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明確要求云南省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建設民族團結進包養步示范區不僅僅是民族工作,而是全局工作;不僅僅是民族地區的發展,而是全包養網省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云南的事,而是國家的戰略。”云南省民委主任李四明話語鏗鏘有力。
共生共榮和諧發展
僅2013—2016年包養網就投入民族發展資金近14億元
每逢昆明市金星社區舉辦“民族團結百家宴”,已經搬離社區7年的彝族婦女夏桂仙都會趕過來。“包養包養這有我的老姐妹,包養網雖然民族不同,但感情難舍難分。”
這樣的社區,在云南并非個案。
云南省通過推進“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僅2013—2016年就投入民族發展資金近14億元,整合各級各部門資金超過85億元,實施了10包養網個示范縣、100個示范鄉鎮、包養網1078個示范村(特色村寨、社區)和1萬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建設,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產業強、環境好、民富包養村美人和諧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鎮,涌現出昆明市金星社區、貢山縣獨龍江鄉和高德榮等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和模范,形成了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
云包養網南省將示范區建設責任制作為抓手,包養簽訂責任書13977份,全省所有州市、縣區、鄉鎮實現全覆蓋,并延伸到村委會和寺觀教堂。在農村,普遍推行民族團結公約;在城市,創建民包養網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在邊疆民族地區,用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民族政策和知識宣傳普及;在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
“通過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民族文化發展觀,云南形成各民族文化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包養網,構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李四明說。
共建小康脫貧致富
“一個民族
一個行動計劃”
探索精準扶貧
大理洱源包養鄭家莊村民小組,有兩個小組長,一個藏族、一包養個漢族,但卻沒“二心”。“七個民族一個莊”的鄭家莊,一戶中兩三個民族是常態,“兩個小組長便于協調開展各項事務,如今我們商量流轉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爭取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就業。”鄭家莊村小組長王慶榮說。
云南省將“決不讓一個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包養作為承諾,以共同發展促進民族團結。2016年,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6068.65億元,同比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7081.3億元,同比增長22.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2元,同比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71元,同比包養增長9.8%,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直過民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包養網”是全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云南省專門出臺《云南省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探索出了“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包養網族一個集團幫扶”的特色脫貧之路。截至2016年底,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建檔立卡貧困包養人口減至50.43萬人。
經濟得到發展,民族文化也受到保護。云南省先后推出《包養網云南映象》《麗水金沙》等一批民族文包養網化藝術精品,培育了云南民族村、傣族潑水節、白族三月街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推進迪慶州、怒江州初高中畢業生免費職業教育全覆蓋試點,3239名學生受益。
共同進步走在前列
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2017年2月,云南省印發實施《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包養網20年)》,示范區建設實現實體包養化、工程化、項目化。
走穩小康包養路,靠的是制度。為確保《規劃》不打折扣落地,云南省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通力合作的示范區建設工包養作格局,要求各級示范區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同級黨委主要領導擔任;為確保項目資金落實到位,明確省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每年都要擬定示范區項目資金計劃,與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簽訂承諾書;為加強監督檢查,提出把示范區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全省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作為省級部門和州市黨政領導班子履職、考核評優的重要依據。
為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云南省著重抓好兩支隊伍建設,把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為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如今,一大批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與黨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一大批包養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包養情況、熟悉民族工作、對各族群眾充滿感情的領導干部和各類人才,正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堅力量和堅強保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