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像中國那樣收入差距如此之大的國家里,到底什么叫作“貧窮”?減貧又該如何臺灣包養網進行?
南和農業嘉年華的溫室館。
貧困是相對的
我居住在位于北京西城的一個老舊居民小區中的一幢紅色缸磚居民樓里,穿過小區的鐵門,首先要路過門衛的小房間,門衛也是物業師傅,他總是和善地向進出的人點點頭,表示致意。那間小屋的居住面積估計也就在8平米左右,既是臥室也是起居室,里面僅僅夠擺放一張床、一張上面安放了一臺電視的寫字臺和一些生包養站長活雜物。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熱的夏季,他都用室外的電磁爐做飯。門衛曾對我說,小屋沒有暖氣,洗澡等清潔工作都在有幾步遠的垃圾桶旁的公共廁所解決。
我正好與我的朋友們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附近的一家咖啡館聚會后回家。在這個繁華市區的咖啡館和夜總會里,有錢人家的后輩們在室溫舒適、光線亮麗的氛圍中,咂咂地品嘗著香檳酒并包養妹隨著電子音樂強烈的節奏晃動身軀。當然,門前停放著他們特制的豪車:保時捷、瑪莎拉蒂、法拉利等。如果人們打聽一下,便可以知道,在京都豪華市區狂歡的人們正是那些有錢人。我的門衛師傅也許會說,與他的同鄉們相比較,他的日子過得并不差,而在這些老鄉們生活的中國的那些地區,享受進步成果比對他來說,還要到來的晚一些。
“貧窮”不等于“貧窮。”對研究者來說,這幾乎可以說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研究者們首先將“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區別開來。“絕對貧困”是指按照國際標準,每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90包養網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而“相對貧困”是指貧困者的收入遠遠低于該國家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按照這種劃分,“相對貧困”幾乎在全球各國都有,當然,其表現形式很不相同;而“絕對貧困”則主要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主要表現是貧困者在為了維持生計必須的日常生活衣、食、住方面有很大的匱缺,或者他們完全不能滿足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基本需求。
自包養俱樂部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在脫貧領域中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1981年,中國人口大部分,即8.3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008年中國的貧困人口數是1.73億。通過中國政府在扶貧方面持續的努力,到2015年底,貧困人口數字下降到5575萬人。按照中國后來提出的、更為嚴格的國家扶貧標準,即每人每天1.1美元,那么,今天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是7000萬,這個數字比法國的總人口數還要大。中國的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每年不足2855元人民幣,約合390歐元或者是410美元。這個錢數也就是夠中國包養大城市的居民買一部中等價位的智能手機包養網或者每年上十幾次深受中等收入群體歡迎的“海底撈”餐館。
河北潤濤牧業科技股份包養網有限公司通過綿羊養殖為當地農民增加創收渠道。
地區差距亟待縮小
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中,中國政府將扶貧作為一項重要的議題作了規劃。到2020年,在農村至少有700萬貧困人口脫貧。政府為此制定了具體措施,以做到在農村精準扶貧,即更好地確定農村的貧困人口并且建檔立案,研究其貧困原因,有的放矢地實施減貧措施并持續包養站長地改善他們的生活。自從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扶貧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之下。僅在2015年,國家就總共投入了467億元(約合64億歐元)以幫助農村最貧窮的人口脫貧。這一年扶貧投入資金之多,是在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其原因是,雖然中國經濟在過去年代里迅猛發展,但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現在還遠遠談不上所有的人以同樣的方式獲得了經濟發展帶來的機會和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說:“2015年全國有12.88萬村莊和592個縣按照國家標準被評定為貧困村和貧困縣。問題在于,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和西部以及內地之間存在著差距,農村和城市也存在這差距。就富裕生活的分布包養故事而言,在城市之中也存在著差距。”
那么差距到底有多大?人們只需要將視野置于大城市之外便可有所了解。我們乘坐高鐵南包養行,來到距離北京包養網ppt有400公里的河北省邢臺市。在候車大廳里,農民工扛著沉重的行李包擠成一團。離開首都每向前行駛一公里,時鐘就好像向后倒退幾步。很多人不知道,就在這迅猛發展的北京—天津人口稠密區的大門前,居然有中國最貧困的農村地區之一。
河北省的面積是18.包養網8萬平方公里,比半個德國略大一些。該省的人口是包養網7400萬,其中310萬是絕對貧困人口,占該省總人口的4.2%。河北省有45個貧困縣,其中有幾個特別貧困的縣就在邢臺市的管轄之下,它也是我們這次的目的地。
邢臺靠近發展勢頭強勁的首都地區,其總人口算上市區和所有周邊市轄縣大約為730萬左右。該市因其區位特點可謂喜憂參半。雖然,當地人從長遠考慮也想搭上北京和天津發展的順風車,但是現實卻是另外一碼事。許多勞動力、特別是有才華的年輕人奔向工資高、發展機會多的首都,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留守在家。此外,該地區也感受到政府加大環保力度措施的影響,限制、壓縮了當地的傳統工業的增長。
那么,怎樣才能使像河北這樣的貧困地區和邢臺市的居民與經濟發展對接呢?這是中國政府現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因為,難就難在僅僅靠金錢和補貼包養app不能解決問題,其它國家的發展經驗也證明了包養網VIP這一點。因為,金錢和補貼能夠在短時間內提供幫助,但是,從長遠來看,它并不能提高當地人的謀生能力和增強提高受教育程度的主動性,而后者是可以傳給下一代的。
在綠嶺食品公司可以體驗當地的有機農產品。
思想轉變帶來的變化
那么,為了改變中國邢臺和其它地區貧困人口的命運,所需要做的是思想觀念上的轉變。這一點上成為了當地政府扶貧的著臺灣包養網力點。雖然,邢臺在這方面的努力還只是處在初步階段。
譚衛平表示:“當鄧小平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時,他的戰略目標是明確的,并獲得了全國一致贊同。按照這個戰略目標,推動發展的努力應該首先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南地區。這些地區具備實現快速發展和繁榮的優越條件。然后,根據發展的藍圖,內地和西部地區再逐步跟上。在這一過程中,內地和西部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在這些年東部地區企業、政府機構和人才獲取的經濟實力、資源和技術。”
國務院新聞辦(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國際聯絡局處長董國平,同時也是這次邢臺之行的組織者,進一步解釋說:“實現西部跟東部發展步伐,1千個企業幫助1千個村的項目有示范意義。通過這個項目,成功的企業可以幫助貧困村發展,比如說通過投資。”
包養網站在河北省南部地區,人們從一開始就將政府、企業和非政府包養網比較組織提供的資金幫助與通過創新理念帶來的思想轉變結合起來,使貧困人口融于經濟發展的進程包養網中。
南和(nanhe)縣南和農業嘉年華(Projekt Nanhe 包養Agricultural Carnival)就是一個成效顯著的例子。在田地里建造了一個占地4.7萬平方米的溫室建筑群,其中有6個封頂的主題館。在這里生長著當地水果、蔬菜、傳統中藥和食用作物。這是南和縣金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Nanhe Country Jinya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與北京中國農業大學(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Beijing)合作設計的項目。這也是全國第四個同類項目。溫室館不僅僅服務于包養網農業研究,而且還用作發展地方特包養金額色旅游。來自周邊地區的游客除了旅游休閑之外,還可以增長農業知識。除了門票收入之外,為婚紗照提供場景也是創收渠道之一。
那么,這一切與創新扶貧有什么聯系呢?有許多聯系!因為,這個項目不僅僅可以創造工作崗位、提供農業科普的機會、促進研究當地植物種類和種植技術,還可以培養農民的企業經營意識。他們每人從地方扶貧的基金中獲得4000元(約合550歐元)資金。一位在場的工作人員解釋道:“我們鼓勵農民將這筆錢投入溫室項目之中并獲得相應的股份。他們簽訂了一個5年的合同,通過參股,農民每年獲利400元,那是投資的1/10。5年過后,農民可以自主決定,是繼續投資還是收回本金。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鼓勵當地農民,從長遠考慮去理財并且獲利,而不是一次就把錢花出去。”
這個項目的著眼點,不是物質貧困,而是——就像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在20世紀所描寫和用他創造的術語表述的那樣——“文化的貧困”(culture of poverty)。按照他的理論,扶貧需要克服貧困者思維和行動的模式,否則,貧困會代代相傳。
河北綠嶺食品有限公司的核桃種植和生包養網推薦態養殖同時進行。
在創新扶貧的過程中,還有兩個重點項目在邢臺地方扶貧中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這兩個項目都是在臨城(Lincheng)縣落戶。其中一個是河北潤濤牧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ebei Runtao Husbandry Sci&Tec Co., Ltd.)實施的,這家企業成立于2012年,其業務是專業養羊。當地農民可以用政府支付的6000元(約合830歐元)的補貼參股,每包養網心得年分紅480元(約合66歐元)。此外,該企業按照市場價向農民購買飼料、還為當地人提供工作崗位。在未來,農民可以通過專業培訓自己成為養羊大戶。
與這家公司的經營理念相同,河北綠嶺食品有限公司(Lvling Manor)則是從事生態核桃種植和生產。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現在是全國生態核桃種植的龍頭企業。這家企業將當地農民引領進了這家企業的成功故事之中。目前臨城縣有8個村種植核桃。這家企業業務范圍涵蓋整個生產鏈、培植和種植研發長期包養、現代營銷和全國銷售,總共有8000名職工,他們大部分來自當地。綠嶺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高勝福說:“現在也有一些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邢臺到我們公司工作。他們帶回了新知識和有價值的工作經驗,我們也為他們提供發展機會。”
然而,真正給當地帶來長期發展前景的不僅僅是包養網農民在企業參股致富的成功故事,而是,當地政府走出了一條發放資金的新路子。這些資金用途早就超出傳統的范圍,比如用于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而是另辟途徑。例如,當地政府在所轄區內的貧困村安裝光伏發電裝置,這樣一來,不僅僅滿足了當地人的用電要求,而且還創造了利潤。利潤再發放給當地人,這樣又為他們創造了一條長期增收的新途徑。
在“包養網站十二五”(2011–2015)期間,運用有創新意義的扶貧方式使全國有500萬人口脫貧。到2020年這條扶貧新路還將繼續走下去,而且必將取得新的成果。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色里克曼(Martin Seligman)就西方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的心態提出了“習慣化的無助困境”的論點。根據這個論點,那些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們對個人作出決定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中國政府的扶貧方式可概括為向貧苦人口提供幫助,從而使他們能夠自力更生。近期,中國包養網在扶貧領域中取得的成就證明,思想觀念的轉變可以帶來移山填海、創造奇跡的效應。
思想觀念的轉變最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有助于破解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難題。如果說到轉變觀念,所涉及的范圍不僅僅是貧困人口,無論對中國還是歐洲而言,要真正實現改善民生,必須為社會全體成員創造均等的起始條件。對中國來說,就是發達地區的社會組織和居民在何種程度上履行他們在改革開放初期作出的承諾,即對其它地區伸出雙手幫助他們發展經濟。如果想要實現這個承諾,需要明白的是,你在邢臺還是在北京出生,你父母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工人不是理所應當的,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每人出生的起始條件和身份同時將帶來一定的對其他人的責任。
南和縣農業嘉年華成為游客除旅游休閑和增長農業知識的好去處。
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