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一包養價格學生有了更公平的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希望之路越走越寬廣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從大山走到北京,我的腳步邁得有些遠。”潘林超是來自貴州省從江縣的一名貧困學生,2019年他以優異成績考進北京師范大學,“包養妹我能考上大學,得益于國家為我們修筑的希望之路。”

像潘林超一樣受益包養管道于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學生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有514.05萬包養網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一系列的支持政策,為貧困學生創造了更公平的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希望之路越走越寬廣。

鄉村的觀念之變

潘林超至今難忘,全村村民為他和另外3名考上大學的同學餞行的場景。包養網推薦他所在的村寨,幫父母干活的孩子包養情婦比上學的孩子多,村干部、老師上門動員孩子讀書常常吃閉門羹。從江縣開展“普九”教育工作后,村民們漸漸改變了思想觀念,村里讀書的孩子包養網漸漸多了起來。

2014年,該村4名高中生考上大學,包養女人村里炸開了鍋:“沒想到咱村也出了大學生!”從那一年起,吃長桌宴、敲鑼打鼓把大學生送出寨門,成為該村的包養甜心網傳統。如今,村里已經先后送出了20多名大學生,孩子考上大學成為家長的最大榮光。

讓更多貧困山區的孩子能考上大學,夯實義務教育的地基是關鍵。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義務教包養意思育階段輟學包養合約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60多萬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包養網現動態清零。如今,我國基礎教育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正向著“上好學”的愿景乘勢而上。

“多虧了好政策,我才能考上這么好的大學。”潘林超所說的“好政策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是國家實施的重包養網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

近年來,我國持續實施包養行情專項計劃,不斷優化完善政策措包養女人施,構建起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專項計劃招生人數由2012年的1萬人增至2020年的11.7萬人,累計已有70萬名學子通過專項計劃走出貧困地區,走進重點大學。

形成強大合力

“學長們畢業前基本都簽好了就業協議,去處多是大公司,這極大地增強了我的信心,讓我看到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2019年考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通信技術系的學長期包養包養留言板蔡林對記者說。

蔡林的家鄉遠在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一個偏遠山村,父親因為外出打工受傷臥床,他們姐弟4人上學,全靠母親種地微薄的收包養網入支撐。蔡林本想讀完高中就去廣州打工,高中包養女人班主任打電話告訴她高職擴招的消息,建議她去試試。

考上職包養站長校后,蔡林的人生就此打開了新篇章:在學校苦學文化、技能,到企業頂崗實習,自學英語……兩年里,她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我要學好技術做個高技能工人,待遇不差,還受人尊敬。”談到未來的路,蔡林充滿信心。包養合約

職業教育包養感情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式。近年來,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組團式”支教、高職擴招……高等職業教育脫貧攻堅形成了包養網心得強大合力。

2016年,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內一家通航龍頭企業共建航空飛行學院。經過遴選,招收了首批28名建檔立卡藏族貧困戶家庭子女,開展直升機飛行和維修培訓包養網。目前,已有11位學員取得大專文憑,8位學員取得直升機駕駛執照并順利就職,平均包養網ppt臺灣包養網收入超1.2萬元。

“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有800多萬貧困家庭學生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2019年、2020年兩年,高職院校共擴招270多萬人。截至2020年年底,東部地區職業院校招收對口幫扶學生突破100萬人,招收建檔立包養網ppt卡貧困家庭學生等7類資助對象234包養軟體.79萬人。

織牢保障網

“我能順利找到工作,多虧了學校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的精準幫扶。”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高祥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剛與一家互聯網公司簽約,年薪約30萬元。他來自山東省文登市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庭經濟條件困難。

生源地助學貸款解決了高祥的學臺灣包養網費問題,進入大學后,他還申請了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生活費包養網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特別資助、教育扶貧救助基金,同時享受國家助學金,解決了在校包養網部分生活費,大幅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我國從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今,我國建成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其中,高等教育階段已經建立起包括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新生入學資助、研究生“包養網三助”崗位津貼、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元混合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前、入學時和入學后的“三不愁”,織牢兜底保障網。

“幫助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讓他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迎來美好生活。從長遠看,也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鄉村振興積蓄力量。”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