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簡介。新華社記者向定杰攝
新華社包養網貴包養陽4月15日電包養(記者向定杰、施錢貴)隨著易地扶貧搬遷任務進入尾聲,在中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的省份——貴州省,大數據成為助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包養網作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政府實施的重要扶貧項目,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包養的貧困人口搬遷至其他地區,幫助搬遷人口脫貧。在日前召開包養網的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包養續扶持工包養作現場會上,貴包養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蟠龍安置社區成為運用包養大數據的典型。
蟠龍安置社區,有30棟樓,安置搬遷群眾1222戶4640人。社區通過打造易地扶貧搬遷數據平臺,分塊建立工作庫和數據臺賬,為精準高效進行后續管理和服務提供重要信息支撐。
只見社區服務中心辦事大廳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上,分模塊展示著數據平臺在公共服務、就業培訓、社區包養網治理的分析應用。前期扶貧干部已經錄入每戶家庭遷出地、成員、就業、身體狀況等40多項基礎信息。
“我們借助系統對680名遷入學生,分階段、分學校進行包養網統計,幫助他們就近讀書。”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在標準化建設了黨務政務服務中心、醫務中心、技能素質培訓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農貿市場等硬件設施后,當地借助大數據軟件提升了移民搬遷工作的效率和效包養果。
今年4月初,社區工作人員收到一條系統發送的信息:16棟501室門禁出現紅色預警。這意味包養網著這戶人家已經有3天沒有進出房包養網門。包養工作人員迅速在平臺上點開這家的情況,原來主人陳紹文是個空巢老人,并患有高血壓,于是立即通知醫務人員前去查看治療。
遵義市桐梓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大數據管理平臺。新華社記者向定杰攝
這只是大數據包養網平臺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包養網扶持上開展包養網針對性、清單式服務的一個縮影。
這包養個大數據平臺在就業培訓方面同樣發揮著作用包養。貧困戶李懷妹在包養填寫就業意向表并錄入系統后,信息自動推送到周邊企業人力資源部的界面上,通過匹配,她很快獲得縫紉技能培訓并進入一家服裝廠上班,每月最低工資2500元。目前包養網,小區搬遷戶已實現戶均就包養網業1.5人。
在文化服務方面,平臺也對社區包養開展的各類文化娛樂活動、政策宣講等建立工作日志臺賬,通過定期推送民族文化傳承、文明社區創建等內容,幫助搬遷戶樹立市民意識包養網。
據了解,2018年下半年,隨著易地扶包養貧搬遷任務進入收尾階段,貴州省及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后續扶持工作上來。
今年2月,貴州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的意見包養網”及7個配套文件,全面實施后續包養網扶持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
據了解,大規模的貧困群眾在短期內進入城鎮,對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把大數據融入社區管理之中,會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包養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