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第一書記趙冰:塔山村的三句話讓我終身難忘S包養經驗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央視網消息(記者 任佳):隨著時代的發展,“90后”逐漸褪去了“叛逆、個性、自我”的標簽,作為“富有朝氣,勇于擔當的一代”的新時代主力軍,在基層脫貧攻堅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他們敢于挑大梁,擔重任包養,扎身農村,不畏艱苦,履職盡責,帶領村民脫貧困奔小康。1990年出生的趙冰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2016年3月,電子科技大學選派該校教師趙冰到貴州省岑鞏縣大有鎮塔山村任第一書記。塔山村是岑鞏縣的貧困村之一,貧困人口有200戶754人,占全村人口的34.9%。

“你們要對得起這幾個字啊!”

趙冰雖然出生于河南的一個農村,但從學前班開始就到了城郊的一所小學,直至研究生畢業留校,軌跡一直都在相對單純、簡單的校園里,對于農村生活的印包養記和社會閱歷少之又少,基層工作經驗為零。

駐村之前,趙冰內心很糾結,不是怕吃苦,是怕自己這個包養包養網基層“小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但他身上有股子闖勁兒,“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輩子包養生活在農村,那里有祖祖輩輩留下的東西,不只是物質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一份思念。更何況扶貧這項工包養作,能包養網夠為老百姓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我覺得包養我有理由、更有責任去守護、去改善農村這塊土地。”

初到塔山村,村里的情況比趙冰事先預想的還要差,整個村子都建在山溝溝里面,村里的基礎設施非常薄弱,村小只有一二年級……他立即包養包養織駐村工作組包養網組員和村兩委同志走家入戶、調查了解村情、民情。

包養網訪中,趙冰遇到一位老鄉,他指著趙冰包上“為人民服務”幾個字說:“你們要對得起這幾個字啊!”這句話,字字鏗鏘,趙冰說他一輩子都忘不掉。

“既然選擇了駐村,就要對得起這個選擇。”三年時間,趙冰沒有雙休日也沒有節假日,走訪了516戶家庭,幫扶了200個貧困對象,記錄了千余份包養網表格,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忙碌的工作讓他顧不上回家,父母生病住院、動手術,甚至是外公外婆相繼離世,他都沒能陪在身邊。

1000多個日日夜夜,趙冰與駐村隊員、村組干部及塔山村的父老鄉親同吃同住、同甘共苦、鏖戰貧困。他用科技為農業賦能,在塔山村打造“智慧養豬”項目,帶動九個貧困村的貧困戶實現增收;他為塔山村累計爭取定點幫扶資金260包養余萬元,實施特殊困難群眾住房保障86戶,改造了1000余平方米的組織陣地,新建和硬化道路10余公里;他把“特惠貸”、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產業補貼等一包養網項又一項好政策,精準地落到了一戶又一戶貧困戶……

“這就是黨在我身上包養網的生命啊!”

黨建引領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過去村里的黨建比較薄弱,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趙冰到村里后對這一點深有感觸。

駐村伊始,他便與村支書一起,冒雨走訪了支部黨員,把黨章黨徽送到每個黨員手上,要求黨員要加強黨性鍛煉,積極參加支部活動和組織生活。

老黨員詹學玉年事已高,眼睛失明,耳背也很嚴重,但當趙冰把黨徽戴到他胸前時,老人家脫口而出:“這就是黨在我身上的生命啊!”短短一句話,給趙冰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也更堅包養網定了他要把塔山支部建好的決心包養網

經過思考與摸索,趙冰逐步推行“黨支部+”工作模式,把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黨支包養網部+企業”、“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能人”等,實現黨支部與企包養網業、合作社、能人的引領與合作,培育了“金種子”致富帶包養頭人,大力發展生豬、肉牛等養殖產業,在村里形成包養了明顯的帶動作用。

“黨支部+‘三變’改革”,推動塔山村與周邊5個村聯合組建片區“聯合黨委”,走出了一條“強村帶弱村、黨員帶群眾、能人帶貧困戶”的道路。同時,塔山村黨支部指導合作社按1:1:8的比例進行利益分配,10%用作發展村集體經濟,10%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80%用于貧困戶的分紅。這不僅壯大了集包養網體經濟,也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爸爸你包養網好久轉來?(什么時候回來)”包養

琪琪,是趙冰在塔山村的幫扶對象。因為家里困難,她曾幾度輟學。扶貧先扶智,教育是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作為一名教師,趙冰深知這點。為鼓勵琪琪重新回到學校,他幾次去琪琪家走訪,了解情況,自己出慰問金以解燃眉之急。重返學校的琪琪學習很認真,與同學相處融洽,臉上多了許多笑容。

與此同時,趙冰還向學校成功申請到10萬元助學金,每年能夠幫助20余名困難高中、大學生完成學業。他說:“不要吝嗇自己的任何努力,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有時候不止留有余香,還能收獲更多,不是物質的,而是直擊人心的一些東西。”

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見面時間少之又少。自駐村以來,趙冰積包養極走訪慰問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學習用品,并多次到塔山小學調研。在了解到小學缺少圖書時,開展圖書捐贈活動,收集到800余冊圖書捐贈到塔山小學“圖書室”。

“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趙冰在塔山小學搭建臨時親情聊天室,讓留守兒童與家長得以視頻聊天。其中一位小姑娘在聊天快結束的時候,突然很委屈地問了一句:“爸爸你好久轉來?(什么時候回來)”視頻對面的父親沉默了。看到這一幕,趙冰心里五味雜陳。

為了提高學生們包養網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學習最終擺脫貧窮落后的命運,趙冰與電子科技大學支教隊聯系協調,利用暑假來到塔山包養網村進行支教活動,為塔山小學的學生們帶來知識和新鮮的教包養學方式,深受塔山小學同學們的喜愛。

2018年3月,趙冰駐村兩年期滿。但這個時候,塔山村還沒有徹底脫貧。村民們聽到這個消息,拉著他的手說:“趙書記,留下來吧,塔山需要你!”趙冰也割舍不下這群可愛的父老鄉親。他主動向單位申請延期,繼續留在塔山奮戰,同時莊嚴的許下誓言:“塔山不脫貧,我就不離崗!”

如今,塔山村村容村貌、生產生活、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民們相互幫扶,脫貧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黔東南州脫貧攻堅優秀黨務工作者”“電子科技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兢兢業業的駐村工作,也為趙冰帶來了榮譽和肯定。

村支書楊宗明說:“趙書記曬得這么黑,已經快成我們村里人了喲!”而趙冰早已在心里把自己包養當作是塔山人,他要努力“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一個新時代青年的社會擔當。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