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地探訪北京兩小區適老化改造情況
適老化改造須細化標準多方助力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老齡化社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會正在快速向我們走來。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5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國在21世紀最大的國情。
超快速度、超大規模的人口老齡化,給我國帶來了巨大挑戰。比如,近年來不時見諸報端的“老年人掛號難”“老年人無健康碼不能出行”等新聞,就顯示出老齡化趨勢之下,我國在社會包養治理上所面臨的一些挑戰。
某種程度上,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慣包養于從年輕社會的角度出發,而忽略了老年人群的訴求。但隨著這部分人群的不斷壯大,我們必須將其置于全社會的語境之內,整體考慮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人的問題,全面建立一個適老化的社會。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市朝陽區勁松北社區、大興區棗園小區時看到,上述小區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為契機,適老化改造成效顯著。同時還發現,雖然適老化設施有一部分已包含在無障礙設施的范圍內,但在適老化改造的過程中,仍然需要細化標準與規范,多方助力,才能更好地構建適老化社會。
用心完善設計細節
改善老人居住環境
“改包養金額造后確實比之前好了。”采訪時,正坐在勁松園廣場長凳上曬太陽的張奶奶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這里翻修完畢以后,不僅本社區的居民包養網會過來打球、遛彎,附近小區的居民也時常到這里來活動。
2018年3月4日,為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改善人居環境,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將無障礙設施和適老化改造作為小區公共區域的基礎類改造整治內容。
包養同年7月,愿景集團與朝陽區勁松街道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勁松北社區改造更新工作。截至目前,愿景集團打造了以“一街兩園兩核心”為改造重點的示范區,圍繞公共空間、智能化、服務業態、社區文化四大類,共計16小類30多個專項實施改造,示范區已于2019年8月完工。
勁松園就是當初改造的重點之一。《法治日報》記者在這里看到,按照不同的活動功能分類,園中被分成了乒乓球區、棋牌區、兒童活動區和休息區,外圍則是塑膠走道和裝飾著彩色風車的長廊。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座椅旁都加裝了環形把手,尤其是靠近跑道的座椅還裝了可以倚靠的欄桿。據愿景集團城區更新事業部高級經理孫秀英介紹,這樣的把手正是針對甜心花園老年人落座與起身設計的,“好多老年人歲數大了,起身和包養網推薦落座都不太方便。有了這種把手,老年人坐下的時候可以有個支撐,站起來的時候也可以此助力”。
“這些適老化設施的設計雖然并不起眼,但都是前期設計時,設計師對小區老齡居民進行觀察后總結與構思出來的。”孫秀英說。
長凳旁邊“長”出扶手的并非只有勁松北社區。在棗園小區的長凳旁,《法治日報》記者也看到了同樣的金屬把手。經過大半年的改造,如今的棗園小區,正在擺脫老舊社區的固有形象,朝著多元化包養網心得有機社區邁進。
2020年包養1月2日,大興區委區政府組織召開了大興區社區治理試點工作推進會,決定引入愿景集團作為社會資本進駐大興區,并確定清源街道棗園社區為首期改造試點社區,正式啟動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有機更新在大興區的試點改造工作。
今年夏天,部分示范區域先行改造完成,而適老化的種種細節也隨著改造工作的進行在棗園小區一一落實。例如,中心廣場周圍原本凸起呈臺階狀的路緣石業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藍白相間的隔離柱包養網比較。
采訪中,愿景集團城市更新事業部大興區域負責人賈凡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用隔離柱代替路緣石,包養app既能隔開人行道與路面,也能降低老年人因腿腳不靈便而絆倒在路緣石上的風險。“現短期包養在,一個輪椅從進門到這里,已經能夠實現完全無障礙了。”
全面提升生活質量
站在勁松北社區的“美好理發店”門外,孫秀英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說,這家理發店在改造前是一間包養網廢棄房屋,改造后才成為了方便小區居民的理發店,而理發師就是曾在社區里為居民們服務了20多年的一對理發師夫包養留言板妻。
在理發店外墻上,掛著一塊包含優惠內容的小牌子包養。上面特別提到,60歲以上的社區居民可享受20元/人的優惠價格,對于有需要且行動不便的老人,這家理發店還可以提供上門服務。
為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7月包養20日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層面提出的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主要包括水電線路以及光纖配套,有條件的加裝電梯、配建停車場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等。
據了解,北京的老舊小區中,常住老年人占據了相當高的比例。因此,在改造過程中,適老化設施及服務也成了主角——讓老年人在小區中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成為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大方向。
勁松北社區共有居民樓43棟,總戶數4199戶,常住人口9494人,老年住戶比率達39.6%。為此,勁松北社區專門建設了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美好鄰里食堂”,組織智能手機老年人學習課堂等系列尊老活動。
棗園小區是上個世紀90年代建成的回遷、商品混居社區,建筑面積28.7萬平方米,共有51棟居民樓,3380戶居民,住戶達13100人,是典型包養俱樂部的超大社區。據小區工作人員統計,棗園小區60歲以上的住戶已不少于14%。
據業主介紹,作為老小區,棗園小區原來不僅外立面陳舊,還存在著小區衛生環境包養情婦差、配套服務項目不全、養老設施不足等諸多問題。而今經過改造,不僅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在生活服務方面也有了質的提升。
為方便中老年居民理發,棗園小區社區居委會專門組織了理發志愿者,定期在相關微信群里發布理發活動信息。此外,為方便社區居民的生包養網活起居,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改造過程中還設置了一些便民配套設施,如開在小區里面的水果蔬菜店、便利店等。
但在走訪過程中,《法治日報》記者也發現,雖然適老化設施有一部分已包含在無障礙設施的范圍內,但在適老化改造的實踐過程中,仍然需要較為細化的標準與規范。
對此,北京市住建委相關業務負責人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下一步,市住建委準備包養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出臺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指導意見,進一步規范指導本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
加裝智能包養條件看護系統
一鍵呼叫及時救助
進入勁松包養網站北社區的大門往右拐,就能看到20包養網推薦9號樓。
這棟樓外觀樸素,但因為居住在這棟樓里的高齡、獨居老年人較多,樓體內部已經加裝了由社會資本引入的,基于物業平臺的智能居家養老看護系統。
據愿景集團品牌負責人何星介紹,這套系統包含入戶主機、智能一鍵呼緊急設備、智能煙感、智能門磁、紅外活動探測、智能燃氣和水浸報警、智能養老床位等居家硬件,基于手機移動網絡實時了解老人在家生活狀態。利用智能算法,系統還包養甜心網可以在發現老年人長時間沒有出門、移動或出現緊急情況時,給子女或其他監護人和物業平臺發出提醒,接到提醒后物業將會及時協助處理包養網。
“智能適老化設施既降低了獨居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種風險,又利于提升居家生活安全感。”何星說。
雙榆樹南里二社區作為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為99戶80歲以上老年人和重度失包養能老年人家庭進行了家庭居室適老化改造。改造內容包括防滑墊、感應夜燈、扶手、洗澡椅等方便老年人自理的貼心設備,以及智能設備進家,從而實現老年人就寢、習慣化動作、如廁、洗浴等數據實時監測。如有異常,醫護人員和親屬均可第一時間獲悉。此外,后臺還設立了24小時監控管理中心,老年人在家發生意外時可以進行一鍵呼叫,工作人員也會第包養網推薦一時間趕到現場提供救助。
負責勁松北社區老舊小區改造的工作人員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目前,勁松北社區的示范區域已經改造完成,后續將在勁松一區、二區進一步展開改造。
與此同時,棗園小區的改造工作也正在有序開展中。(記者 趙麗 見習記者 劉紫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