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陽而生 夢圓千年茶鄉一包養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口述:東北大學支教學生 霍佳銳

整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

我叫霍佳銳,是東北大學第二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2020年7月,我來到有著“千年茶鄉”美譽的云南省昌寧縣支教。

從東北到西南跨越3500公里,山川如畫,我卻來不及欣賞包養包養。到達支教地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第一項工作。時值暑假,昌寧縣包養網青少年活動中心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開辦了興趣培養班,孩子們都已入學,可缺少一位口才老師。得知這一消息后,我主動報了名。

第一節課,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也許包養是擔心普通話不夠標準,孩子們發言時顯得很害羞。于是我對孩子們說:“普通話好并不意味著口才好,夾雜著一點方言的普通話也很美,前提是你的聽眾能夠理解。不過老師不懂這里的方言,所以大家包養感情試著用普通話來解釋方言吧!”

課堂氣氛逐漸活躍,包養網孩子們的語言充滿奇思妙想。幾次課下來,孩子們漸漸變得自信。包養

一天課間休息,苗族女孩鴻媚問我:“老師,你有沒有坐過兒童公園的小火車?”她遞給我一本兒童詩集,書頁上是一首描寫少先號小火車的詩歌。那是中國第一列由兒童運營的小火車,承載著幾代哈爾濱人的記憶,也是我兒時最美的回憶。而這列包養小火車,竟跨過數十載光陰、幾千里山河,成了我和鴻媚共同的童年記憶。

那節課,我給孩子們講了很多故事,孩包養站長子們也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我聽。班上的“大姐”阿敏今年15歲,她最喜歡爬山里的古茶樹,那里可以俯瞰整個縣城的風景;能歌善舞的小黎今年9歲,她想和姐姐一樣到大城市闖蕩;7歲的官賢是個不太愛說包養話的男孩子,他每周最期待的,就是遠在昆明的爸爸媽媽打來的電話……

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最后一課,正趕上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那一天下課后,我和孩子、家長以及研支團的隊友一同前去。10米高的火把點亮了夜空,身穿各色民族服飾的人們圍著火把排成長龍。慶祝活動進入包養高潮,身穿紅衣的漢子站上高臺向人群包養管道拋灑糖果,孩子們告訴我,糖果中包養網站包養app偶爾會有幾枚硬幣,如果能撿到硬幣,就會有一整年的幸運。我躍躍欲試,卻僅得到幾枚糖果。

活動進入尾聲,有人扯住我的衣角說:“霍老師,媽媽叫我把這個給你。”我班上的小黎在我手里放了一枚硬幣。我看向小黎的母親,她朝我揮包養網單次揮手,微笑點頭。

一枚硬幣,傳遞的是感謝,亦是期許。這枚硬幣我至今隨身帶著,它提醒著我作為一名支教老師的使命。

9月,我成為昌寧縣職業技術學校的語文老師。在我教的6個班近200名學生中,有包養金額一個學生吸引了我的注意。

白族少年楊金包養妹,是同學們口中的“刺兒頭”。課上睡覺,不認真聽講,幾次頂撞老師后,老師們對他也是放任自流。但我總覺得,他在某些地方和其他人不一樣。

包養網

包養國慶節前,我和我的隊友舉辦了一場愛國主義主題宣講。當我講包養網到云南的一座座超級大橋是如何改變了山區的生活與面貌、優秀的橋梁工程師是如何夜以繼日攻堅克難只為大橋早一日通車時,楊金抬起包養網了頭。

10月初,校園廣播站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招新。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楊金也報了名。

他的普通話很標準,順利包養app通過了面試。包養網面試結束后,他找到我,第一次對我吐露了包養心聲包養金額。原來楊金的家鄉在大理。初中還未畢業時,他曾離家出走,在一家并不正規的手包養價格ptt套廠打了一年工。一包養年后,父親和哥哥將他領回家,把他送到離家一天包養車程的昌寧,學習畜牧獸醫。他說:“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有沒有包養甜心網意義,不知道未來有沒有希望。”

那一次主題宣講,楊金聽得很認真。他說自己從沒想過,建筑工人、煤礦工人,這些父母口中“沒出息”的職業,也可以做得轟轟烈烈,他對自己所學的獸醫專業也有了新的認識。

對于楊金的坦誠與轉變,我同樣備受鼓舞。在廣播站,我安排他負責理論專欄,專門播講時事評論文章;語文課堂上,從不聽講的他記起了筆記,每次作業都寫得一絲不茍。每到周末,短期包養他還會到縣里的一家農貿市場實習。

短短3個月,楊金從老師們眼中的“差生”、同學們口包養網中的“刺兒頭”,變成了“知上進、專業強”的好學生。春節前夕,我接到了楊金的電話,他將前往昆明,參加省級技能比包養網賽。得到消息后,他第一時間把這個喜訊告訴了我。電話里,他難掩喜悅,父親和哥哥正計劃辦一個養雞場,自己學成歸來,可以先為家里出一分力。

選擇支教,我沒有過猶豫;來到昌寧,我感到十分幸運。這座充滿民族氣息的小城,有最熱情的居民、最可愛的孩子,有等待澆灌的夢想、有向陽而生的青春。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