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書記”的脫貧攻堅戰——追記貴州省晴隆縣縣委書記姜仕坤(上)
4月12日6時40分,年僅46歲的姜仕坤在廣州突發心臟病去世。在此之前將近600天的時間里,姜仕坤擔任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縣委書記。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面積80%以上都是山地,石漠化嚴重。而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區域的晴隆縣,則是貴州石漠化程度最重、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包養網推薦深的縣之一。
人均耕地不足0.77畝的晴隆曾被稱為全國最貧困的縣之一。2015年,在全國向貧困發起決戰沖刺之時,有32萬人口的晴隆,尚有近8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010年年初,40歲的姜仕坤調任晴隆縣縣長,4年后升任縣委書記。深度貧困的農村和急需脫貧的農民,讓這位長期在黔西南州貧包養網困地區工作的干部感到肩上的擔子不輕。如何讓農民快速脫貧致富,成了姜仕坤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
穿一雙褪色的運動鞋,身著一件舊夾克,提一個又舊又重的帆布包——這是這個從小在農包養甜心網村長大的縣領導下鄉調研時最常見的裝扮。在姜仕坤眼里,沒有時髦不時髦、好看不好看,只有能不能用。
“他就是一個農民書記。”在包養意思晴隆縣茶馬鎮董箐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安珍的印象中,“他穿的像農民,說話像農民,沒有一點官架子,很樸實。”
李安珍所在的董箐村麻山箐村民組在烏蒙山脈的群山之中,大山阻隔了村民和外界的聯系。上世紀90年代初,麻山箐村民組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確定為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建議搬遷。
“搬?往哪里搬啊?搬不包養網ppt出去,就得想辦法活下去。”在李安珍的記憶中,山地養羊是縣里在2000年給村民們規劃的路子。
不敢冒險的麻山箐村包養網站民在觀望了6年之后,終于有3家愿意一試。然而,他們養的羊沒能熬過那年的冬天。從那以包養網后,麻山箐人談羊色變,家家戶戶又回到了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種地喂豬的狀態。
2011年3月,李安珍當選為董箐村的副主任。在李安珍的游說下,又有幾戶膽子大的村民養起了山羊,這一次,長得肥壯的山羊賣出了高價。一時間李安珍帶領村民養羊掙錢的故事開始在大山中傳播,也傳到了姜仕坤的耳朵里。
沒過多久,由于缺乏專業養殖技術,加上市面上的羊價一路走低,掙不到錢的村民把矛頭指向李安珍。受了不少委屈的李安珍幾度想舉家搬到包養網dcard縣城,躲避村民們的指責。
就在李安珍快要絕望時,姜仕坤出現在了她家羊圈旁。“我當時覺得他是一名很專業的獸醫。”李安珍清楚地記得和姜仕坤第一次見面的場景。
穿著灰色襯衣的姜仕坤一頭鉆進了臭烘烘包養條件的羊圈,挽起袖子去感受羊身上的體溫,抬起包養網羊頭觀察其口腔和鼻子周邊的黏包養合約液……姜仕坤一邊說著羊可包養甜心網能患了什么疾病,一邊叮囑李安珍該用什么藥去治療。這一系列的“專業”動作,讓李安珍誤把姜仕坤當成縣城里來的獸醫。
同一天,姜仕坤還在李安珍家的院壩里現場給村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買一只25斤的羊羔需要500元,出欄時不會低于100斤,包養按照市場價值1200元左右。和養豬相比,養一只羊需包養合約要的糧食只是豬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養一頭豬的成本可以養10只羊,一頭豬養到300斤也只值3000元,而十只羊最少值1.2萬元。
“這樣算來,養羊確實不錯。” 這筆經濟賬揭開了困擾在很多村民心中的疑惑。“你要堅持下去,帶領村民繼續養羊,你走了,村民看不到希望,村子又會回到以前的樣子。”在姜仕坤的勸說下,李安珍選擇繼續留下來。
家住大田鄉蘭蛇村的李國和姜仕坤的第一次見面并不愉快。“這位干部一來就徑直鉆進了我家豬圈,還問東問西的包養網。”李國顯得有些不高興。
李國所在的大田是晴隆最貧困的鄉,海拔超過1900米的苗族山村蘭蛇村又是大田鄉最貧困的村。山路像絲帶一樣環繞在大山深處,駕車從鄉政府出發到蘭蛇村,15公里的山路需要用1個小時;下山時,輪胎時常因為剎車時間長而冒出青煙。
當姜仕坤第一次踏上蘭蛇村的土地時,看到包養網評價大部分村民還住在茅草屋里,稀稀落落的玉米地里高大的玉米桿上掛著瘦小的玉米棒子,他一下皺起了眉頭包養管道。
“怎么這里的村民還在種80年代的老品種?”姜仕坤隨手撕開路邊地里的一個玉米棒子。他意識到,要想讓這個沒有任何包養行情產業支撐的貧困山村脫貧,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變村民的思想,引導他們發展多種包養網評價經營,盤活僅有的土地。
同樣是一畝山地,種玉米需要多少化肥,最后能收入多少錢;種烤煙要投入多少勞力,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種草養羊,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一年能出欄多包養網少只羊,能有多少純收入……姜仕坤在包養網評價田間地包養網頭與群眾細算經濟賬,發動村民種植新品種玉米、種烤煙、種草養羊。
“你說的養羊政策算不算數?”在外務工多年的李國自認為見過世面,他打心眼里認為這個挽著褲腿、一副隨時要下鄉或者剛下鄉回來模樣的干部頂多是個科長,說的話不見得管用。
第一個質疑種草養羊的李國卻成為了蘭蛇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2012年開始,李國依靠山地上豐富的草資源養起了山羊,年均存欄八九十只,年均出售四五十只,收入5萬元左右,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也成了大包養意思田鄉遠近聞名的養羊能手。
作為姜仕坤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家住大田鄉的肖長青還記得這位“縣里最大的官”第一次來到自己家時,一屁股坐到了有些灰塵的板凳上。 姜仕坤曾告誡縣里的領導干部:“下鄉調研時,不要嫌老鄉家的凳子臟而做出擦拭的舉動,我們臟的只是褲子,老百姓傷的可是心啊。”
45萬公里,是姜仕坤主政晴隆縣6年來走過的路程。這意味著,姜仕坤每天的行車路程包養甜心網達200多公里。
姜仕坤的足跡遍布晴隆縣的每一個鄉鎮甚至行政村,下鄉調研時姜仕坤往往第一時間直奔羊圈。哪個鄉鎮有多少羊存欄,哪個養殖大戶發展存在困難,哪個山頭的飼草長勢最好,哪個季節羊群包養網dcard最易發病,他都了如指掌。
話不多的姜仕坤在晴隆縣是出了名的“摳”。“堂堂一個縣委書記,經常會為了幾十塊錢跟我較真兒”。包養網晴隆縣住建局局長姜文新記得,有一次陪著姜仕包養網心得坤到貴陽出差,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提前預定了一間180元一晚的賓館客房;姜仕坤覺得有點貴,最后大家在幾公里外找了一家100元一晚的招待所住下。
對于給姜仕坤當了6年駕駛員的朱黎家來說,姜仕坤甚至“摳”得有點過分。晴隆缺水,姜仕坤基本都是利用在外出差的時候洗澡,他還叮囑朱黎家,盡量出差時洗車。而出差過程中,到了飯點,他們經常一碗米粉就給對付了。
有人不解,一個縣委書記,至于這樣嗎?姜仕坤回答:“包養晴隆很窮,用錢的地方很多,不節省不行。我是書記,就是表率!”
6年來,姜仕坤在田間地頭、村民家中、羊圈里一筆一劃地描繪出晴隆的發展藍圖。6年間,晴隆在姜仕坤帶領下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2012年年初至2015年年底,晴隆縣的貧困人口從16.19萬人減包養一個月價錢少到7.9包養留言板1萬人,貧困鄉包養網(鎮)從12個減少到4個,貧困村從56個減少到52個,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
就在晴隆人攢足勁兒準備開始嶄新的生活時,他們的“帶頭大哥”姜仕坤卻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裴江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