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驅車行駛在通向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的公路上,路邊的一處處茶園綠意盎然。抵達蘭康農業專業合作社時已近黃昏,夕陽的余暉灑向100多畝茶園,給每一壟茶樹披上了華麗的金邊。“我們依托武夷巖茶產業集群項目,搖青桶、揉捻機、烘干機等全套巖茶生產設備投入使用,社員們對今包養 年底的分紅充滿期待。”合作社負責人李友祿說。
福建省武夷巖茶產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和群眾收入重要來源。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考察時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2024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考察時指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殷包養 殷囑托如春風化雨潤澤茶鄉,為福建省茶產業發展指引了方向。“三茶”統籌大文章,福建省如何落筆?又該如何與打造產業集群相結合?福建省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福建省農業農村廳于2020年開始創建武夷巖茶產業集群,實施區域包括南平市的武夷山市、建陽區、建甌市以及三明市沙縣區、泰寧縣等5個縣(市、區),該集群也被列入了國家首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武夷巖茶產業集群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項目總投資超6億元,撬動各類投資約4.4億元。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建設項目205個,產業集群內烏龍茶產量5.52萬噸,全產業鏈產值238億元。
如今,武夷巖茶產業集群已成為福建包養省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深入推進產業鏈群協同聚合,變“單打獨斗”為“協同包養網 攻堅”,從而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近日,記者深入福建省泰寧縣、武夷山市等地,探尋武夷巖茶產業集群建設中的生動實踐。
逐“綠”前行 端出一盞生態茶
盛夏時節,走進永生茶業有限公司位于武夷包養 山市星村鎮大坪洲的生態茶園,茶壟整齊排列,如綠色綢帶纏繞山間。武夷山的茶文化能綿延千年,這背后既離不開當地茶人成熟的制茶技藝,更離不開神奇的“山場”——即茶葉所生長的包養網 生態環境。
武夷山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和創建武夷巖茶產業集群的主陣地。綠色,是武夷巖茶發展過程中避不開的關鍵詞,在武夷巖茶產業集群建設中,堅持綠色引領同樣也是一條重要思路。星村鎮素有武夷巖茶第一鎮之美譽,生于斯、長于斯,永生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方舟從小就與茶結緣。方舟的外公游永生是武夷山最早從事茶葉生產的茶人之一,母親游玉瓊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之一。
從小時候起,方舟就聽茶農們常說:“茶有道,道法自然”。武夷山人始終恪守著“茶林共生”的祖訓。“我在茶園采取茶豆間作優質高效生態栽培方法,在茶園中安裝氣候監測儀輔助生產,運用物聯網實時觀察茶葉生長情況,建立從施肥到病蟲防治再到茶園管理的‘生態鏈’式系統,提升茶葉品質。”方舟說。
好山好水出好茶。登上福建綠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泰寧縣大金湖核心景區風洞碼頭的境元森林康養生態園向下俯瞰,紅色的丹霞地貌與碧綠的大金湖交相輝映,宛若一幅動人的畫卷。在這里,既可遠觀丹霞地貌和金湖美景,又可近看茶園風光。
記者注意到,天敵友好型殺蟲燈、誘蟲板等在茶園內隨處可見。“茶園目前引進了水仙、肉桂、金牡丹等多個品種。在茶園管理方面,我們采用的是生物防控技術。除了你看到的這些,我們還投放了捕食螨。”生態園負責人劉紀畫說。
泰包養 寧縣農業農村局茶葉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縣農業農村局在2020年和2022年依托產業集群項目開展了2900畝三項技術綠色茶園建設。
“除草劑和農藥我們都已停用許久,現在每畝茶園產茶量在500至800斤左右。正是因為有了綠色防控技術,茶葉的品質有了很大包養 提升,產品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并獲得SC認證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爭創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劉紀畫說。
科技賦能 規范一條產業鏈
武夷巖茶產業如何邁向高質量發展?福建省除了在綠色生態種植上下功夫,還利用產業集群項目支持加工技術升級,引進先進設備,提高茶葉加工效率和標準化程度,利用包養 現代科技保證茶葉品質。
“這兩年老客戶都說我們的茶品質越來包養 越好了!”武夷山市皇龍袍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劍鋒對記者說,“品質的提升有賴于設備的升級。通過產業集群項目,我們改進了整套武夷茶精加工生產線,包括茶葉靜電除雜機、勻堆拼配設備等。以除雜機為例,它能通過靜電吸附的包養網 方式,剔除茶葉中混入的雜質,特別是毛發、纖維、灰粉等。”
走進八馬茶業武夷山智能化生態產業園,只見園區生產線上自動化茶葉包裝快速運轉,這是八馬茶業第七代智能化生產線,也是全球首條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產包養 線,目前主要進行武夷巖茶及紅茶包養網 葉的精包養網制。2021年,八馬茶業在當地成立了子公司福建武夷山王信記茶業有限公司,負責茶葉原材料的收購與產品銷售。“2022年,我們還購置了靜電除雜機組和紅外線色選機,提升包養 了生產線的精細化程度。”福建武夷山王信記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藝表示。
對于八馬茶業這樣一家龍頭企業來說,加入產業集群的意義是什么?劉藝也給出了答案:“產業集群將包括茶企在內的更多從業者納入更規范專業的生產體系,進一步推動產業標準化與集約化發展。”
在永生茶業有限公司,包養網 茶葉搖青機器人竟會模仿老師傅,有節奏地晃動竹篩;便攜式柔性采摘機器人在茶壟間靈活穿梭;茶葉萎凋機、茶鮮葉機采分揀裝置等設備高包養網 效運轉……各種各樣的智能化制茶設備,展示著這家企業的科技“底蘊”。
“茶產業要轉向智慧型、機械化,將新質生產力導入實際生產中,通過科技手段讓產品更穩定、更具特色。”方舟說,“我們通過產業集群項目對生產車間進行了改造升級,例如對現有機械設備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定制開發自動化程控系統;包養網 在傳送設備上安裝了震動輸送帶,替代了人工抖茶等。”而作為“茶三代”,方舟也有自己的“包養 小目標”——用科技解讀傳統,讓傳統數包養 據化,讓數據傳承化。
在泰寧縣,加工設施裝備也在加速革新升級。“以前茶葉精選一般是采用人工挑選,費時費力效率低。一個人一天只能選五六斤,現在我們包養 購買的色選機每天至少可色選2000多斤的毛茶,效率大幅提升!”泰寧蘭風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清潔化包養 茶葉加工廠負責人姜閩生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我們用產業包養網 集群項目支持的成果,除了色選機外還有烘干機、揉捻機等,實現茶成品包裝機械化和自動化,年加工茶青80噸。我們還建起了專門存放茶葉的恒溫保鮮倉儲設施,共160平方米,已在2022年投入使用。”
輻射帶動 探尋一條致富路
“各位觀眾大家好,這款是武夷山脈坑澗巖茶品鑒裝,歡迎大家包養 選購。”在位于泰寧古城的八仙崖巖茶體驗館,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正在進行著,主播正是體驗館負責人、“90后包養網 ”返鄉創業青年黃昆龍。
2023年7月,黃昆龍從父親手中接過家里的茶廠,投身到茶產業中。“產業集群在加工設備采購上給予了支持,但實際上,產業集群給我們帶來的遠遠不止這些。”黃昆龍解釋道,“以前泰寧巖茶的市場認知程度比較低,發展產業集群后,縣農業農村局大力支持市場主體參加茶博會等展會,打響了品牌知名度。我們也充分利用時下最有利的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方式,擴大產品銷售和品牌的影響力。”
腦筋活絡的黃昆龍還根據年輕人的喜好推出了袋泡茶、冷萃茶等新產品,并搭配新潮的包裝。同時,在線下體驗店舉辦品茶活動,讓游客可以一邊觀看茶藝表演,一邊體驗品茶服務,充分了解和感受茶文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茶能人”包養網 通過產業集群匯聚一堂。
泰寧縣梅口鄉的民宿“狀元茗舍”在當地頗有知名度。這座依包養 山而建的宅院保留著古典建筑風格,室內布置簡潔清雅,整齊擺放的茶具仿佛隨時在等待著客人品嘗香茗。“依托產業集群項目,縣農業農村局在這里建立了標準培訓基地,不定時舉辦活動,邀請茶企進包養網 行技術方面的交流,為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集思廣益。”福建省狀元茗茶有限公司負責人陸耀全表示。
在產業集群的帶動引領下,市場主體和從業者信心倍增,通過發揮聯農帶農作用,使農戶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合作社現在有10名成員,以茶園入股。目前合作社共有100畝茶園,這些茶樹還在生長階段,等到了豐產期,每畝茶園的產值能到1萬元!”李友祿輕輕撫摸著翠綠的茶葉說,“除此之外,合作社還按照每斤包養 10元的價格收購其他茶農的茶青。茶葉加工旺季時,周邊村民也可以來合作社務工,平均一天的勞務費是200元。”
武夷山市茶產業發展中心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未開展集群項目建設時,2019年全市涉茶人員約10萬人,茶葉產量1.98萬噸,茶葉全產業鏈產值約60億元,茶葉產值20.58億元,農民收入1.87萬元;集群項目建設3年后,2022年武夷山市注冊茶葉類市場主體2.11萬家,全市涉茶人員約12萬人,茶葉產量2.36萬噸,全市茶葉全產業鏈產值125億元,茶葉產值26.2億元,農村人均收入2.4萬元,且農民人均收入中近5成來自茶葉,真正實現因茶致富、因茶興業。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福建省將繼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殷切囑托,以產業集群建設為引領,持續加大政策包養網 支持和資金投入,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品牌影響力,推動福建鄉村特色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具競爭力的階段邁進。
武夷山脈的一片片小茶葉,逐漸成長為惠農利民的大產業,從老茶農到“新茶人”,不僅把制茶的技藝代代相傳,更將那份對茶的熱愛與執著融入一杯杯香茗。茶山變“金山”、茶葉變“金葉”的故事,在武夷山的山水間不斷書寫,武夷巖茶也走向了更加廣闊的舞包養網 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