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塘鄉云山村村民住進了漂亮的新房。 經濟日報記者 曹 松攝
在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脫貧攻堅過程中,有支包養網心得來自千里之外的幫扶隊伍扎根這里,薪火相傳20余載。1996年起,上海市對口幫扶云南省,瀾滄縣成為黃浦區的對口援助縣。24年來,上海市及黃浦區以“扶真貧、包養真扶貧”的實際行動,為推動瀾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36億元。上海市針對瀾滄貧困問題,組織實施教育、衛生、產業發展、人才培訓等幫扶項目,幫助瀾滄縣脫貧攻堅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建設標桿村莊
日前,記者來到瀾滄縣勐朗鎮羅八村,只見寬敞的水泥路直通各包養網戶,村道兩旁樹立著一盞盞節能路燈包養,房前屋后瓜果飄香,一個頗具“顏值”的村莊映入眼簾。
兩年前,當掛職瀾滄縣副縣長的上海黃浦區干部張輝來到這里時,羅八村不是這樣。“遇到下雨天,村里的泥巴路混著豬糞牛糞,沒地兒下腳,車也開不進來。”張輝說,長期以來,羅八村村民只靠種甘蔗、玉米滿足包養條件基本生活,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及農業產業鏈不完善,大伙窩在村里很難“走出去”。
2019包養情婦年3月,上海幫扶云南瀾滄工作人員深入羅八村,首先從基礎設施改造和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硬化村內道路與串戶路。上海投入1100萬元建設5個村民小組公廁、3個村民小組生活垃圾收集點、523戶農戶人畜分離、實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施污水管網改造及亮化工程……一年多羅八村就變包養合約了樣。
“全面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的同時,上海幫扶云南瀾滄工作人員還積極保障農包養網戶持續增收問題。”張輝說,兩年來,羅八村堅持產業進村、扶持到戶,在鞏包養網固提升甘蔗、茶葉、畜禽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培育壯大青花短期包養椒種植等特色產業,目前全村共種植3500畝青花椒。為幫助羅八村建立完善的花椒精深加工鏈條,上海又投入33萬元實施花椒烘干和種植推廣培訓。
羅八村村口,一棟150平方米的花椒烘房于今年包養行情4月建成,2套烘干設備可以滿足全村的花包養妹椒烘干需求。羅八村村主任周應華告訴記者:“我們和企業簽訂了收購協議,鮮花椒每公斤10多元,按照5∶1烘干后,干花椒每公斤可以賣到130元。”
隨著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產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羅八村貧包養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13包養網22元增加到2019年的9491元,306戶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羅八村順利脫貧出列。
“2019年10月我向公司借了一頭母牛飼養,產下小牛后公司以4600元一只的價格收購,半年時間,我不但沒花成本,還掙了一筆錢。”木戛鄉南六村貧困戶李扎主樂滋滋地給記者講述養牛的事。
木戛鄉有飼養肉牛的基礎,為了推動養殖方式由分散養殖向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轉變,木戛鄉利用上海幫扶資金308萬元,建設集中養殖牛圈5260平方米,青貯池1500立方米。“人畜分離提升環境只是第一步。”張輝提出,“我們希望發揮包養甜心網新型經營主體的優勢實現本地畜包養牧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在多方引導下,瀾滄昇發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進駐木戛鄉。企業落地后與當地政府探索出一條“龍頭帶動、村企支撐、農戶參與包養、合作共贏、集約養殖”的產業發展模式。包養網評價公司負責人譚心渝介紹,公司配套建設了消毒室、無害化處理池等設施,配備稱重、消毒、繁包養育、飼草加工等設備,為養殖小區農戶提供基礎設施保障。為了降低養殖圈舍空置率,公司實行按需分配,引導農戶進駐養殖小區。公司還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培訓服務,降低農戶的養殖風險。
“為了快速擴大養殖規模包養價格,公司推廣‘借母還犢’方式,農戶交納押金后,可以借公司人工實施配種后的母包養故事牛飼養,我們做好后續跟蹤服務、技術指導和牛犢回收工作。平衡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利益,以最短周期實現飼養利潤最大化。”譚心渝說。
2019年,木戛鄉大牲畜(牛)總頭數10705頭,出欄1761頭,實現產值801萬元。“通過品種改良、科學養殖、科包養網推薦學防疫,不僅提高了農戶養殖收益,還包養網提高了農戶養殖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扶貧資金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木戛鄉副鄉長楊尉蔚說。
扶智從娃娃抓起
8月中旬,上海市陽光善行公益事務中心社工及志愿者來到瀾滄縣竹塘鄉云山村,開展牽手服務。成長課堂上,村里的學齡前兒童跟隨社工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游包養戲、學習新內容。貧困戶石明生5歲的女兒石彩虹普通包養網話說得不好,經過一年多學習,她已經可以和志愿者交流了。
云山村是典型的直過民族聚居村,農戶均為拉祜族。長期以來,由于教育水平低下,社會發育程度低,貧困程度很深。“我們發現很多拉祜族小朋友上學前從未走出過寨子,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拉祜語交流,幾乎不會說普通話。”張輝說。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幫助下,上海市陽光善行公益事務中心從2018年起加入到瀾滄縣脫貧工作中。
志愿者包養網告訴記者,他們根據3歲至6歲兒童身心發展中認知思維、語言交流、社會交際、身體發育等特點,為村寨學齡前兒童開展普通話教學、素質教育及家庭親子教育。目前已在東回鎮阿永村和竹塘鄉云山村開辦了2個試點,為55包養名學齡前兒童及家庭建立了檔案卡。
對學齡前兒童的幫助,需要長期、甜心花園專業的介入。為了在當地建立一支穩定的志愿者隊伍,陽光善行公益事務中心把目光瞄準在鄉鎮上學的大孩子,培養他們成為本土志愿者,服務當地學齡前兒童。這些學生志愿者走進小小的課堂,承擔起責任,獲得了成長。2019年5月,瀾滄縣竹蜻蜓社區公益事務中心成立。
滬滇牽手,短短兩年,偏遠的拉祜縣的村寨活力初顯。云山村學齡前兒童普通話水平、行為規范包養站長意識、學校適應能力普遍提高。石明生告訴記者,日子越過越好,他還有新夢想,“以后有機會想出去打工,孩子長大后想讓她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 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