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 琴
瑪沁,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區,距離西寧市包養400多公里的牧業縣,人口稀少、產業結構單一包養網,如何實施精準扶貧?
瑪沁縣給出的答案是:用互聯網思維,實施被動脫貧與主動包養脫貧相結合的扶貧模式。
互聯網以包養及基于互聯網基礎下的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發展的潮流,是促進經濟發展包養網的新動力。但是,對于從未觸“電”的瑪沁包養而言,農畜產品質量很好,但銷售困難;地處高原,但經濟思維遠未站在互聯網高處。
瑪沁縣沒有等靠要,經過積極爭取,2016年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包養合示范縣。利用這一契機,該縣結合商貿流通業態落后、包養產品流通難度大等實際,積極謀劃,制定了《瑪沁縣電包養網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并出臺《關于加快瑪包養沁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全包養網面推動電商扶貧助力。
發展牧區電包養網商,專業引導是基礎。經過嚴格篩選和招投標,瑪沁縣引包養進以青海朝陽國家電商基地為龍頭的八大專業公司為實施主體,以此為引領,包養網規劃建設1個縣級運營中心、6個鄉鎮服務站和15個村級服務點。服務站點包養網將發揮電商末端的職能,提供網絡代買代賣、便民服務等,還將成為物流配送的包養網終端節點和信息發布收集的重要環節,帶動全縣農村電子商務向縱深推進。
為全面建好農村電商三級服務體系,瑪沁縣自籌資金500余萬元,建設1800平方米的縣級公共服務中心。這個中心疊加政策指引、電包養商業務綜合受理、物流快遞管理、電商文化展示、企業展示和文化旅游資源推介展示等功能。
發展牧區電商,雙向物流是關鍵。瑪沁縣與全省牧區縣一樣,雙向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是一個短板。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如何有效解決工業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農畜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問題?瑪沁縣將根據實際和包養三級服包養務網點建設情況,合包養網理包養規劃配送路線,強化區域物流軟、硬件建設,通過覆蓋縣、鄉、村的三級配送體系,實現縣域內物流配送72小時以內送達。
發展牧區電商,品牌建設是保證包養網。瑪沁縣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發掘具有良好市場潛力的特色商品,完善QS、SC、小作坊等相關認證,培育“白藏羊”等2個以上地方特色品牌,打造有機藏羊、牦牛肉、乳制品等核心產品。
發展牧區電商,產品銷售是包養核心。在做好物流、品牌基礎上,為實現農產品到農商品的轉化,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包養網入瑪沁優聯農牧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規劃在果洛州有機產業園區投資5000萬元建設電商扶貧產業園,建設標準化生產廠房和設施,包養網提高產品附加值,使本地化農畜商品順利進入商超和第三方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同時,積極對接京東、淘寶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開設“瑪沁地方特色館”,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手段進行廣告精準投放,提升互聯網交易規模。
為扎實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縣建設工作,打造牧區精準扶貧新模式,瑪沁縣委、縣政府還積極籌措資金,計劃投資1800萬元配套建設5000平方米的瑪沁縣民族特色產業孵化發展基地,孵化基地將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從辦公場地、政策扶持、信息配套等方面給予入駐企業全方位的扶持。與此同時,通過出臺鼓包養網勵政策、培訓等多種手段促進本地青年包養網、返鄉大學生、建檔立卡貧困戶、退伍軍人等各類包養人群開展分銷、開設網包養網店、微營銷等方式實現創業就業,項目建設期計劃實現本地人口創業就業500人以上,入駐電商企業35家,培育網店100家以上。
擁抱互聯網,運用互聯網思維、電商理念,讓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助力,被動脫貧與主動脫貧成為新常態。瑪沁,一個遠離省城的牧業縣,正大步邁在精準扶貧新路上,一個可復制推廣的電子商務進包養牧區的成功經驗呼之欲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