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扶貧一包養干部段玉平:海拔4700米藏區的“放不下”與“舍不得”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今年8月5日是段玉平從西藏阿里改則縣離開的日子。說起在改則縣的1000多個日夜,他眼圈泛紅,不禁哽咽:“在改則,我還有許多‘放不下’和‘舍不得’”。

作為中國移動援藏扶貧干部,段玉平被評為2019年“最美支邊人物”。3年前,當看到援藏干部選派通知,時任中國移動江蘇公司連云港分公司副總經理的段玉平第一時間提交報名申請。

有人說,在海拔4700米的阿里地區“躺著就是一種貢獻”。段玉平勉勵自己,既然來了,總得留下點什么,“苦熬不如苦干,一定要用行動為改則做出些改變”。

3年來,段玉平作為阿包養里地區行署副秘書長,改則縣委常委、副縣長,推動實施旅游開發、糌粑加工、安居房等14個民生項目,一草一木被打上了新的烙印。

而今,最讓他“舍不得”的是改則縣3750多個孩子,最“放不下”的是46個蔬菜大棚。

把新鮮綠葉菜端上海拔甜心花園4700米的百姓飯桌

2016年7月,從滿目翠色的魚米之鄉,經過3800公里輾轉至包養金額拉薩,再坐車顛簸6個多小時,包養網段玉平終于踏上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改則的土地。這片13.56萬平方公里的貧瘠高原,比江蘇省還大,一眼望去灰蒙蒙的。

稍稍適應海拔4700米的高原,段玉平下鄉調研。來到古姆鄉崗如村曲珍旺姆家時,曲珍旺姆正燉著羊骨湯,大鍋前放著一小把青菜,她舍不得把菜下鍋,“別看打蔫兒了,這青菜金貴著呢。”她說。

段玉平心里不是滋味,內地餐桌上常見的綠葉菜,在改則縣是 “奢侈品”。改則的土質不適合植被生長,蔬菜都是從內地經拉薩轉運而來,價格是北京的兩倍。

段玉平甜心花園下決心,“要把綠葉菜端上改則百姓的餐桌”,讓灰色的改則生出綠色。聞聽此言,當地干部連連搖頭:這不可能!改則每年冬季長達8個月,七級以上大風天氣超過200天,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60%,包養網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有記錄的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攝氏度,縣里至今還沒有存活期超過3年的樹。

不行動則無改變。在4700米的高原,段玉平種起大棚蔬菜,他帶領項目團隊從800多公里外的日喀則運包養情婦回上千立方米的土,從河里淘出泥沙,攪拌上當地的羊糞,初步形成適合植被的土壤環境。改則的年平均氣溫為-0.2℃,第一批搭建的9個蔬菜大棚,用了兩層塑料膜包養后還得加蓋棉被。

7個月后,第一批蔬菜出棚,“不可能”成為了可能!2018年冬天,白菜、香菜、菠菜等棚產蔬菜陸續端上改則百姓的餐桌。“縣包養條件里的平均菜價下降了20%,改則老百姓吃上了青菜!這是一件大事。”改則縣干部曹枝清說。

讓段玉平最牽掛的是,今年還要蓋37個蔬菜大棚,“改則‘一包養甜心網天有四季’,如果不精心管理的話,種植效果就會打折扣,需要盡快培養懂得科學管理的技包養甜心網術人員。”

“給藏區群眾、給改則百姓做些實事、小事,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這正是段玉平的初心所在。

高原風情講述品牌故事

“手工作坊變得正規了,收入比以前多了,我能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了。”牧民嘎瑪是改則旅游發展的直接受益者,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藏包養app香被打上商標,放在商店里售賣,他心里美滋滋的。

“以前手工作包養坊的產品,沒包裝沒品牌也沒有銷售渠道。包養網”改則縣旅發委副主任普珍說,“段縣長來了后手把包養網手教我們管理企業、注冊品牌和開發旅游產品,縣里旅游產業這幾年發展很快”。

來到改則后,段玉平每天都在琢磨,改則的經濟發展出路在哪里?讓一個純牧業縣富起來能拓展哪些渠道?經過調研,他要讓稀缺的高原風情注入市場經濟的氣息。

段玉平幫助該縣成立了改則縣旅游開發公司,嘗試對縣里的旅游資源、產品進行市場化開發,同時打造文化品牌,拓寬銷售渠道。

2016年底休假期間,段玉平沒閑著,他聯系連云港市慈善總會,帶頭捐款并推動成立了“連云港市慈善總會中國移動援藏基金”,推動改則經濟發展。

2018年,游客們可以在改則的“特色產品商店”里,買到當地羊毛加工制成的羊毛衫、圍巾以及包養藏香等土特產品。段玉平還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建設改則縣“先遣連革命紀念館”。截至2018年底,改則旅游包養網評價產業盈利達100多萬元,當地百姓有了文化品包養app牌意識和銷售渠道。

旅游業的發展直接帶動當地牧民就業,在一系列幫扶之下,改則百姓開始走上致富包養路。

三年改則行 一生援藏情

高高壯壯的包養段玉平,是個“眼窩淺”的漢子,說起女兒,他的眼圈又紅了。

段玉平包養網離開家時,女兒段一諾才上小學一年級。進藏第二年,女兒畫了張全家福,畫上寫著:我愛一家人。段玉平看了一陣心酸。在藏區,每年女兒生日時,他都會給女兒寫一封信,回去時一起交給她。

其實,讓段玉平“放不下”的,還有改則的另一個“女兒”其美卓瑪。

2017年6月,段玉平在街上見到一個獨自撿拾紙箱的女孩,他上前包養網站詢問:“撿紙箱子干啥用?”女孩怯怯地說:“拿回家燒火做飯。”

段玉平心想:“一般人家燒火用牛羊糞,難道她家連這些都沒有?”第二天段玉平買了大米、羽絨服、書包找到女孩家,原來她叫其美卓瑪,一家四口擠在包養金額冰冷破舊的小出租屋里,父親離家出走,母親身體殘疾,還有一個妹妹是智障兒童。

看到門板上寫著幾行漢字“媽媽我愛你”“爸爸快回家”,段玉平的心揪了起來,當即決定以“幫扶父親”的身份幫助這個女孩。

兩年多過去,其美卓包養網瑪從一個自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長成為一名開朗的姑娘。今年6月,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拉薩阿里中學。段玉平像個細心的爸爸,給她準備了整整一行李箱的生活用品。

在改則,還有更多的孩子讓段玉平“舍不得”。段玉平發現,當時許多貧困家庭的包養孩子萌生了退學念頭包養甜心網,他自己是一名湖南澧縣的農家子弟,一路求學打拼,深信“讀書能改變命運”。

他給當地的孩子發新華字典,給老師買保溫杯,募款購買柴油發電機,讓學校閑置的消毒柜運轉起來。“只要他來到學校,下課的時候孩子們會圍上來,拉著他的衣服,喊他‘段叔叔’。” 改則縣一完小校長次仁卓嘎書說。

段玉平的朋友圈是個愛心匯聚圈,他聯系了10個省份的157名愛短期包養心人士、20多家愛心企業,結對幫扶貧困生397人,捐贈資金48包養萬多元,捐贈電腦、學習用品等物資79.6萬多元包養網

3年援藏,他改變了改則,甜心寶貝包養網改則也改變了他。

段玉平在日記中寫短期包養道:“改則是我艱苦奮斗的生產隊,修身養性的培訓班,增長才干的加油站。這片純凈的土地,善良的人民,給了我今后人生道路上無窮的精神力量。”

盡管段玉平回來了,但中國移動的其他援藏干部又前往改則縣。段玉平深知,只要援藏干部持續接力,西藏的面貌年年會有改變。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崔麗 見習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