大山擁抱新生活,西海固的干部也在帶領群眾建設美麗新家園。村集體包養網經濟收入從0到突破60萬元,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只用了4年。近年來,李士村建醋廠、開油坊、辦雜糧磨坊,組建農機服務隊,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達到64萬元,去年,李士村包養網還給全村1100多名村民每人分紅200多元。
李士村村支書齊永新說:“鄉村發展不能靠等、靠要,村支部是村民的主心骨,不能只看到困難,也要善于發現和把握鄉村發展機遇,把農村建設得越來越美,讓老百姓從脫貧走向致富,鄉村才會越來越有希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