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關鍵新興技術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驅動力,人才培養是關鍵新興技術發展的核心支撐包養站長。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我國關鍵新興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戰略方向。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多主體協同培養關鍵新興技術人才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關鍵新興技術人才主要依賴高校單一主體的培養模式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課程體系更新滯后、實踐能力培養不足、產學研銜接不暢等,迫切需要構建更加多元化、動態化、協同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關鍵新興技術發展的人才需求。美國、德國基于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采取多主體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等多方力量的互動合作,有效推動關鍵新興技術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兩國的經驗對我國探索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路徑、加速建立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儲備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新興技術人才需要多主體協同培養
關鍵新興技術具有創新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2024年2月美國發布的《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明確了量子信息和使能技術(以下簡稱“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戰略地位,其創新和發展需要資金、設備、算力、數據、實驗環境等大量資源投入,以高校為主體的人才培養往往不具備相關資源或條件。量子信息技術研發需要精密的實驗設備和工程技術支持,人工智能研發離不開高性能的計算平臺和高質量的數據集,生物技術研發具有跨學科性、高投入和長周期等顯著特點。這些關鍵新興技術創新所需的核心資源目前主要集中于企業和科研機構,急需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主體協同培養關鍵新興技術人才,以提高人才培養的包養金額效率和質量。
滿足關鍵新興技術發展的人才需求。通過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等多主體協同培養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協同效應,為關鍵新興技術的人才儲備提供高效支撐。高校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科知識,企包養價格ptt業和科研機構提供實踐機會和技術前沿,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促進各方合作。多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將顯著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縮短人才成長周期,快速建立關鍵新興技術發展的人才儲備。
提升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培甜心寶貝包養網養質量。通過多主體協同培養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有效融合。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實習、項目合作、聯合研究等途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實際項目與問題,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在多主體協同培養提供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和實踐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成長為具備開闊視野和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構建關鍵新興技術人才持續成長機制。關鍵新興技術的快速迭代要求學生及在職人員持續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而多主體協同培養可增強教育及培訓對關鍵新興技術的適配性。高校和科研機構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發展,實時調整課程設置與研究焦點;企業依據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相應地修改培訓方案與實習項目。政府通過政策制定和資金支持,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實現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持續成長和技能更新,構建一個支持人才持續成長的終身學習體系,從而形成動態、靈活且持續的人才成長機制。
基于區域創新生態的關鍵新興技術多主體協同培養
在關鍵新興技術領域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中,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主體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知識、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和共享。區域創新生態強調創新資源的共享、創新要素的流動,以及創新成果的轉化,以“鄰近性”優勢協調區域內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打造差異化競爭格局,構建特色化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優化資金配置、加強技術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速推動關鍵新興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而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是關鍵新興技術的多主體協同培養中3個密切關聯且相互作用的重要要素。資金支持,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必需的財力包養管道保障;技術創新,為包養甜心網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前沿發展方向;人才培養,為技術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和智力支持。本文按照“成立基礎—資金支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預期)成效”的分析框架,系統地分析美國、德國在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領域的4個多主體協同培養實踐典型案例的經驗與成效,旨在為我國構建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提供短期包養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美國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培養多主體協同實踐
美國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負責科技管理,州政府負責教育管理。聯邦政府通過協調各部門的科技活動,制定科技政策、計劃和預算,各州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制定教育政策,推動科技與教育一體發展,為區域創新生態的構建和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奠定了制度基礎。
新墨西哥量子聯盟
2018年美國發布《國家量子倡議法案》(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2023年11月,美國兩黨立法更新該法案,支持將原法案期限延長至2028財年。2022年4月1日,美國能源部的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與新墨西哥大學成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QNM-C),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和新墨西哥大學聯合成立新墨西哥量子研究所(QNM-I),目標是在共同致力于量子研發與人才培養,在新墨西哥州建立量子生態系統。
成立基礎。新墨西哥州是美國科技研發的重要地區,擁有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這2個實驗室在量子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資金支持。2022年4月14日,新墨西哥州議會通過立法將2020年開始試點的技術成熟援助及稅收抵免計劃延長至2027年,與上述2個國家實驗室合作的公司可在12個月內獲得最高價值15萬美元的技術援助,2023—2027年,每個國家實驗室每年最多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稅收抵免。2023年12月,新墨西哥大學量子光子學與量子技術(QPAQT)研究生項目獲得美國國家科包養金額學基金會(NSF)300萬美元資助。2024年,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獲得1200萬美元的聯邦資助,以支持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和新墨西哥州大學建立合作實驗室,與當地初創公司共享,并為社區大學的量子技術人員創建培訓計劃。
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QNM-I將研究和教育活動聯合在一起,為新墨西哥當地的量子經濟創造機遇,培養量子技術方面的勞動力,并與先進機構開展合作。通過跨學科基金與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基金資助化學與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數學與統計學包養網車馬費、物理與天文學在內的跨學科量子科技研究與人才培養。
預期成效。QNM-C和QNM-I有效整合了新墨西哥州內的研究、教育和產業資源,將研究和教育活動聯合起來,每年至少培養40名量子領域博士生,以推動量子技術研發和應用。
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
2023年3月,美國白宮公布了《美國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的明確目標》(Bold Goals for U.S. 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報告,設定了新的明確目標和優先事項,用以推進美國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的發展。2023年10月,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WBHTH)被美國商務部經濟發展署選為全美31個技術中心之一。該中心由生物技術孵化器“麥迪遜前進生物實驗室”領導,推進研發與教育活動協同,增強該地區擴大生產和交付關鍵技術的能力,推進精準和預測醫學的生物技術發展。WBHTH由領軍企業、學術和科研機構、經濟發展團體,以及勞動力和職業發展組織等18個合作成員參與。
成立基礎。威斯康星州擁有研究型大學、醫學院、技術學院、威斯康星大學校友研究基金會(WAR女大生包養俱樂部F)等創新資源。威斯康星州在個性化醫療的區域優勢主要有:成像和診療。威斯康星州是美國唯一的主要醫療成像設備的制造商GE醫療公司和放射治療設備的制造商安科銳(Accuray)公司的所在地。基因組學。精密科學(Exact Sciences)公司和因美納(Illumina)公司分別是癌癥診斷和基因組測序的領軍企業。大數據和數據分析。威斯康星州擁有醫療數據公司Epic Systems公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威斯康星醫學院(MCW)等數據研究機構,以及微軟公司即將建設的數據中心。
資金支持。2024年7月,WBHTH獲得美國聯邦政府4900萬美元資助、州政府750萬美元資助和產業界2400萬美元投入承諾,通過加速生物醫學創新,增加就業包養網機會,加速新產品的應用落地。
技術創新。WBHTH將創新、制造業和勞動力發展倡議結合起來,通過“發明—建設—部署”的良性循環,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個性化醫療中心。
人才培養。“實現生物健康職業路徑”(ABC Pathways)項目通過創建符合雇主需求的包容性人才渠道,如擴大認證項目、學徒制和技能培訓,解決開發、擴大、建設和包養部署新技術的包養網dcard勞動力需求,以人才培養支撐行業的可持續增長。
預期成效包養網ppt。WBHTH將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健康公平性和促進社會包容性。至2033年,預計將在醫療領域創造3萬個新就業崗位,間接創造11.1萬個就業機會,帶動區域生產總值(區域GDP)增長90億美元。
德國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培養多主體協同實踐
德國實行聯邦制,依據《德意志聯邦共包養網和國基本法》,科技事務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管理,教育事權在州政府。聯邦教育與研究部主管科技和教育。各州在科技與教育管理上擁有較大自主權,根據地方特色和優勢制定并實施科研與創新資助計劃,這種分權模式促進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和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
慕尼黑量子谷
2016年5月,歐盟委員會發布《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呼吁歐盟成員國及歐盟委員會發起資助額達10億歐元的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德國聯邦政府自2018年啟動《量子技術——從基礎到市場》研究計劃之后,2019年開展了“量子增強網絡”(The QuNET initiative)大型量子通信旗艦項目,2020年制定《量子計算路線圖》(Roadmap Quantencomputing),2021年出臺《量子系統包養站長議程2030》(Agenda Quantensysteme 2030)。2021年1月,德國巴伐利亞科學與人文學院、弗勞恩霍夫協會、馬普學會、慕尼黑大學、慕尼黑技術大學和巴伐利亞州代表共同啟動“慕尼黑量子谷”(Munich Quantum Valley,MQV)研究聯盟計劃;MQV研究聯盟的創始成員包括慕尼黑大學、慕尼黑理工大學、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巴伐利亞科學院、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弗勞恩霍夫協會和馬普學會。MQV以“注冊協會”的法律形式進行管理,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研究能力進包養管道行整合,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實現科研資源的高度集聚與協同。MQV旨在通過建立研究機構、工業界、孵化器、資助機構和公眾之間緊密的網絡鏈接量子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技術開發、研究生培養和教育活動,創建全球領先的量子技術工業化生態系統。
成立基礎。MQV可利用慕尼黑地區及整個巴伐利亞州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量子科學領域數十年的經驗;其中,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馬普光物理研究所、弗勞恩霍夫協會和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分別在基礎研究、量子計算軟件與硬件集成、優化控制理論和量子算法領域具有深厚的包養情婦研究基礎。
資金支持。MQV作為巴伐利亞州量子科技發展的核心部署,獲得了州政府3億歐元的資金支持。此外,作為聯邦“未來計劃”(Zukunftsstrategie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的一部分,MQV還獲得了而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和聯邦經濟部8000萬歐元的資助。
技術創新。成立量子計算與技術中心(ZQQ),旨在開發能夠解決傳統超級計算機難以應對的復雜計算問題的量子計算機。同時,構建量子科技園區,該園區將配備先進的納米與薄膜生產潔凈室設施,以及現代化的研發和測試實驗室,以促進量子科技的深入研究與產業化應用。弗勞恩霍夫微系統和固態技術研究所和馬普學會半導體實驗室的新建工程和新基礎設施將整合到科技園中。
人才培養。MQV通過巴伐利亞“量子科學與技術教育計劃”“量子終身學習培訓計劃”、與弗勞恩霍夫認知系統研究所合作的定制研討會,以及高中生教育項目,致力于培養全球量子技術和量子計算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整合者和使用者。
協同成效。MQV推動研究到產業的高效知識轉移,并輔以面向學校、大學和公司的教育項目,以及為巴伐利亞州量子技術初創企業提供定制化的創業支持,致力于建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絡,并努力推動巴伐利亞及其獨特的量子生態系統成為全球量子技術的前沿。
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
2014年,德國將人工智能包養網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該領域的發展,陸續發布了《新高科技戰略——為德國而創新》《將技術帶給人類——人機交互的研究項目》《聯邦教育研發部關于創建“學習系統”平臺的決定》等政策文件。2016年,德國馬普學會借鑒“硅谷”模式,在人工智能領域啟動了“網絡谷”(Cyber Valley)計劃。該計劃匯集了來自斯圖加特和圖賓根兩個鄰近城市的政府機構、學術界與工業界的12個合作伙伴,即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巴登-符騰堡州政府、弗勞恩霍夫協會、斯圖加特大學、圖賓根大學,以及亞馬遜、寶馬、愛爾維、奔馳、保時捷、博世和采埃孚等公司,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甜心寶貝包養網與人才培養。
成立基礎。斯圖加特-圖賓根地區是歐洲最具創新性的地區之一,是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公司的聚集地,在機器學習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資金支持。網絡谷由所有參與主體共同投資,第一階段投資金額1.65億歐元;其中,州政府是最大資助者,投資額超過1.6億歐元。產業合作主體在2018—2022年為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以及斯圖加特大學和圖賓根大學的研究小組提供了750萬歐元研究經費并資助2個教授席位。此外,網絡谷還得到了Christian Bürkert、Gips-Schüle、Vector、卡爾·蔡司等基金會的支持。
技術創新。網絡谷是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研究聯盟,研究范圍涵蓋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領域,如數值算法、智能軟件、軟體機器人(soft robots)。支持初創公司,創業網絡包括超過75家位于巴登-符騰堡州的尖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初創公司。
人才培養。匯集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圖賓根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相關研究力量,成立國際馬普智能系統研究學院。該學院共有近100名教職工,研究方向集中在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
協同成效。國際馬普智能系統研究學院已成功吸引了全球范圍內逾2000份申請,目前跨學科博士培養項目有約220名研究生參與。2016年底網包養絡谷成立以來,學術機構與私營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了德國西南部生態系統的發展,涵蓋了斯圖加特大學和圖賓根大學在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虛擬與增強現實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多項研究和教育項目,推動學術與產業的融合,以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基于區域創新生態的多主體協同培養機制
基于區域創新生態的多主體協同培養機制實現了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深度鏈接,加速了創新要素和資源的流動,從而促進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多主體協同合作網絡。多主體協同培養高度依賴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力量的緊密合作。美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和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通過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網絡,推動了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同步發展。類似地,德國慕尼黑量子谷和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通過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實現了資源共享與創新要素的高效流通,為關鍵新興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跨學科協作和創新融合。跨學科的協作是多主體協同培養的核心特征之一。美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通過跨學科基金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量子信息技術的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涉及化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數學、物理等多個學科。美國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德國慕尼黑量子谷和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同樣通過跨學科的協作,推動了生物技術、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創新和進步。
人才的多層次培養。多主體協同培養強調建立一個立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需求。美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德國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通過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培養量子技術領域的博士生和研究人員。美國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的“ABC Pathways”計劃通過技術培訓、學徒制、職業認證包養故事等方式,培養適應精準醫療和生物健康領域的技術型人才。德國慕尼黑量子谷通過多樣化的教育項目,培養全球領先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技術專家,推動了科研與產業的緊密融合。
美國和德國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培養多主體協同模式的主要經驗
美國和德國的典型案例表明構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作為促進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有力推動了關鍵新興技術的發展。基于區域創新生態的多主體協同培養模式具有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更好地滿足關鍵新興技術人才需求。在此模式下,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協作與資源共享,為培養能夠迅速適應并推動技術進步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有效支撐。美國和德國關鍵新興技術人才多主體協同培養的經驗主要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引導、強大的科研資源與產業基礎、穩定多元的資金支持、技術攻關與人才培養項目并行推進,政府、高校、科研機臺灣包養網構、企業多元主體相互聯動,形成合力,共同培養能夠快速適應和推動技術進步的高水平人才,支撐關鍵新興技術的持續發展(圖1)。
中央政策引導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的重要基礎。中央層面制定的科技和教育政策,為多主體協同培養提供政策激勵。例如,美國聯邦政府技術中心計劃推動了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的建設。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框架下,結合自身科技和產業基礎制定具體措施和計劃,重視關鍵新興技術與地區發展的深度融合,協調區域內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通過平臺建設、項目合作等形式,推動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例如,美國新墨西哥州、德國慕尼黑和斯圖加特-圖賓根地區的地方政府在創新政策和資源配置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促進區域內各主體的緊密合作,進而推動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
強大的科研資源和產業基礎是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的重要條件。多主體協同培養充分激活現有的科技力量和產業資源,有效整合各方優勢,通過創新增量來激發和優化現有存量,從而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科研資源為多主體協同培養提供了知識和技術上的支持,產業包養基礎為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提供所需資源與平臺條件。德國慕尼黑量子谷依托于慕尼黑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強大的工業基礎,美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則包養網心得以該地區的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為基礎,德國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聚集了德國頂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而美國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則建立在其強大的生物技術和醫療健康產業基礎之上。
穩定多元的資金支持是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的重要保障。政府資助、企業投資、風險資本、慈善捐贈等多種渠道的資金支持為技術創新活動與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財務保障。穩定多元的資金支持為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持續動力,美國和德國政府通過科研、教育基金和創新補貼,吸引相關主體協同參與人才培養。例如,德國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通過與企業和投資機構的合作吸引風險投資和企業投資。
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同步推進是多主體協同培養的重要策略。同步推進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在高水平技術創新中實現高質量的多主體協同人才培養。通過技術創新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實踐技能,支撐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推動現有技術的升級迭代。通過教育項目,為技術創新持續輸出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核心力量,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美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和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德國慕尼黑量子谷和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均在積極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重視教育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教育培訓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從而適應關鍵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
相關啟示
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關鍵新興技術發展迅速,不僅對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培養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傳統以高校為主體的培養模式在知識更新速度、課包養女人程內容適應性及技術工具應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限性,而多主體協同培養則強調多方合作,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和創新教育方式,共同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以更好地適應技術發展的需求。美國、德國的實踐案例基于區域創新生態激活現有科技力量和產業基礎等存量資源,激發增量動能,促進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動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對我國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強化中央和地方政策引導和支持,構建推動多主體協同培養的區域創新生態。發揮中央政策引導和地方政府的“編排”作用,整合政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資源與力量,建立跨界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國家層面的科技創新政策、產業發展規劃和財政補貼政策,為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提供政策保障。地方政府在此基礎上,利用地方科研資源和產業資源優勢,精準定位和選擇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新興技術領域,協調區域內的創新包養app資源和力量,強化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實施人才培養項目,有效推動關鍵新興技術人才的多主體協同培養,支撐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包養網VIP
同步推進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建立技術和人才的互動機制。建立動態的教育與培訓體系,及時調整和更新課程內容,引入實踐導向和項目導向的教學和實踐模式,提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健全持續的職業培訓和再教育體系,使在職人員能夠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關鍵新興技術的發展。建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機制,定期舉辦跨學科的學術研討會和論壇,組織聯合技術攻關,為不同領域的專家包養網學者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關鍵新興人才培養體系,滿足關鍵新興技術的發展需求。通過建立跨學科協作網絡,實施跨學科跨領域的人才培養項目,以及提供定制化教育和技術培訓,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有效對接,促進創新資源的流動與共享。完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跨學科融合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采用項目評估、同行評審和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全面系統地衡量學生的綜合水平。
構建穩定持續、渠道多元的資金支持體系,確保人才培養和技術發展的可持續性。拓展資金來源,包括政府引導資金、企業投資、風險資本、科研包養行情基金和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充分整合多方資金資源,用好政府投資資金和社會資本,形成穩定多元的資金供應體系,保障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持續發展。美國新墨西哥量子聯盟和威斯康星州生物健康技術中心、德國慕尼黑量子谷和斯圖加特-圖賓根網絡谷等國際實踐案例資金來源廣泛,呈現多樣化特征,從而構建了穩健的資金支撐體系。
(作者:王素梅、葛春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張秋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