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闊房新,夏日細雨中走進門堆村,滿眼生機包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著力解包養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包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眼下我們要琢磨的就包養網是如何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北京第九批援藏干部、堆龍德慶區常包養務副書記趙巖走進包養門堆村,實地調研下階段的重點工作。“還是得到基層一線去探索、去實踐、去尋找答案,把工作做到各族同胞心坎上。”
以前的門包養網堆村距離現在的村址有30公里,平均海拔包養網4600米以上,沒有耕包養網地,是個純牧業村。這幾年,在北京援藏工包養作隊幫助下,門堆村徹底變了樣。一排排嶄新的藏式獨棟建筑樓前,村民的臉上滿溢笑容……
“硬件好了還包養網不夠,軟件和管理也要跟上,要讓各族群眾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包養、幸福感。”趙巖和門堆村村包養網支書加措邊走邊聊,走進村幼兒園。
這是一棟新建的三層小樓,外墻色彩明快,格桑花開滿院落。“內部裝飾工作要抓緊,一定要趕在孩子們開學前完成。”一見園長索朗曲珍,趙巖就直奔主題。
“我們正布置心理輔導包養專包養網用的‘悄悄話教室’,樓道里懸掛了自制的慶祝建黨百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拉花,還要在多媒體教室安裝一面包養網鏡子,估計一下午包養包養網就能完成。”索朗曲珍停包養網下手里的活計,一一介紹。
走進新建的村醫務室,今年53歲的平措正為包養村民尼瑪做理療。“一般小病不出村就可以治療,像尼瑪這樣做針灸和理療包養,每次診費大約是5元。”
“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平措一個人忙不過來,要有幫包養手;二是村民常見的關節病,都想用藏藥浴法治療,可是條件又不包養網成熟。”加措快人快語。
“今年會有兩個從西藏藏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來給你做徒弟,你要想辦法把徒包養網弟帶好。”趙巖雙手一攤,笑著對平措說,“等包養網人員都到位了,再好好琢磨怎么安排理療和藏藥浴的場地。”
恰巧路過包養的村民格桑朗杰忍不住接話:“大家包養可都盼著呢,門堆村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后的日子會更好。”跟格桑朗杰說完,趙包養包養網巖轉頭對加措說,“我們援藏干部24包養網小時待命,不管遇到啥問題,隨叫隨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