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包養網貧吸引年輕人返鄉
脫包養貧是村民的最大需求。對此,騰訊“為村”的思路是“一村一品”,通過包養網挖掘當地特色產品,做精做細,形成品牌。
2014年,騰訊出資1500萬元人民幣,資助銅關村建設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銅關侗族包養大歌生態博物館包養網。這個博物館不僅是侗族文化的交流平臺,也提供參觀展覽和民宿預訂,吸引全國游客,為村民創造家門口的收入。
同時,這里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博物館的建設人員都是本村匠人,包養許多年輕人也回鄉參加了博物館的管理。村里會織布的奶奶、會編草鞋的爺爺、會做米粉磨豆漿的阿姨也能在這里獲得收入。
年輕的村民包養網在指導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
2015年8月,騰訊正包養式推出了“為村開放平臺”計劃,嘗試將銅關村等三個試點村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全國。湖南湘西州扶貧包養網辦干部唐其昭在聽了陳圓圓包養的宣講后,充滿了動力,他認為農村脫貧不能離開包養互聯網:“包養網農村人需不需要互聯網?這要看他需不需要進城。他的產品要進城,他的孩子要進城,他生了大包養網病要包養包養進城,他包養就包養需要互聯網。”
2015年9月,在唐其昭的努力促成下,湖南湘西包養網州在7縣1市試點“互聯網+貧困村”扶貧開發模式—“湘西為村”。
他包養們在包養網試點村實現全村WIFI覆包養包養蓋,并選取有能力的村民當帶頭人,建立村級微信群和公眾號,銷售鄉村品牌的農副產品。第一個加入的比耳村,通過微信公眾號銷售本地綠色種植的臍橙,有村民以高于合作社收購價3倍的價格在網上賣出了2萬多斤橙子。
值得一提的包養網是,比耳村公眾號的運營團隊,是一群年輕人,一個70后,兩個80后,還有四個90后包養網,其中五個人還在外地上學或工作。
這些年輕人為了家鄉脫貧迸發出了包養網極大包養網的熱情,他們會反復修改微信公眾號文章,教村民使用微信,策劃相關活動,分文不取地無償付出。
團隊成員、大學生米丹表示,過去村里出去的大包養學生沒有機會和平臺為家鄉做點事,但現在只要轉發一包養網下家鄉的文章、分享一下村里的微店,就可能給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這些年輕人的努力,是陳圓圓在銅關村的試驗后最希望看到的。
“一個村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一村一品包養’才可能實現連接財富,而且脫貧比致富要容易。即使一個村莊沒有‘一村一品包養網’,只要能連接情感、連接信息,就能帶來機會,創造出經濟狀況改善的機會。”陳圓圓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