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南建設“鄉村大數據”系統 高大上科技變身農民掌中寶_一包養行情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隴南市武都區魚龍鎮瓦房村村民在進行“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認證。 肖 紅攝

隴南市徽縣干包養網部進村入戶幫助村民使用大數據系統。 (資料圖包養網片)

針對農村青壯年“不在村里在群里”的特點以及傳統的管理方式“夠不著、管不好”等問題,甘肅隴南2017年7月正式開發上線“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該系統把宣傳、基層黨建、綜治維穩、民族宗教、群團、扶貧、民生等職能下延到每一個村和70%以上的家庭,使廣大農包養價格民的生產生活都從中獲益

“以前辦個事情,費時費力,有時還要看‘臉色’。現在好了,通過‘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好多事自己就能搞定。”自“隴南鄉包養網比較村大數據”系統上線運行以來,甘肅隴南市康縣城關鎮馮家峽村村民馮寶賢親眼見證了村民們從認證進平臺、到活躍在平臺、再到有事找平臺的全過程包養網站,也切身感受到了系統帶來的便利。

“村上自來水出現問題,村民們通過平臺‘領導信箱’寫信反映,及時得到回復解決;村里的好人好事通過平臺發布,形成了村民們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村里的土特產、用工信息等在平臺發布,為村民們提供了了解信息、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通過“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受益的不僅是馮家峽村的村民。這個系統設置1個隴南市市級門戶、包養9個縣級門戶、199個鎮(街道)級門戶、3288個村(社區)級門戶,相當于一次性為全市的縣區、鄉鎮、村(社區)都建立了移動互聯網門戶,把宣傳、基層黨建、綜治維穩、民族宗教、群團、扶貧、民生等職能下延到每一個村和7女大生包養俱樂部0%以上的家庭,使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都能受益。

據了解,從2017年7月底試點開始至今,隴南全市已有70多萬人認證運用“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大數據”不再遙遠神秘,“高大上”的科技已成為服包養app務隴南鄉村發展的“掌中寶”。

挖掘“互聯網+”運用新領域

提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推進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和包養治理體系現代化

2013年,隴南市委、市政府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發展戰略突破之首,在全市強力推動。之后,電商在隴南迅速崛起,并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創造各種奇跡:榮獲“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被命名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示范市”,被確定為第三批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隴南分享了互聯網“紅利”,成為時代的受益者。

市委書記孫雪濤告訴記者,“大數據是大戰略、大機遇、大紅利,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手段。新形勢下,如何應對大數據的異軍突起,讓大數據包養金額為我所用,為大家所用,必須深入研究,必須全面部署,必須各級聯動。”調研、分析、探討,隴南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地實際,積極尋找突破口。

隴南的城市化率只有30.2%,將近70%的人口是農民,當前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青壯年呈現出“不在村里在群里”的特點;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急劇變遷,人口快速流動,傳統的管理方式出現了“夠不著、管不好”等問題;隴南貧困面大,農村信息閉塞也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因素等等,如何結合實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基于種種考量,借助發展電子商務的經驗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隴南形成了開發“鄉村大數據”建設的基本思路。

“開發‘隴南鄉村大數據’,是提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包養網包養能力,推進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臺灣包養網系現代化的探索實踐。”隴南市委宣傳部長李興華說。

讓大數據“接地氣”

推動大數據與群眾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等相融合

打開“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精準扶貧、基層黨建、辦事指南、鄉村微店、本地服務、地方特產、領導信箱、法律服務、農技交流以及各縣區板塊等清晰包養站長明了。

“系統上線以來,我們已接收并回復了10甜心花園多條法律援助信息。”隴包養甜心網南市成縣司法局“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管理員王京告訴記者,目前越來越多包養網ppt的村民開始通過“法律服務”欄目咨詢辦事。

“系統整合了成臺灣包養網縣法律援助中心和甘肅同谷律師事務所等眾多部門資源,村民有法律難題不用出家門,通過系統就可以得到回復。”王京說。包養

“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從自上而下包養意思提供政策信息和服務、自下而上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橫向貫通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三個維度,打造網上政策傳播、宣傳引導、便民服務、民意收集、輿情分析、村民自治、群眾監督、留住鄉愁、產品推介9個平臺。

“‘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使‘高大上’的大數據技術‘接地氣’,推動大數據與群眾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等相融合,在潤物無聲中實現開發初衷。”隴南市信息化辦包養網公室主任陳俊說,通過系統,隴南各級政府部門打破信息壁壘、提升服務效率,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決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同時“破”掉部門間各自為政的條條框框,建立數據互聯互通、充分共享的新體系。

有事找系統漸成新風尚

隴南農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大數據”帶來的便利,有事找大數據系統逐漸成為新風尚

對康縣王壩鎮左家莊村駐村干部段清來說,當前除了自身負責的各項工包養合約作外,時刻關注村民們學習使用“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也成了一項日常工作。

“相當于建設了一個‘網上村莊’,村民們包養網在上面交流、學習,村干部也會把村上最新開展的包養金額各項工作發在里面。”段清說,目前,左家莊村128戶已有178人注冊認證。

從2017年7月“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正式開發上線,隴南市按照每戶至少一人確定認證的目標,組織鄉村干部進村入戶,手把手指導群眾認證使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市認證用戶達到70.9萬多人,占總人口包養網的25%,覆蓋70%以上家庭,有智能手機的家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訪客數達到454萬多人次,包養網每天產生的信息量在10G以上,運行非常活躍包養一個月價錢

“我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鄉村大數據平臺上傳了自家雞蛋、松花蛋等產品的信息,沒想到很快就有人打電話來咨詢。”

王小蕓是成縣小川鎮小川村養殖大戶,幾天前,她通過“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賣出雞蛋2000余斤。“以前都是我跑里跑外聯系買家,現在好了,通過這個平臺的宣傳展示,變成了買家主動找我。”王小蕓說。

能用、好用、實用是村民們運用“隴南鄉村大數據包養網”系統的一致反映。系統在提升鄉村社會治理能力、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作用也逐步發揮出來。

隴南農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大數據”帶來的便包養價格利,認證在系統、活躍在系統、有事找系統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 通訊員 韓縣銀)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