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滾給學生當面批改作業。在黑虎廟小學這座被深山包圍的學包養合約校呆了17年,盡管是“80后”包養故事,張玉滾已顯得有些滄桑。“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著自己教的學生走出大山,我就覺得值。”張玉滾說。
在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黑虎廟小學,有一位普通的“80后”小學教師張玉滾。從21歲到38歲,他在這座被深山包圍的學校堅守17年,先后教出了500多名學生。2018年9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張玉滾包養“時代楷模”稱號。
“上八里、包養下八里;羊腸道、懸崖多;還有甜心寶貝包養網一個尖頂山。”在黑虎包養網單次廟村,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
從地圖上看,黑虎廟村距縣城只有70多公里。但從縣城驅車至學校,卻需要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從鎮平縣城出發,先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頂,再順山路蜿蜒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張玉滾就在這被層層大山包圍的黑虎廟小學任教。
“留守”黑虎廟
一座兩層舊教學樓,一棟兩層的宿舍,三間平房,這就是黑虎廟小學。
黑虎廟村屬于深度貧困村,經濟基礎差,生存條件艱苦,許包養網多老師都不愿到這里任教,師資極其匱乏。
2001年8月,馬上要開學了,老校長吳龍奇還在為教師發愁,盡管已加上返聘包養情婦教師,但還有兩個班沒有老師。還有誰能救急?包養網吳龍奇想起一個人——自己的學生張玉滾,7月份剛包養從南陽第二包養網單次師范學校畢業。“這可是個正兒八經的師范生呢。”
張玉滾是當年全村人的驕傲,1998年他是全村歷史上唯一一位考上中專的人,可謂是村里的秀才。在外上了3年學,張玉滾也想出去闖一闖,可耐不住老校長軟磨包養女人硬泡,只好跟著他走進自包養網己當年上學的教包養室,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臺子,里面坐著十來個土孩子”。
老校長吳龍奇跟他說:“玉滾,咱們教學生認的每個字,他能用一輩子。你要不來,孩子們就得上山放羊去。”聽到這句話,再看到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張玉滾想,那不正是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嗎?張玉滾鼻子一酸說:“老師,啥也不說了,我不走了。”就這樣,21歲的張玉滾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代課教師。
山村里的“扁擔精神”
2006年以前,每學期開學前都要去鎮上取教材。黑虎廟到高丘鎮,要步行十幾個小時,過去是老校長用扁擔挑,后來張玉滾主動請纓,擔此重任。在張玉滾住的宿舍里,至今還有一根兩米長的扁擔,磨得溜光發亮。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遇冷成冰,本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開學在即,學生們的書本還在鎮包養留言板上。
正月初十凌晨,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路喜安扛著扁擔就出發了。他們身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了碗熱水吃下涼饃,他們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
一路緊趕慢趕,晚上10點多,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用油氈把書本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天一亮接著回走,到了學校,倆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干干凈凈,連一點褶包養皺都沒有。
2006年,通往黑虎廟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包養網行方式終于有了改變。張玉滾省吃儉用置辦了一輛摩托車。此后,他去鎮上給學校買米買菜拉教材,再也不包養網單次用肩挑背扛了。十幾年來,張玉滾騎壞了4輛摩包養托車,換輪胎的次數更是數不清。近兩年條件改善了一些,張玉滾又花了幾千元錢買了輛面包車服務學校和孩子們。
“全能教師”
黑虎廟村下轄的13個自然村,零星分布在帶狀山坳里,黑虎廟小學的生源來自半徑達20多公里的范圍,住得遠的學生到校要步行3小時。現在全校49名學生,30人包養在校住宿,張玉滾也是學生們的生活老師,還要負責他們的飲食起居。而不住校的學生在哪兒住、家里是什么情況、誰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張玉滾也一清二楚。
由于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也就自然成了全能教師。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樣樣精通,連音樂、體育、美術等副課他也得帶。“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鐵律”。4年前,張玉滾接任黑虎廟小學校長的職務,又肩負起學校教研課改的總體工作。
數學課,張玉滾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現場辨別巖包養網ppt石的分類、花蕊的雌雄等自然常識,還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美術課,他帶領學生們外出寫生,畫山、畫樹、畫動物;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斗雞,體育課就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是張玉滾的口頭禪。多年來,他既教又學。“山里本來就閉塞,老師不多學點,咋教好娃們?”在英語課上包養故事,他注重互動,鼓勵學生大膽開口。
為訓練孩子們發音標準,張玉滾買來錄音機和磁帶,自己先跟著一遍遍學。課堂上,他邊播邊教,有時一個發音能讓孩子們反復練上十幾遍。張玉滾說:“發音要練好,可不能讓孩子們將包養app來出去了說一口黑虎廟英語,讓人笑話!”
在山村,以前經常有孩子輟學。17年間,張玉滾總會想方設法進行勸說,資助了300多名學生,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在他眼皮底下輟學。
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努力下,黑虎廟小學頑強地“生存”著。一年又一年,孩子們從這里走出大山。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1名大學生,到現在已有21名大學生和1名研究生。張玉滾以學生們為驕傲,也以現在正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們走包養感情出大山作為他前進的動力。近些年,在上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學校教學條件在不斷改善:新建了宿舍樓,蓋起了食堂,校園里還搭起了乒乓球臺。
“守望希望之花”
2001年,張玉滾返鄉教學,解決了學校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沒有教師編制,張玉滾只能算代課老師,每月僅30元補助,到2006年才漲到80元。但就是這樣,17年來,學校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張玉滾沒有離開。
2009年,學校有3位教師面臨退休,馬上春季開包養學,不能看著孩子們沒老師啊!張玉滾著急了,他把“主意”打到了侄子張磊身上。
張磊2007年大學畢業后,在深圳一家企業做工程師。“長期包養當時,我叔幾乎天天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家教書。”一開始,張磊沒答應。但是“小時候我叔背我上學的情景,咋也忘不掉包養網VIP。”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張磊決定帶著女友余超鳳回老家看看。“教室破破爛爛,窗戶兩面透風,孩子們凍得直哭。有個孩子連鞋都沒有,腳腫得像胡蘿卜。”余超鳳心軟了。小情侶商量后決定,余超鳳在黑虎廟小學教書,張磊到縣里學手藝,掙錢養家。
后來,張磊與余超鳳結婚,也成為黑虎廟小學的老師。
2003年,學校建好食堂,可工資太少,招不來人。張玉滾便鼓動在外務工的妻子張會云,到學校給學生們做飯。2014年,張會云在軋面條時發生了意外,右手落下了殘疾甜心寶貝包養網,這讓張玉滾十分內疚。17年里,張玉滾只有寒暑假和周末學生不在校時才會回家,剩下的時間都和妻子住在學校照顧學生。
受張玉滾精神的感染,2018年秋季,4位年輕教師主動申請到學校任教,這讓張玉滾喜出望外,更看到了希望。
“我更愿意做一輪明月,守望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這就是張玉滾。
1 2 3 4 5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