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武義縣柳城畬族鎮青坑村村委會主任俞學文在村、包養鄉鎮、縣包養網市包養的近20個點調研走訪,聽取基層農民心聲,征集形成了兩個議案和十多個建議。
這次,他關注的是如何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和法制觀念。
俞學文說,一些地方的城鄉接合部,存在部分年輕人游手好閑、酗酒鬧事、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他建議把八項規定的一些要求和做法面向社會實施,并以法制帶村規,讓守法、守規并進。
春節期間進行鄉村調研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他發現,當前農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兒童包養網。鄉村生活中,不乏賭博、封建迷信包養等行為,而垃圾亂放、污水亂排等不衛生不文明的生活習慣,使年包養網輕人更不愿意回來。
“鄉村振興首先應是精神的振興。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包養。”賀云翱認為,鄉村文化振興背后還是人才缺失的問題。“很多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回到鄉下。村干部更關注管理工作,沒有精力從事文化建設。基層農村需要包養網的是這種擁有文包養化眼光、具備文化理念、擅長文化建設的人才包養。”
“經濟要發展,精神必須要文明。但經濟發展不可能自然包養網帶來精神文明。鄉村振興,老百姓的‘口袋’包養‘腦包養袋’都要富。”全國人大代表、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說。
多年來,永聯村用多種手段包養幫助農民致富,第一就是“扶志”,在村里倡導勤勞致富,引導村民立志自強不息;第二是“扶智”,包養開辦各包養類培訓班包養網,幫助村民提高就業能力;第三是“扶資”,通過建造農民創業園、發展鄉村旅游、成立勞務合作社包養網等舉措,為村民就業創業創造條件,讓村民在共建中共享。
2004年以來,該村還設立“文明家庭獎”,并連續5屆獲評“全國文明村”,包養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
聽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向善向上”時,全國人大代表包養網、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驛包養網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頓時產包養包養網生了共鳴。
作為村支書,李君帶領鄉親創業致富的一條重要路徑是,把村里的生態農產包養網品賣到城市里。他認為,鄉村振興不包養網能忽視文化振興,而當下最需要重視的文化之一是“善文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