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洱大一包養價格地脫貧實錄:幸福,寫在群眾臉上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在脫貧攻堅的號角聲中,巍山、洱源、賓川、祥云4縣積極探索新思路、出臺硬舉措,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政策、項目、資金全覆蓋——

幸福,寫在群眾臉上

本報記者包養俱樂部 管毓樹 文/圖

蒼洱大地,百花爭妍。記者在巍山、洱源、賓川、祥云4縣采訪,時常看到山鄉的變化,貧困群眾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微笑與幸福,寫滿臉龐。

“州委、州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緊盯年度脫貧攻堅任務甜心花園,探索新思路,出臺硬舉措,建立新機制,打出‘組合拳’。抓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貧困地區呈現出發展提速、民生改善、脫貧見效的良好局面。”大理州扶貧辦主任施榆兵說,包養網祥云、賓川、巍山、洱源4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得包養甜心網到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帶動、金融扶持、教育、醫療等1個以上項目和資金扶持,實現了扶貧政策、包養網項目、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

巍山:家家有產業覆蓋 戶戶有增收項目

走進廟街鎮,大理時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基地,葡萄大棚連成片,棚內一串串珍珠般大小的葡萄著實讓人喜愛。為了防凍,工人正生火加溫。“四五月份,葡萄就可以上市了,一年兩熟,10月份還要上市一季,約有300畝。”負責人左繼龍說,公司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的幫包養網扶模式,貧困戶可以收地租、打工、分紅。今年公司用工高峰時段將日達千余人、用工總量預計9萬人次。“政府貸款5萬元給我,我將錢入股公司,每年可分紅5000元。同時,在公司打工每個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家中種蠶豆、油菜和養羊,終于擺脫了貧困,走上致富路。”貧困戶左有旗說包養網

“不光是貧困戶擺脫困境,發家致富,企業也駛入快車道。”巍山縣興榮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蘇興榮說,做了二三十年的牛生意,雖然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由于缺資金,一直做不大。去年,在新政策的帶動下,120戶貧困戶將600萬的資金注入公司,存欄肉牛達800頭,出欄達4000頭,產值達5包養網000萬元。

“我們一口氣幫包養扶1025名貧困戶脫貧,在大理州屬于幫扶貧困戶最多的企業之一。”巍山縣建宏經貿責任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龍說,計劃投資7.5億元發展循環現代農業,建有機肥廠、生態種植基地、體驗觀光蛋雞廠,帶動3000農戶致富,實現1.5萬人就業。

巍山縣扶貧辦主任張興權說,通過支持龍頭企業、單項產業扶貧、整鄉推進和整村推進等措施,實現產業到戶項目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7015戶、24687人戶戶都有增收項目。

洱源:網絡扶貧成亮點 企業脫貧挑重擔

走進洱源縣云南大理洱寶實業有限公司,墻上的“作戰圖”十分醒目。“政府的責任,就是企業的責任。”董事長包養合約李協鼎說,公司實施入股分紅扶貧、產業扶貧、公司+基地+農戶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5項精準扶貧措施,產業惠及9個鄉。

包養妹大愛無疆,大行德廣!脫貧攻堅為民營企業回饋社會、彰顯價值提供了廣闊平臺。”大理品宏高原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李正說,優先高價收購貧困戶農產品,帶動貧困戶種植。掛鉤扶貧牛街鄉福田村、福和村,協調參與修通道路及水利。“水通,路好走,產業也得到了發展。”在牛街鄉福田村委會舊同村,村民羅學妺說,原來種玉米,一畝收成僅1000元,改種蘋果后,一畝收成上萬元,家中種植面積達16畝,兩三年后,蘋果年收入將超過10萬元。

“網上銷售,不愁銷路”。省委宣傳部駐牛街鄉福田村第一書記包養甜心網字振華說,以“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的模式創新扶貧思路,采取包養網“互聯網+農戶”的網絡扶貧模式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建立“1+9+90”全覆蓋的電商扶貧模式,即圍繞1個電商公共服務中心,9個鎮鄉服務站,90個行政村服務網點,打造洱源縣農特產品銷售的電商平臺,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農產品,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去年,全縣共投入資金20.18億元,實施發展生產、搬包養網遷安置、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生態補償、金融扶貧和社會保障等“七大工程”,采取超常規措施,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明顯,脫貧退出2508戶976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01%。

祥云:扶貧扶志先扶業 一人就業富一家

冬日的暖陽灑在祥云縣東山鄉傈僳族居住的小莊子村,村中20幾戶人家、60多位村民身著鮮艷民族服包養價格裝,載歌載舞,搬進易地安置的新居喜迎春節。

甜心花園感謝黨的政策好,讓貧困的小莊子貧困戶住上新居,空殼村不再空殼。”包養網小莊子村村委會主任陳永亮說,云南大有實業有限公司掛鉤幫扶,捐了10萬元錢給村子成立合作社,建立產業發展滾動資金,每戶貧困戶年均分紅3000元。給村中貧困戶拉來豬仔,無償分發給貧困戶,包養網公司確定18名黨員,建檔案資料、制流程圖,用真情真心幫助貧困戶包養網站脫貧致富。“我也是農民出身,我現在富了,幫村民們想辦法,為村民謀致富路是企業應盡的職責。”董事長劉紹龍說。

“扶貧先‘扶包養網比較志’。”祥云飛龍再包養價格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姚春斌說,他們結合政府精準脫貧的實施,包養網進行相應的就包養價格業培訓,讓更多貧困人口有一技之長,去年對18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就業安置,計劃今年上半年培訓500至1000人,下半年培訓1000至2000人,轉入公司,真正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每個月工資3200元,有了收入,工作穩定。”家住祥云縣祥城鎮新邑村委會6組的建檔立卡戶李家勝說,通過培訓,成了公司的正式職工,過上了幸福開心的日子。

據了解,祥云縣動員企業吸納勞動力的形式參與脫貧攻堅,32家企業掛牌設立貧困戶就業辦公室,面向貧困戶提供320個長期性崗位、2200個季節性就業崗位,就業人員年均增收3萬元,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目前,全縣共轉移貧困勞動力4511人到縣外就業、3073人縣內就近就業。

去年,祥云縣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頭號工程,乘跨越發展之風、舉全縣干群之力,精準聚焦、苦干實干,祥云縣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2015年脫貧退出1636戶、5884人,去年,脫包養網貧退出2035戶、7400人,19個貧困村和3個貧困鄉鎮包養管道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2.86%。

賓川:群眾成立合作社 紅色旅游村變美

置身有“高原葡萄城”、“南國吐魯番”之美譽的賓川,葡萄成了主色調,早春的田間地頭,葡萄架、葡萄樁林立,葡萄包養合約大棚、水利設施隨處可見。

長期包養賓川縣天子農業專業合作基地,200余畝大棚中的葡萄長勢良好。“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引進包養網先進技術,貸款1500萬元建設基地,現已初見成效。”大營鎮萂村村委會主任趙燦珍笑容滿面地說,全村1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是主體,是股東,按人口分配紅利,實行貧困戶動態管理。

“去年每人分紅2600元包養軟體,我家4口人拿到了1萬多元,日子漸漸好了。”貧困戶楊高寶說,他在合作社上班,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學到了技術,還在家中種了2畝多葡萄,終于甩脫了困頓,奔向了小康。

喬甸鎮海稍村委會新莊村,紅旗招展。“村中采取‘支部+企業+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游開發公司,營造了‘紅軍村’氛圍,激發了貧困戶依靠自己勤勞脫貧致富的決心。”喬甸鎮鎮長自汝濤說,海稍村委會9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了公司小股東包養,去年每戶分紅39200元,紅色旅游帶動了村莊發展,村莊變富變美。“我堅決不吃低保,靠雙手勤勞致富。”村民楊國菊說,她們一家三口包養網都是殘疾人,最近幾年種植大蒜、葡萄,收入比原來翻了幾番,她們一家不但不吃低保,還將住房無償提供給村集體開辦公司,“合伙”幫助貧困戶脫貧。

近年來,賓川縣自覺把創新、協調、綠包養網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穿于脫貧攻堅全過程。采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脫貧路子,通過 “農旅文”融合發展、“合作股份”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特色蔬菜林果產業等方法,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