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結合”看橫峰——江西橫峰一包養心得縣推進宅基地規范管理工作紀實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一片片殘垣斷壁的地方,蝶變成一個好客家園。走進江西省橫峰縣姚家鄉好客王家自然村,你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家風尚:好客家風、迎客家禮、待客家宴……

好客王家,三生有幸。這樣的家文化,源于管與放的結合。當地在管好方向“讓好客王家更有家園味”的同時,放手讓鄉親們自己去打造“三生”空間:讓生產有“王家菜園”,生活有“親子包養網比較家園”,生態有“綠色果園”。

一塊塊閑置已久的舊廢園,聚變成一個生機勃勃的新柚園。漫步在姚家鄉蘇家塘自然村,你可以領略從村莊空置地轉變成豐收產業地的家豐景。

這樣的家豐景,源于硬與軟的結合。當地善用大數據硬核科技建設了宅基地管理新平臺,巧用村規民約等軟性思維打開了自治管理新空間。

一段段廢棄的鐵路路基,嬗變成一個主題游樂園“火車小鎮”。暢游在司鋪鄉劉家村,你可以欣賞到浪包養網評價漫火車小鎮煥發的家風情。

這只是橫峰縣推進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盤活閑置資源的幾個縮影。幾個縮影的背后,展現著橫峰縣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中的積極擔當和有益探索。

2020年,中央印發方案,對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進行部署。中央有要求,地方如何做?結合江西實際,江西在全國率先提出實施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和規范管理三年行臺灣包養網動(2022-2024年),將全省縣(市、區)分為國家試點縣、規范管理先行縣、基礎工作夯實縣3類進行分類推進。

作為全省17個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先行縣之一,橫峰縣扎實做好宅基地管理工作,特別在盤活利用和規范管理方面走在前列。為了穩慎、有效地開展地方探索,橫峰縣委書記潘琍帶頭主抓,創新宅基地管理“三個結合”新思路,以管放結合為手段、以軟硬結合為方法、以增減結合為目的,推進宅基地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三增三減”:“三增”即環包養網dcard境增顏、集體增效、農民增收,“三減”即減少了農房的閑置率、減少了私搭亂建的違章率、減少了低效用地。

作為全國首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的橫峰,如今通包養網過宅基地管理新抓手,全縣上下始終堅持一家人、一條心推進秀美鄉村建設,帶動精致小城發包養妹展,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家園味包養和幸福感。

管好秀美方向 放活“三生”空間

橫峰縣是方志敏精神的首創地和“清貧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所描述的“八個代替”實踐地。

“中國是無地不美、包養到處皆景,這好像我們的母親。”在《可愛的中國》中,方志敏如此深情地表述。

“方志敏當時的憧憬早已變成了現實,但橫峰作為方志敏創辦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紅色省會’所在地、‘可愛的中國’搖籃,我們要將大地建設得更秀美、鄉村到處皆勝景。”潘琍說,作為一座有故事的小城,要打造“精致小城、秀美鄉村”。

如何精致、怎樣秀美?潘琍認為,就是包養故事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繡花”功夫打造精致秀美鄉村。

經歷過7年的打造,橫峰已經唱響了“秀美鄉村看橫峰”的品牌。如果還有什么地方“不美”,那就存在于一些鄉村破敗不堪的閑置房屋之中。

橫峰如何讓包養網閑置農房資源“活”起來?潘琍決定帶領縣領導走訪全縣所有63個行政村。經過深入調研之后,橫峰縣委、縣政府領導進一步深度思考,農村宅基地管理,縣委、縣政府管什么?在縣委副書記俞坤文看來,要管好秀美鄉村建設的方包養向,放活“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空間。因為按照中央關于農村宅基地管理“部省指導、市縣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要求,關鍵在于導好方向,不僅不能代替主體,而且要放手村級主體主動作為、自動自發去放活空間。

橫看成嶺側成峰,秀美鄉村各不同。為了讓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包養共,基于歷史淵源、文化習俗,從外地遷移而來的王家自然村村民歷來熱情好客,縣、鄉兩級將王家自然村“秀美鄉村”建包養甜心網設主題定位于“好客王家”。曾經掛點王家村的橫峰縣委包養故事改革辦副主任徐恩華說,秀美不僅在于鄉村外表美,更在于村民內在美,王家村村民的內在美蘊含禮貌待客。

要好客就要讓客人住下來,但以前,哪怕是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甚至不吃飯就走——原因很簡單,房子差、庭院臟、村落亂,沒有個落腳的地方,客人在屋里轉了一圈就走了。結包養網車馬費合規范管理三年行動,村民王寒帶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空間。

“一些雖然是村民以前開墾的地方,但長久閑置,村里決定盤活利用,根據農民意愿將閑置農房和空閑地委托村集體統一利用經營。”王寒說,當時的這樣一個決定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村民各有想法。

為了科學規劃宅基地的布局,村里計劃將村中新建房子用地成排規劃。其中,有一塊菜地要被占用,而這塊菜地是村中一位老人開墾出來的。

看著辛苦開墾的菜地要被騰用,老人最初極力反對。村民理事會動之以情,給老人做工作。“包養行情將房屋修建成排,村里做了統一規劃,既改善了村居,又美化了環境,而且節約了有限的土地。如果這塊菜地不騰退出來,房屋修建成排就無法落實。”動之以情還得“輔之以利”,村里劃出另一塊農地供老人種菜。最終老人答應騰退出這塊菜地。

村民紛紛自愿、積極退出房前屋后的閑置土地等,在“老包養行情表們”自動自發地建設參與下,這些騰挪土地派上了好用場。經過盤活利用,村北有了果園、苗木基地,村東種植綠色蔬菜,村南建起了百畝葡萄園;村西還打造了包養網單次團隊素質拓展區,主打青少年親子家園。

在蘇家塘自然村,為了把繡花功夫做到極致,村民利用瓦罐、磨盤等進行點綴,就地取材、用生態建材,營造了疏密有間、竹林搖曳的村莊美景。

一步好棋活全盤。好客王家、蘇家塘自然村成為上饒市第一批精品點、江西省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規范管理的典范。“管放結合”不僅讓橫峰全域鄉村管控了鄉村風貌,破解了千村一面的窘況包養俱樂部,而且放活了農村三生空間,激活了沉睡資源、盤活了“兩閑資產”。

善用硬核數據 巧用軟性思維

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的核心在“管”,關鍵在人。在包養包養網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包養網任李惠民看來,要穩妥處理好“人、地、房”三者關系,“管”的對象是地、房,全縣25戶以上自然村就達到882個,需要摸清4.5萬多戶鄉村農宅數量、布局、權屬、利用狀況等基礎信息,工作量巨大。因此,一方面要善用硬核數據,探索建設智慧管理平臺,將平臺建設與摸底、規劃、審批管理等工作有機結合,提高效率,提升農村宅基地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巧用軟性思維,調動基層干群的能動性,將村規民約、民間智慧包養網車馬費、鄉土知識等軟性思維巧妙運用到宅基地管理工作中,從而實現物的智能化和人的賦能化。

科技支撐、數字賦能。在堅持以規劃為引領的基礎上,橫峰縣建設農村宅基地大數據管理信息系統,形成宅基地基礎信息“一張圖”、農民建房管理一條鏈、宅基地執法監管一張網。該系統對全縣4.5萬多戶農戶開展宅基地基礎信息專項調查,制作村級數字正射影像圖和三維模型,從“人、地、房”三個方面建立縣、鄉、村、組四級宅基地專項數據庫。目前,全縣已累計完成882個自然村共4.8萬宗基地屬性數據專項調查、匯總、復核工作。

大數據極大提升了宅基地管理與改革的工作效率。蘇家塘自然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該村有67戶農戶,農房及宅基地多達近百處,特別是農宅旁邊的碎片化空閑、低效用地包養網很多,但在大數據短期包養的支撐下,僅用3天時間就摸清了“家包養網ppt底子”。

摸清“家底”后,更要充實“家當”。村里商量將碎片化的空閑地盤活利用,化零為整發展馬家柚產業。但這樣的商定還是遭到了一些村民的反對。

“我們蘇家塘絕不能‘輸’在管理上。”就在關鍵時包養刻,村民理事會理事長蘇水東拿著村規民約站了出來。“滴水之外皆集體!這是我們的祖訓、家風,也是新時代新鄉村的治村智慧,啥時候都不能丟!”蘇水東和其他“水字輩”的四兄弟商量,帶頭將120平方米的祖屋捐了出來,并將260平方米的空閑地讓了出來。

在蘇水東兄弟的帶動下,全村共盤活空閑地86畝,大部分用來種植發家致富的“馬家柚”。

帶來“三增”實效 換來“三減”改變

經過宅基地規范管理之后,廢園變柚園,農村煥生機,2023年蘇家塘“馬家柚”迎來了豐收。“我們村里的馬家柚品質好、按個兒賣,收購價10元/個。2萬多包養網單次個大柚賣了20多萬元,村集體純收入達15萬元,每戶還獲得產業分紅1000元。”蘇水東笑臉盈盈。

蘇家塘的個案只是橫峰宅基地管理工作成效的縮影,結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規范管理三年行動,橫峰全縣處處是景村村秀美。

“夏陽村以前不太陽光,反而一片陰冷。”在蓮荷鄉夏陽村村民陳群有印象中,以前村里被村民調侃為“夏三多”:廢舊農房多,閑置宅基地多,亂搭亂建多。夏陽村離縣城開車只有10來分鐘,可廢舊老宅太多,院內雜草叢生,村莊環境較差,許多村民搬離本村,到縣城安家。

為了不讓夏陽村變成空心村,在縣鄉的引導下,夏陽村抓住三年行動的契機,加快對閑置農房、低效用地進行盤活利用。按照“宜建則建、宜修則修、宜綠則綠”的原則,夏陽自然村閑置房屋和土地采取整理、復綠、修建等方式,有序開展拯救老屋行動和空閑地整治行動;將騰退的老屋進行修繕,流轉用于經營性用房,既帶來收益,又留住了鄉愁;在騰退的土地上修建旅游公廁、鄉村舞臺、游樂設施等,不僅滿足了農戶日常生活需要,完善了村莊基礎設施,更為鄉村旅游打下包養基礎。

1800平方米的空閑地退出了,3800平方米的危舊房、附屬房拆除了,1000多米的圍墻拆倒了……取而代之的是打造一新的親子“陽光牧場”,家長們帶著孩子嬉戲在飽含童趣的牛奶教室、小豬跑道,仿佛置身于童話樂園。

落一子而全盤活。村中心陽光牧場,村周圍三園環抱。隨著土地的高效利用,葛博園、藥植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相繼建成,夏陽村綠色溢滿田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夏陽村借機引進“宿林里”民宿等市場主體,建成一個集“農、學、研、游、住”于一體的旅游景區。村民通過收益分紅和在家門口就業,每年增收10萬余元,有效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真正讓村民享受宅基地管理與改革帶來的紅利。

“三減”變化突出。截至2023年底,橫峰全縣盤活利用閑置農房1066宗,減少了空閑農房的閑置率,低效用地減少了46%。

據橫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曉華介紹,橫峰縣立足全縣范圍內的村莊布局、功能定包養女人位、產業發展等前提,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突出產業發展,開啟橫峰包養合約特色的宅基地規范管理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之路。橫峰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工程,建成采摘基地121個,打造“橫峰采摘”品牌,實現了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有樂、有效益。據初步統計,全縣2023年接待游客總人次是1100萬,同比增長15.1%,旅游收入57.74億元,同比增長17.2%。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