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參加救援的武警交通三總隊官兵為遇難者默哀。
12月22日,來自江門消防的戰士覃健波和他的兩只搜救犬米奇(左)、洛奇(右)在搜救間隙稍作休息。在深圳這段非常時日里,記者看到了種種表情:有悲傷,有欣慰,有焦急,有疲憊……這座年輕的城市,正經歷著傷痛的考驗。新華社記者陳子夏攝
原標題:在悲歌中銘記警示——深圳滑坡事故七日祭
新華網深圳12月26日電
相當于50個足球場的面積被傾瀉而下的泥土吞沒,樓房被毀,生命凋零。
12月26日,深圳滑坡事故第七天,巨大的包養泥土堆上,救援人員依然奔忙的身影、工程器械仍不停歇的轟鳴,匯成了一曲悲歌:
——傷慟。人們在祭奠這座城市逝去的建設者,沉浸在悲痛之中。
——悲壯。盡管奇跡發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救援仍在晝夜繼續。
——警醒。曾經創造建設奇跡的特區,正在城市欠賬、管理漏洞中反思。
哀鳴的笛聲,敲響在每個人心頭。國務院調查組已明確這是一起生產安全事故,如何依法依規嚴肅追責,才能給逝者和歷史一個交代?如何吸取教訓,才能讓悲劇不再重演?
與時間賽包養意思跑的七日
26日上午11時4包養0分許,包養俱樂部事故現場東四作業區,哀樂低吟,潔白菊花鋪在暗黃泥土上。
鳴笛3分鐘,久久回蕩在深圳陰沉的天空下。
廣東省、深圳市主要負責人和有關領導干部,參加救援的武警、消防官兵、工作人員集體肅立,脫帽甜心花園,垂首,向事故遇包養網站難者默哀。
熬紅的眼眶濕潤,傷痛寫滿每個人的臉。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2月20日11時40分許。
深圳市光明新區紅坳受納場渣土堆填體突然滑動,兩年間堆起的高102米、體積300多萬立方米的泥沙渣土爆發式涌出,順包養著山坡沖出一公里多遠。
瞬間,相當于四五層樓高的土層覆蓋了38萬平方米的寬闊區域,掩埋了附近33棟建筑,一個曾經的包養價格工業園區變成巨大的泥土場。
截至26日,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75人失聯,17人受傷,90家企業受影響甜心寶貝包養網。
突如其來的災禍,驚呆了市民,包養網深圳籠罩在哀痛之中。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馳援行動立即展開。
深圳光明中隊、公包養明中隊和特勤二中隊的30名消防人員最早到達現場。
13時13分,距離滑坡發生不到1個半小時,4名受困人員被救出。
國家級應急專包養管道業力量聞令而動,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緊急趕來。
21日凌晨4時30分,陸軍第42集團軍某工兵團接到搶險救援命令。80名官兵緊急出動,運輸車、自卸車等各型車輛13輛,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等工程機械16部,組成第一救援梯隊,5時10分出發,7時2包養0分到場。
凌晨5時,駐扎在千里之外的武警水電一總隊先頭部隊抵達。自接到命令起,他們從廣西南寧駐地出發,使用了汽車、高鐵、飛機等所有可能的交通方式,長途奔襲了11個小時。
作為專業應急救援力量,武警交通部隊110余名官兵攜帶30臺裝備也在現場緊張作業。
事故發生24小時后,已有近千名武警部隊官兵馳援一線。
到25日,現場已集結了9900多名部隊官兵、消防指戰員,另有近8000人的社會力量從四面包養網八方趕來。
從空中俯瞰,一臺臺挖掘機包養網在現場有序排開,不停取土的包養網機器臂手,揮動的是搶救生包養app命的力量,凝聚著人們的焦急和期盼。
七天來,搜救隊員們爭分奪秒,日以繼夜。
生命至上的七日
直到滑坡41小時后,終于挖出第一具遇難者遺體。
“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這次滑坡是我從業3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的規模。”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國楠一語道出了救援的難度。
滑坡面積大、土層厚,給現場掘進造成極大障礙。武警水電一總隊總工程師李虎章說,在他們負責的一塊長150米、寬120米的作業區里,“挖了9米還不見底”。
在土層濃重的氣味中,連搜救犬都難以發揮作用。并且,土質粘軟,不包養妹時滲水,搜救隊員站在上面深一腳淺一腳。而旁邊巨大土堆高懸頭頂,隨時有坍塌可能。越往下挖,危險越大。
困難和危險沒有擋住搜救的步伐。
22日上午10時左右,救援現場東二區。武警水電一總隊三支隊9中隊五班班長王偉的心提了起來:雷達探測儀顯示,這里有生命跡象。
不斷下挖,繼續探測,生命信號依然較強。
救援者的信心越來越堅定:這里肯定能救出人來!
23日凌晨2時46分,距探測到生命信號已過去17小時。
在水泥樓板上鑿開一個拳頭大小的洞時,救援隊員們看到有東西在晃動!
照明加強了,現場所有燈光都聚包養焦到這里,同時聚焦包養的,還有所有人的目光。
那是一只手!
武警水電部隊的戰士把手伸進去,緊緊握住這只手。
6時38分,晨光初露時,19歲的田澤明成為事故現場救出的首位幸存者。
場外包養網ppt,救治力量也在集結。國家衛計委派出北京天壇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專家和廣東省、深圳市醫療單位組成聯合專家組,對傷員逐一排查、因人施治,盡力減少傷殘。
七天來,不論遭遇多大險阻,救援從未放棄。
26日,現場短暫的悼念儀式剛一結束,救援人員又投入了作包養網業。
哪怕只是一絲希望,仍強大地支撐著救援持續下去。
釋放溫情的七日
30件大衣、一床棉被、兩張毯子——這是深圳退休教師劉菁捐贈的。這位老阿姨69歲了,腿腳不便,不能去現場幫忙,只能讓學生把衣物送給受災者。
“我快70歲了,對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生無常有自己的理解。災難發生讓人難受,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她說。
面對災難,在深圳這座“志愿者之城”里包養網,民間愛心行動令人動容。
參與救援社會力量幾乎趕上了官方救援隊伍的人數。而現場700多臺挖掘機和推土機、250多部大卡車中,絕大部分是自愿義務救援的社會車輛。一聽到事故消息,他們包養網迅速集結,不問代價,包養女人日以繼夜投入作業。
藍天救援隊、智慧海安全救援服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聯合會……150多名民間救援組織的專業志愿者身穿紅、藍制服,在搜救一線與橙色制服的消防隊員并肩作戰。
身穿綠色、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在臨時安置點為受災者發放飯食,安排床鋪,陪老人、孩子聊天。
來自20個志愿服務團體的3000多名志愿者在現場開展搜救、安置、撫慰等服務。
22日,有人發現一對母女坐在馬路邊,女孩一直垂著頭、雙拳緊握,媽媽臉上掛滿了淚痕。一問,這家7口人中有4人失包養網聯。不時有路人上前勸慰,而這對母女一次次痛哭失聲。深圳義工聯春風援助組心理咨詢師葉麗芬忙去攔住:“此時每一次述說,都會對她們包養網車馬費造成進一步的心理創傷。”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這七天里,以外來人員為主體的深圳,包養網人與人之間打破了陌生與隔閡,抱團取暖。
來自重慶的打工者向太木的父親和三個孩子失聯。他的老鄉們自發組織起來,男人每天陪他“抱著包養甜心網一絲希望”到附近工地搜尋,女人陪著他的妻子談心。
“失聯的很多人都是外來打工的兄弟姐妹,我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同為打工者的鐘曉輝說。
當政府開設的臨時安置點不夠用時,微加眾創空間青年公寓推遲了開業,把六層樓123個房間全部開放,免費接收了283名受災群眾。而當得知這家公寓只能為100人提供餐食時,附近百姓自發向這里捐助三餐。
22日,冬至,市民們把熱氣騰騰的餃子送到安置點。各家的餃子形狀不同,里面包的卻是同樣的愛心。
涓滴之愛,匯流成河,凝成了一股抗災的力量。
警示未來的七日
25日晚,國務院調查組的判定擲地有聲:此次滑坡是一起受納場渣土堆填體的滑動,不是山體滑坡,不屬于自然地質災害,是一起安全生產事故。
隨后,在滑坡事故第十次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市長許勤帶著市領導班子深鞠一躬,向所有遇難和失聯人員家屬、受傷人員和其他受災群眾,向全社會道歉。
“根據事故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該負什么責任就負什么責任,該接受什么處理就接受什么處理,該處理什么人就處理什么人。”馬興瑞說,“這次事故損失慘重、影響惡劣,教訓十分深刻,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對深圳特區形象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災難總會過去,反思不能停止。
建市于1979年的深圳,在36年的年輕歷史中首次遭遇如此慘重的事故。從一個小漁村躋身國際化大都市,深圳向來以“速度”聞名。而面對這次災難,城市管理者理應反省:“快”與“好”之間、速度與質量之間、利益與安全之間,應如何把握?
痛未定,思已起。以人為本改進管理,把百姓安危時刻掛在心間,方能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未來,對得起人民。
今天,遇難者“頭七”之日,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記者趙東輝、李柯勇、蔡國兆、葉前、田建川、李建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