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升平:駐村10載扶貧計劃寫滿5本 “親人”的事一包養心得不是小事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譚升包養妹平到農戶家了解情況。受訪者供圖

(原題:駐村10載 扶貧計劃寫滿5本筆記本市——審計局譚升平兩度獲評省“扶貧優秀駐村干部”帶領4個省級貧困村脫貧)

“我把困難的老百姓都當作自己的親人。”惠州市審計局主任科員譚升平說,把“親人”的困難、痛苦與幸福都當成自己的困難、痛苦與幸福。”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譚升平作包養網為優秀黨員代表在大會上作發言。

“老譚,快進屋里來喝杯茶!”“老譚,我想去學門手藝,學什么好?”貧困村里的困難老百姓也把譚升平當親人,經常向譚升平請教各種事情,他們在其幫扶下實現脫貧,走上致富路。

今年50歲的譚升平長期負責駐村扶貧工作臺灣包養網,歷經十載,先后在4個省級貧困村扶貧,成為帶領貧困村和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扶貧專業戶”。他的“專業”不僅是指他的扶貧工作時間長,還指他的扶貧工作“有一套”,工作有亮點有特色,比如他善于發動村干部和村民,扶貧先“扶志”和“扶智”,運用審計專業知識等。

與鄉親們一塊來想辦法出力氣

2005年,譚升平從部隊轉業包養留言板到市審計局工作,不久他就接過了駐村扶貧的重任,先后駐點4個省級貧困村,分別是博羅縣公莊鎮聯溪村,柏塘鎮黃欄村、石湖村包養和平安村。

剛受委派駐村時,譚升平就遭遇了兩大考驗:首先作為一個外鄉人,他得適應當地包養價格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其次,他在村里人生地不熟,也沒有自己的房子,日常吃住都不穩包養價格定。

困難沒有難倒這位農村里長大的軍人,面對困難,譚升平沒有退縮,而是定下心來。他暗下決心,要把扶貧工作當作軍營之外的另一個戰場,干出一番成績來。

扶貧駐村只有沉下去,才能與老百姓“打成一片”。譚升平每到一個扶貧村,他都是首先走家串戶和村民拉家常,了解貧困戶的實際需求,用筆記本、相機記錄村情,并制訂詳細的扶貧計劃。10年來,他記滿了5本筆記本,用壞了一部相機。忙的時候,一個星期也顧不上回市區家里包養意思一趟。

通過這種方式,譚升平與村民們熟絡起來,大家親切地叫他“老譚”,有事情都會跟他說。譚升平說,扶貧包養網工作不能單靠幫扶單位和扶貧干部,還應該充分調動村干部和村民的積極性。

前幾年,聯溪村要對排灌渠進行清淤,初步項目預算近兩百萬元,籌措資金難度大。譚升平想到發動村民來自建,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節約經費,最后在村民的參與下,排灌渠清淤工作完成,總經費開支不到10萬元。

譚升平把鄉村當成干事創業的樂土,把鄉親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跟鄉親們同吃同住包養網,一塊想辦法出力氣,為脫貧致富而奮斗。

“扶貧”先“扶志”和“扶智包養價格

“扶貧,首先要讓貧困戶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譚升平說,“扶貧”包養條件先“扶志”,才能改變一些貧困村和貧困戶“等靠要包養網評價”的思想包養軟體

在市審計局長期分管扶貧工作的該局黨組成員、副調研員雷玉霖說,市審計局按照“扶志、扶技、扶資”三結合的方針開展扶貧工包養意思作,打破了過去單純“輸血”的做法,實現“造血”在先,適當“輸血”包養網評價的目標。

一個貧困村,村干部之間關系不合,導致工作難以開展;一戶有勞動能力的家庭包養條件,卻來申請住房包養補助……扶貧工作中遇到這樣的問題,譚升平積極做思想教短期包養育工作,讓村干部關系和解,讓村民學會自力更生。“扶貧不可能扶一輩子,最后還是要依靠他們自己。”

在石湖村,貧困戶巫松生的女兒考上了惠州學院,貧困戶楊小容兩個小孩考上省高級技工學校,但都因為家庭貧困無錢繳交學費,面臨要輟學的窘境。在平安村,村民黃添靈一家5口人,老婆燒傷殘疾,兒子患神經疾病需長期吃藥治療,大女兒讀大學,小女兒讀小學,全家僅靠年近六旬的黃添靈包養網心得一人打零工維持生活。

要使貧困戶徹底脫貧致富,還要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包養價格ptt。譚升平扶貧除了“扶志”還要“扶智”,“扶智”的一個重包養網VIP要方面是教育。譚升平在走訪中發現,有不少貧困戶面臨著子女無錢讀書的困境。

對此,譚升平向單位領導匯報情況,并前往相關學校包養網ppt爭取費用減免,石湖村三名青年如愿進校讀書,幫黃添靈爭取了低保指標,幫助申請救濟,幫他大女兒解決了學費等問題。雷玉包養故事霖說,市審計局還決定凡是貧困戶考上大學的孩子,大學期間每人每年均可得到該局5000元的資助。

運用審計知識讓資金有效利用

譚升包養網車馬費平是一名稱職的扶貧者,同時也是一名專業的審計人。審計的職業敏感體現在扶貧工作中,他運用審計等專業手段,確保扶貧資金得到有效利用。

2014年,平安村按照市審計局的駐村工作計劃,計劃種植300畝的經濟速效山林,村委把種植工作承包給包養網一名承包商,按每棵樹苗1.7元人工費計算承包種植費用,計劃種植5萬棵樹苗。

譚升平了解樹苗種植情況后,去現場實地察看。結果,他發現樹苗種植的密度不夠,存在虛假現象。他一方面批評了村干部,指出他們在樹苗種植一事上管理不嚴格,被承包商欺騙;另一方面,包養他發揮審計專業特長,尋求合法、合適的解決途徑。最后在驗收階段,他想辦法采取逐一清點的方式進行驗收,結果發現實際種植的樹苗比原計劃少了近3萬棵。在事實面前,他怒斥承包商違約在先,欺騙在后,承包商自覺理虧,同意按實際種植數量結算。

“譚升平把審計人工作的細致精神融入到扶貧工作中去,這是他扶貧工作的一大特點。”雷玉霖評價說。而且他是部隊成長起來的,工作中體現了軍人的奉獻精神,另外他是農村出來的,對農村有特殊感情,更有助于其做好扶貧工作。

種菜種果、養鴨養魚、修橋打路、扶助困難戶——譚升平所駐過的4個村子,村容、村貌、村況無不煥然一新,欣欣向榮,并且都由原來的省級貧困村順利脫貧。

“老譚是個干實事的人,是包養網個真心實意幫忙,沒私心的人!”貧困村的干部群眾說起譚升平,無不豎起大拇指。受到譚升平幫助的平安村一對小姐妹說,要好好讀書,長大了像譚伯伯那樣幫助別人。為了感謝老譚,有的貧困戶包養送來老母雞和水果蔬菜。黃添靈用紅膠袋包了幾百元錢,硬要塞給譚升平,譚升平不收。對受助村民的報答,譚升平都婉拒了。

譚升平因為扶貧工作業績突出,先后兩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扶貧優秀駐村干部”,并被推薦參加國務院扶貧辦扶貧優秀駐村干部評選,多次獲得優秀駐村干部、優秀黨員、優秀公務員等榮譽稱號。

十年扶貧路,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成績和人們的稱贊,譚升平認為這些只是自己職責所在,本來就應該做的。“并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黨和政府給了好政策,是市審計局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援,才能讓我為村民辦了點實事,干出點成效。”

對話

扶貧讓我包養網評價更堅信 黨的根基在人民

南方日報:扶貧工作任務艱巨,是什么支撐您長期干下去的?

譚升平:早些年,一些親朋好友就勸我回來,說在農村太苦了。單位也曾經多次叫我回來,但我割舍不下村里的人和事,主動留在村里。這種感情是受我父親的影響。父親是湖南的一名村干部,他常告誡我,要為大家多做善事、好事。

作為一名黨員,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僅僅是我個人,既然來了,就該有駐村的樣子,就該真心地幫扶。20年的軍旅生活,鍛造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轉業時,我就暗下決心,任何事情,要做就要全力以赴。

南方日報:回顧10年扶貧路,您最深的體會是什么?包養感情

譚升平:10年的扶貧工作讓我更加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做好扶貧工作要把人民放在心里,只有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人民群眾才會與我們心連心。

我經常回去看看“親人”們過得怎么樣。前段時間,我又回去平安村,全村近1300人幾乎都認識我。他們說,老譚是個真心幫助我們的好黨員、好干部。聽到這句話,我就覺得,黨的扶貧包養甜心網政策很好,我們做的事雖小,但對村民來說卻很大,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