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康:甜心寶貝一包養網田間學校傳“真經”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老師,這個機器好,我的園區不知道能不能使用啊?”“加個微信,回頭我去你們園區看看!”

日前,在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興漢農民田間學校,專家正帶領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培訓班學員開展現場教學,學員們熱情高漲,與專家積極互動,田間學校場景鮮活。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公布第一批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名單,安康市平利縣田珍包養行情茶業農民田間學校、漢濱區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旬陽縣隆科農民田間學校入選。截至目前,安康市已培育認定農民田間學校85所,其中建成省級農民田間學校3所,培育認定市級農民田間學校60所、縣級農民田間學校22所。

從“夠不著”到“零距離”

走進漢濱區天瑞塬現代農業園區,瓜果飄香,各類蔬菜郁郁蔥蔥,園區里各種現代化農業設施“各顯神通”。

在園區一處包養軟體蔬菜大棚內,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負責人劉瑞紅仔細查看著蔬菜長勢,叮囑村民注意事項和栽培細節。“大多數農戶往往靠著老經驗、舊辦法開展生產,想要學好技術、新經驗卻無從著手。”劉瑞紅說,這就需要田間學校扎根基層,將教學場所搬到田間地頭,將為農教包養網比較學、為包養網包養網農服包養務的理念貫徹到底,真正以為農、助農的初心,將自身的角色定位確立得更加明包養妹晰。

為解決農包養合約民教育培訓“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高農民素質素養和生產技能水平,拓寬群眾的致富路,安康市打破“灌包養甜心網輸式”理論教學,從農業發展水平、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民發展需包養求出發,邀請相關專家到包養情婦鄉村給農民講解栽培管理技術,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科普現代農業知識,讓田間學校短期包養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培育的搖籃、農業科技傳播的陣地、培育新農人的“鄉土學堂”。

包養管道學校開在田間,向農民對口教學,教的內容也都是農民所關心、在意的。“專家電話、微信我們都留了,以后碰到不懂的,就直接聯系他們幫忙。”今年5月,在漢濱區蔬菜瓜果新品包養網種觀摩品鑒會上,村民開心地說道。劉瑞紅表示,除了新品種、新技甜心花園術的推廣,在田間學校實踐老師的實地指導下,很多村民還收獲了果園升級改造的實用方法。以前村民們很難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到專家,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獲取專業的農業知識,對他們來說受益很大長期包養

田間學校給農民帶來的技術指導成為包養俱樂部鄉村發展產業的重要支撐,而培養新農人必須接地氣。天瑞塬農民田間學校與漢濱區建民辦忠誠村串聯在一起,放眼望去,忠誠村也處處是村民的水果蔬菜種植地。“希望在人才、科技的加持下,我們村的產業能進一步提質增效。”劉瑞紅表示,他們將發揮農民田間學校的橋梁作用,打通教育培訓和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積極引導農民與技術、市場、信息對接。包養妹

從“新農具”到“新農人”

在漢濱區大竹園鎮東旭茶莊上空,一架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一邊飛行,一邊演示撒播作業。日前,漢濱區農廣校在東旭農民田間學校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育植保無人機操作技能培訓,來自全區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共50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學員通過中國民用航空局官方在包養網比較線理論考試和現場實飛考核后,可獲得《農業植保無人機操作員證》。

“本期培訓聚焦糧油等農作物耕種管收機械化作業環節,加大專業農機手培育,提高農機手技能水平,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開展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儲備人才。”漢濱區農廣校校長包養管道何小剛介紹,與普通學校的上課模式不同,農民田間學校構建“專家+農技人員+高素質農民+輻射帶動戶”的技術傳播路徑,幫助“老農民”脫胎換骨,轉型為有知識、懂技術的“新農人”。

“農民們非常愛學習,有包養甜心網的拿著手機全程錄像,有的邊聽邊在本子上記錄包養行情,有的課后還要攔住老師問問題。他們表示,多虧了專家們教的科學種植方法,讓他們的茶葉能多產高產。現在田間學校拓展了培訓范圍,除了茶葉還涉及其他農業領域,希望能惠及更多的農民。”東旭農民田間學校負責人單旭說。

走在東旭農民田間學校內,花香四溢,鳥飛蟲鳴。學校擁有教學樓1棟、標準教室4間、標準化宿舍40余間,一次可容納100包養站長至300人參加培訓,此外還有手工體驗館、茶葉博覽館等。“我作為多年扎根于‘三農’的實踐者,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那就是農業企業的嚴重‘用工荒’,尤其是農業專業人才匱乏。”單旭表示,田間學校必須要讓學員能真正學到技術和知識,把農民培養成復合型人才包養行情,他們才能有本領去自己創業,成長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農人”。

東旭農民田間學校的展廳內還展示著學校聘請的知名專家的簡介。單旭介紹說,新農人培育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基地+產業+導師”培訓為路徑,借助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的力量,讓“洋專家”與“土專家”結合。目前,學校已與安康學院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并建立安康市漢濱區富硒茶產業鏈專家工作站,現有專業培訓老師6人、固定技術輔導員4名,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才80人,農民專業技術培訓600人次。

從“新模式”到“新課堂”

家門口就能“深造”的田間學校,教學方法和內容自然不能浮在表面。如何讓農民教育培訓貼近農業生產和農民包養需求,增強培訓效果?

縱觀安康市農民田間學校,無外乎在授課方法上講農民話、教農民做,鼓勵和激發農民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從而培育出新時代的高素質農民。

平利縣田珍茶業農民田間學校的負責人田珍在茶葉種植加工行業已有近20年的經驗,再加上她是本地人,鄉里鄉親對她十分信任。她表示,教給村民的都是她實踐過的方法,村民用得好,自然對她更加信任。

“由于村民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再加上有些人聽不懂普通話,有些老師就在教學中使用方言,大大提高包養網了學員的接受度。學員都是附近的村民,彼此都認識,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問題都能及時反饋。”田珍說。

過去,農業生產以產量為導向,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如今,農業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的農業是集約化、科技化、現代化、智慧化的,迫切需要培育一支高素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與之相適應。安康市農業科技信息宣傳中心包養網副主任陳波表示,農民田間學校這種培訓模式在農民和農業現代包養行情化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已成為培養高素質農民的搖籃。

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田間學校的課堂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田珍包養茶業農民田間學校在運營過程中堅持以農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提升茶葉生產者、經營者的技能素質、致富能力為目標,將專業培訓嵌入茶葉全產業鏈,采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線上學習、模擬教學、孵化指導等方式,常年自主組織培訓近500人次。

目前,全市各級農民田間學校積極開展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業態試驗示范,包養網主動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等教學培訓任務,已成為農民素質素養和產業發展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截至目前,全市高素質農民累計培育首次突破2萬名。

安康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余緒海表示,下一步,安康市將堅持“圍著農民建,領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的原則,圍繞全市農業主導特色產業,建好用好農民田間學校,發揮好農民田間學校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作用,助力鄉村人包養網dcard才振興,讓更多的高素質農民在鄉村包養行情振興的舞臺上“大展拳腳”,為加快建設秦巴山區農業強市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