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題:記住鄉愁:村史館“尋根”成為新年俗
新華社記者屈婷、楊文、馬曉媛
春節期間,一批自制的包養鄉土“賀歲片”在山西吉縣刷了屏。聽說自己的身影也曾出現在村史館的屏幕上,這讓32歲的文城鄉青村農民李曉軍覺得很光榮。
李曉軍參演的是一部名叫《過年回家看爸媽》的微電影,演的就是他自己——一個外出打工的青年。雖然講的是家常事,第一句臺詞還是拍了20多遍才完成。
這些“賀歲片”意外地受歡迎,也吸引著返鄉的年輕人走進村史館。很多人覺得,在“故紙堆”里看到這些鮮活的農村生活記錄,很有趣。
從只會墻上掛相框,到學著“實景布置”;從支起幾張空桌子就開張,到如今張羅起多媒體影音手段;從講述村子的歷史,到發揚村風村德的教化之用……分布在中國鄉村的大小村史館,照見著一代代農民的喜怒哀樂,也記錄著生包養感情生不息的歲稔年豐。
記住的力量
春節前夕,山東省沂南縣銅井鎮金橋莊村,包養意思幾位村里老人連同石匠仔細在一塊石頭上刻著大字:橋連南北,塹變通途,立德為善,同心造福。
這塊石碑是為了記住當年的不易。也是在建村史館前夕,這個村子率先立起村名碑。位于沂蒙革命老區的金橋莊村,幾十年山路蜿蜒,前些年通過硬化路、修筑橋,包養網讓出行大大便利。去年新橋修好之后,村民自發挑了幾塊大石頭立在包養故事村口,刻上“金橋”倆字,立做村子新地標。
立碑立傳,是為了憶苦思甜,不忘根本。很多村子自籌資金建村史館,也是源自這股子心氣。
羅曼溝村位于六盤山西麓的溝溝壑壑包養網比較中。春節前一場罕見的大雪,讓半山腰處新修的村史館紅色磚墻格外顯眼。
大年初一,回鄉的年輕人三兩成群,約著一起來到村史館“尋根”。
走進村史館,展板上的一段村莊“改名趣聞”折射出這個小村莊的百年變遷史。
羅曼溝村位于寧夏最后一個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西吉縣馬蓮鄉,最早叫“落難溝”村。新中國成立后,村里人嫌“落難溝”太難聽,漸漸地把村子叫成“落滿包養網溝”村,寓意種的糧食落得滿溝都是。
可是,“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山太大、溝太深,老百姓糧食包養女人“落滿溝”的念想多年一直落空。直到脫貧攻堅戰打響,落滿溝村在村干部、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泥路變硬化路,窯洞變磚瓦房,通了自來水,有了寬帶網,村容日新月異。
“村干部不知怎么在材料中把落滿溝錯寫成‘羅曼溝’,后來村民們都覺得羅曼溝更好聽,更符合現在村子的氣質,就索性將錯就錯把村名改了。”羅曼溝村黨支部書記安發銀說。
村名一再變,而羅曼溝村包養村民卻一直不敢忘記包養自己的“根”。村“兩委”和村民們商量后,決定利用村部閑置房屋布置了這個村史館,“擔心好日子過慣了,年輕人忘了先人們當年是如何苦過來的”。
春節到了,很多村莊里平時安靜的村史館又熱鬧起來。回鄉過年的人要去看看里面添了什么新東西,老人會帶著一包養網dcard家子人來轉上一圈,一些“網紅村”的村史館則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包養網。
憶鄉愁,看變遷包養……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逛村史館已成為一些鄉村的新年俗,幾代人也在這里完成了平時少有的跨時空“交流”。
留下的鄉愁
“看,這個是石碾。過去我們就用它把高粱、谷子、稻子脫殼碾碎。”山西臨猗縣嵋陽鎮嵋陽村村史館里,72歲的村民劉林全向幾位返鄉過年的大學生講起過去的故事。
村史館不大,卻存放著不少壓箱底的“寶貝”:農耕用具、腌菜缸、孩子學步的站桶……這些農家日常用品講述著包養行情往昔生活的苦辣酸甜。
每一樣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以前家里沒通電,就靠點煤油燈來讀書寫字。”劉林全說,那時候臉被煤油燈熏黑是常事,有時看書入神,頭發還會被燒焦。
鄉愁,不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煙火百態的民風民俗里。
地處黃河東岸、呂梁山南端的山包養行情西吉縣,用3年時間在全縣建起了54個村德村史館。
全縣第一家村德村史館建在吉縣屯里鎮太度村。它是一座兩層小樓里專門辟出的一個大房間,但有模有樣:墻壁上貼滿了村莊的歷史、歷年“好媳婦”評比、優秀學子的照片等,屋里空地上擺著書架、電視機等。
曾經,建好的村史館怎么“火”起來,是一個挑戰。
吉縣文聯主席劉旭山告訴記者,他們希望村史館成為村民寄托鄉愁的“紐帶”,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感受家鄉的美好。
太度村有個傳統:每年重陽節“賽被子”。媳婦們比賽誰孝順,就看誰家家里老人們的被褥最干爽、包養網比較被面最潔包養網凈、棉花最松軟……贏得比賽的“好媳婦”照片被掛在村德村史館,全家面上都有光,讓這個民俗頓時成了“網紅”活動。每逢年節,不少尊師重教、致敬革命英雄包養留言板的活動也在村史館里辦。
修村史、揚村風……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鄉村日漸重視精神家園的建設,留住歷史、留包養甜心網住鄉愁成為共同心愿。
沂蒙革包養情婦命老區臨沂市臨沭縣朱村,有山東省第一個村級檔包養案館。
73歲的村民王經臣,拒絕了回城里養老的機會,專門回村里幫忙整理檔案,大家叫他“王館長”。
論起朱村歷史檔案來,包養故事他聲音洪亮,如數家珍:農業稅票、戶口材料、房產檔案、統銷救濟清冊、小麥豐產獎狀……10類1.6萬余卷(件)檔案,連同那戰天斗地的艱苦創業史,都被妥善保存在這個村級檔案館中。
“它們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是朱村人心底最深沉的力量和精神包養網單次源泉。”王經臣說。
傳承的希望
忙碌一年,47歲的溫杰回到了從小長大的太原市晉源區赤橋村。
看看那些明清時留下的院子,摸摸那些活了千年的古樹,再轉轉村中心的村史館,他心里有說不出的踏實和歡喜。
“我們赤橋村有25包養網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豫讓刺趙’的發生地,還曾是遠近聞名的造紙村……”溫杰如數家珍。
多年前,赤橋村里自發在村委會小樓的二層建了村史館,布置了村史展板、歷史名人書畫、老物件等。這幾年,村史館愈發完善,展品多了,實物布景也做得越來越漂亮,慕名遠道而來的人越來越多。
如今在太原市區一家綠化企業上班的溫杰說,這些年,不少村民離開赤橋村,年輕人向往城市,對農村的感情日漸淡漠。但有了村史館以后,很多年輕人才發現自己家鄉這么“有的聊”,開始喜歡“曬”家鄉。
“除了游客,現在村史館甚至吸引了很多歷史研究者、愛好者,這讓村里一些老人特別開心。”赤橋村黨支包養部書記吳偉強說,村民們收拾出老物件,也總想著送到村史館來,大家都希望這包養甜心網里能讓已經走出村子的孩子們更了解、包養妹記住赤橋。
在迅速變化的當代中國,小小村史館容納的,往往是幾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傳承。
山東省莒包養網南縣石泉湖村,青山綠水,街凈村美。村廣場上,一塊“山東水庫之母”石碑格外醒目。
冬日暖陽下,流水潺潺,穿過石橋。不少游客“打卡”村里修建的村史館,39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史館館長李洪浩趁機“客串”講解起當年崢嶸歲月。
李洪浩十分熟悉館里展品和歷史,里面有他的爺爺——全國農業勞模李義豐的事跡。當年,時任石泉湖村黨支部書記的李義豐,甜心寶貝包養網從黃泥地上牛蹄窩能存水得到啟發,帶領村民在山溝里建成最早的石泉湖水庫。后來,這個村共修了四座水庫,使80%的土地變成了水澆田,獲得連年大豐收,成為沂蒙老區農業戰線的典型。
如今,李洪浩帶領村民在紅色文化上做文章。他們打造紅色旅游、農家樂等,讓游客住民宿、游青山,感受當年光輝歲月。
“在石泉湖村人眼里,那些展品不僅是從貧窮走向小包養網推薦康的見證,更是我們與祖輩情感交流的‘包養網活物’。”李洪浩說,在鄉村振興的前行路上,那些父輩高揚的旗幟一直都在心里,激勵大家延續那份光榮。(參與采寫記者張亮、王飛航、武江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