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與獼猴桃所結下的不解之緣,齊秀娟不禁感嘆,一眨眼已經過去18年。在她看來,自己的人生軌跡和一株獼猴桃樹包養網苗包養網推薦是一樣的,包養網不斷向上攀爬、生長,只為結出飽滿甜美的果實。
從初出茅廬的科研工作者,到如今成長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包養合約齊秀娟見證著中國的獼猴桃科研領域不斷拓展、獼猴桃產業不斷壯大。
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簽包養網訂協議,明確雙方將在永順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合作建立獼猴桃試驗站。齊秀娟再次“應征出戰”,來到永順縣開包養網展科技幫扶工作。
“我想盡自己包養女人的全部力量,讓一顆小小的獼猴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齊秀娟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砥礪開拓、探索創新,深入山間峽谷,走進田間地頭,融入農民群體,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汗水和心血。
“既然選擇了獼猴桃,我就下定決心好好干”
說起為什么會和獼猴桃走到一起,齊秀娟覺得是一種機緣巧合。
2004年齊秀娟從沈陽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碩士包養畢業,為了發揮所長,她來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工作。“這時還沒想著要專包養攻獼猴桃這一領域。”齊秀娟說,“當時在研究所里,幾棵獼猴桃樹雜亂地種在一起,相比其他樹種,獼猴桃算是備受冷落。”
但出于一種使命感和勇于挑戰的精神,她踏上了讀博之路。在所領導的鼓勵和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包養網師悉心指導下,齊秀娟毅然選擇了獼猴桃作為自己未來科研的方向:“既然選擇了獼猴桃,我就下定決心好好干。”當時研究所有關獼猴桃的種質資源非常短缺,入職不久包養齊秀娟就跟隨課題組老師一起去進行野生資源考察和收集。
野生資源考察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科研工作,同時也存在著不可預知的風險。“記得當時去陜西秦巴山區進行野生資源考察時,在山包養里迷了路,大半夜才找到回住宿地的路,把原地等待的老師都急哭了。還有在貴州江口縣進行資源考察時,差點兒從將近100米高、坡度達80度左右的坡體上摔下來。”齊秀娟說。
艱辛的資源收集換來的是豐碩的成果。2004年,齊秀娟參加了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在湖南省吉首市舉辦的首屆研討會。當時已經是10月,樹上的果基本采摘完了,但地里還掉了一些熟透的獼猴桃,她撿了幾個果實并采集了幾根枝條帶回研究所,播種了種子,嫁接了枝條。后來,她用這包養網個叫作“米良1號”包養app的獼猴桃品種,與焦作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太行雄鷹”進行雜交,培育出了新品種“中獼2號”。
“‘中獼2號’是綠肉獼猴桃品種,具有大果、高糖、綜合抗性較強等優點。”目前齊秀娟在永順縣進行該品種的區域試驗,在她看來,這個從湖南走出來的品種,能夠以不一樣的“身份”再次回到湖南落地生根,不得不說也是一種機緣包養網巧合。
除了研發市場適應性強、商品價值高的獼猴桃新品種,齊秀娟還積極推廣先進的栽培技術,如高枝牽引技術、“一干兩蔓”科學修剪方法等,提高獼猴桃樹的產量,并增強果品的一致性。在多年的科研探索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她提出了獼猴桃產業綠色發展的“3+”模式,即優化適栽品種、果園選址、栽培模式,減少化肥、農藥、人工,提高果品質量、果園效益、果農收入。
“踐行科技興農戰略,端穩端牢老百姓的‘果盤子’”
“中庭井闌上,一架獼猴桃。”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中可以證明,早在1200年前,中國就存在庭院栽培獼猴桃的現象。
“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地,不但栽培歷史悠久,而且種質資源豐富。”齊秀娟向記者介紹,目前市面上從新西蘭進口的綠肉品種“海沃德”,其實也是來自中國的資源。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齊秀娟深知,做好獼猴桃品種權保護,對中國獼猴桃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時至今日,她依然記得原產中國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差點流失國外的那種復雜心情。“當我得知團隊前期從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辛苦篩選的全紅型軟棗獼猴優系被拿到國外申請品種權,我們立刻前往原始發現地進行性狀調查、全方面搜集相關數據、組織整理材料,并向國家申請品種權保護包養網登記。我們火速把國外申請登記的外文名稱的可能中文翻譯名稱‘紅寶石星’‘寶石紅’等一并進行了注冊。”齊秀娟說。
短期包養齊秀娟意識到,要盡快制定相關的農業行業標準,對獼猴桃的種質資源進行保護。在前人的科研基礎之上,齊秀娟一直在努力推動國家和農業行業標準出臺落地。2013年,《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獼猴桃屬》農業行業標準正式頒布,獼猴桃的新品種保護申請更加規范,也更加有力。“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要保護利用好豐富多樣的獼猴桃種質資源,踐行科技興農戰略,端穩端牢老百姓的‘果盤子’。”齊秀娟說。
如今,“紅寶石星包養價格ptt”備受消費者青睞。作為無須后熟、采后即食的迷你獼猴桃品種臺灣包養網,“紅寶石星”成為城市近郊發展都市型農業的熱門經濟作物之一,同時可加工成紅色果酒、果汁,推動獼猴桃產業進一步發展升級。
在推動獼猴桃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同時,齊秀娟也在考慮,如何在確保包養糧食生產安包養網全的大前提下,進一步提高獼猴桃產量,以滿足國內對高品質獼猴桃的需求。她認為,基于獼猴桃較耐陰的生長特性,開發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大有可為。
“以永順縣為例,當地種植了50萬畝油茶樹,如何將現有的包養油茶、獼猴桃等多種產業相輔相包養成、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是作為科技包養幫扶專家的我時刻需要思考的問題。”齊秀娟說。
齊秀娟明白,開包養網發新的種植模式并不容易,具體要種什么、怎么種,都需要科研工作者做進一步的調查與試驗。但她認為這就是農業科研工作者的價值所在,不斷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讓老百姓吃飽吃好,讓農民增產增收。
“首先要和農民做朋友,然后再做好服務”
對齊秀娟來說,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東奔西跑已經是一種習慣。多年來,她去過的地方不計其數包養網,河南、貴甜心寶貝包養網州、云南、湖南、湖北等地的獼猴桃產區都留下過她的足跡和身影。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讓包養網推薦齊秀娟明白,開展科技幫扶工作包養俱樂部包養網ppt并非易事。
“當地的農民為什么要聽我的?憑什么相信我說的話就一定是對的?”齊秀娟能夠理解農民的心理,“所以我認為,首先要和農民做朋友,然后再做好服務。”
如何跟農民做朋友?在齊秀娟看來,學會傾聽農民的看法很重要。“比如在永順,當地已經形成了種植‘米良包養合約1號’的習慣,果農們對這個品種是很認同的。我要學著傾聽和接受,‘米良1號’確實有它的優勢和特點,否則也不可能被長期種植。但‘米良1號’與現有優良品種相比,酸度較高、口感一般,我就要抓住這個點,試著和果農們講解,進而推廣‘中獼2號’這類新品種。”
說給果農聽,不如直接做給果農看、帶著果農干。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永順獼猴桃試驗站,齊秀娟引進了15個知名度較高、且有發展前途的獼猴桃新品種,同時采用高枝牽引、“一干兩蔓”等樹體先進管理技術和水平大棚架、牽引架、T型架等適合不同地塊靈活運用的架型模式,同時集成了水肥一體化、自動蟲情測報預警、保益滅害捕蟲等智慧化管理系統等為一體的綠色生產栽培技術。試驗站聘請當地果農管理獼猴桃,讓他們干中學、學中干,還會定期舉辦“田間課堂”,傳授果農們一些科學的獼猴桃栽培知識和技巧。
“我要把試驗站做成一本‘活的教材’。”齊秀娟望著整齊劃一的獼猴桃果園說,“等明年獼猴桃成熟了,我還要請果農們過來一一品嘗,讓他們在對比中發現,哪個品種更好,哪種栽培技包養網車馬費術更有效。”
獼猴桃具有后熟的特點,采收時果實較硬,耐貯藏,適合交通不便的山區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如今‘湖南永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順利落地實施,對于推進當地獼猴桃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水平,帶動當地果農增收致富,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齊秀娟說。
看著獼猴桃日益成為果農致富的“金果子”、老百姓果盤中的“好果子”,齊秀娟感到很欣慰,因為這也是她科研人生中結出的豐碩果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