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農村路改變的青春——三位80后青年的鄉村奮斗路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一包養app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題:那些因農村路改變的青春——三位80后青年的鄉村奮斗路

開欄的話:近年來,“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短期包養,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甜心花園”。

為貫徹落實指示精神,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山西、四川、山東、浙江和福建等地,采訪調研“四好農村路包養”建設情況,挖掘各地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展現基層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包養得感、幸福感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6日包養網評價起,“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欄目以“四好包養農村路”為專題,連續播發三篇來自基層一線的調查報道。

  1月24日拍攝的包養牛慶花。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社記者鄭明達、葉昊鳴

“鄉村要發展,沒有年輕人怎么行!”

曾幾何時,“留守”是鄉村的代名詞。如今,在“四好農村路”建設帶動下,鄉村的人氣旺了、財氣來了,點燃了很多年輕人留在家鄉、創業干事的熱情。一個個村莊在這群青年的帶動下,煥發出新活力。

藏族青年蘇冬梅:扶貧路帶來財氣和“才氣”

“看見屋,走到哭,望著山,走得癱”,這曾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百姓出行難包養軟體的真實寫照。

“路修好前,坐車去成都要走上一天一夜,要是遇上泥石流、塌方,兩三天可能都到不了。”小金縣扶貧干部蘇冬梅說。

今年30歲的蘇冬梅是土生土長的小金縣人,塵土飛揚、滾石塌方,是她對家鄉道路的兒時記憶。“道路不通,教育落后,那時候滿腦子想的包養網都是去外面看看。”

2004年,蘇冬梅考上了成都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0包養妹0包養app9年畢業后,她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扶貧干部。“讀書改變命運,我想用自己在外面學到的知識,讓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走出大山,路包養網dcard是關鍵。令蘇冬梅欣喜的是,家鄉的路在不斷改善:2014年小金縣包養網完成了1400多公里道路的硬化;女大生包養俱樂部2015年,縣城過境路修成;同年10月,巴朗山隧道貫通,自此,從小金縣去往成都的路上,再也不用翻越4000多米海拔的大山。

道路的通暢,不僅讓山里的土特產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當地人鼓了腰包,也讓當地的教育資源有了明顯改善:一座座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塑膠跑道代替了原來的黃土路……

道路修通后,更多的志愿者來到包養感情了小金縣。據了解,目前全縣共有志愿者120名,他們分布在當地的30所中小學,像蘇冬梅一樣,用自己的所學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這條路帶來財氣,更帶來了‘才氣’,我相信,我們的教育會更好,小金縣的未來會更加美好!”蘇包養冬梅說。

  柏文在自己農場的草莓地里摘草莓(2017年12月攝)。新華社發

“女漢子”牛慶花:走上電商致富路

牛慶花包養軟體永遠忘不了幾年前的一幕:她開著三輪車把自家的板栗運下山,但雨后山路的泥濘讓她連人帶車翻倒在路邊,半截小腿被壓在車下。“當時我躺在地上就想,啥時候咱也能走上柏油路啊!”

今年35歲的牛慶花家住山東省蒙陰縣野店鎮北晏子村。“四塞之固,舟車不通”曾是當地交通的真實狀況。此前丈夫在外打工賺錢,她在老家管著百十來頭牲畜包養合約,種了近20畝果園,還要侍奉老人、照顧孩子,像個“女漢子”。

為了讓當地的土特產能夠走出山區,近年來,蒙陰縣通過實施“村村通硬化路”“村級公路網包養感情化示范縣”等項目建設,陸續包養甜心網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車的目標。“硬化路節省了運輸成本,提高了果品的銷路,收入增長了很多。”牛慶花說。

改變不止于此。“互聯網+”,讓農村電商得到快速發展。2015年,縣里組織農村電商統一包養條件培訓,牛慶花扎進培訓班,學到很晚才回家。

不到半年,牛慶花的“孟良崮果園”就在淘寶上了線,她還聘請了一名大學生,專門負責店面的“裝修”和運營。包養網截至去年底,網店銷售額已有200多萬元。店鋪越做越大,丈夫也回來一起創業。

2016年,牛慶花積包養網極響應扶貧號召,與村里10名貧困戶簽訂了扶貧協議,通過高價收購果品、用工等措施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

牛慶花說,修路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現在,她希望通過農包養網心得村電商這條路,讓更多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老營鄉尹家大坪葡萄基地,蘇冬梅(右一)與同事合影留念(1月24包養日攝)。包養網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柏文回故里:好路助力振興路

柏家明萬萬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供上大學的兒子,竟然又回到村里當上了農民。

1988年出生的柏文,是浙江安吉縣魯家村人。2011年,他考入南短期包養京林業大學,畢業后在研究所從事野生菌的研究。

考上大學、走出村子那年,柏文印象最深的是村里那條土路。“一路坑坑洼洼,晴天塵土飛揚,下雨的時候泥濘不堪,路兩旁連個垃圾桶都沒有。”

正是那年,魯家村開始道路整修。2013年,穿村而過的柏油路修通。也是甜心花園那一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魯家村隨即擬定用1萬多畝低丘緩坡進行家庭農場開發。

家鄉的變化讓柏文興奮不已。20包養15年,他辭去研究所的工作,流轉20畝土地承建靈芝農甜心花園場,成為當地首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目前,他的農場已累計投資120萬元,2017年營業額達20萬元。

如今,魯家村的18包養甜心網個家庭農場遍地開花,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2017年,魯家村的“田園魯家”綜合體項目入選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這讓柏文和小伙伴們看到了新機遇。

新年將至,柏文計劃趁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回家過年的機會,一起商量下一階段村里的發展規劃。“這是我的家鄉,在這里能有屬于我的一片天地,能夠參與包養網它的經營和發展,我非常自豪。”柏文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