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離窮窩迎來新天地
——貴州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春包養網比較暖花開,和風煦暖。一根根細長的毛線在石本英手中不停穿梭,不一會一個貓貓發箍的雛形逐漸呈現。石本英搬到新家從江縣廣龍社區已有3年,她說:“現在一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既能補貼家用,還能陪伴家人包養網。”
易地扶貧搬遷是貴州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脫貧攻堅“頭號工程”。4年多時間,一場壯闊大遷徙改變了192萬人的命運。
當前,貴州用高質量發展統攬“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牢牢把握新國發2號文件的機遇,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搬離窮窩,迎來嶄新人生
像石本英一樣,在從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廣龍社區手工藝品廠,每天有40多名社區搬遷婦女和包養網ppt附近村民來包養網比較這里做工,從手工發箍到手包養網工發卡,“美麗經濟”從她們的指尖“誕生”。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關于“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新一輪易地扶貧包養一個月價錢搬遷的沖鋒號。同年12月2日,作為貴包養州最具標志性意義的脫貧攻堅“頭號工程”,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包養網心得貧搬遷“第一炮”。
貴州貧包養網,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十三五”期間,貴州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成功探索“六個堅持”“五個體系”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完成搬遷192萬人,在全國搬遷人數最多。
四年多時間,這場“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戰包養網,戰出了“貴州奇包養網跡”,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包養網大力創辦就業幫扶車間1082個。
晴隆縣三寶彝族鄉1317戶6263人搬遷到阿妹戚托小鎮后,開始了“新市民”生活。不僅共享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還可包養網站享受就業創業和就學就醫等優惠政策。
“出鍋啦”!春日的早晨,阿妹戚托小鎮牛肉館老板王光會早早起來熬了一鍋牛肉湯,開啟一天的營生。
這是她搬到阿妹戚托的第四年,也是自主創業開起小餐館的第三年。如今,創業成功的王光會一家,靠著這個餐館融入了新的生活。
在全省各地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增的公交路線、社區服務,周邊的電子廠、服裝廠、玩具廠……讓“新市民”安居樂包養網比較業,在新生活中逐步站住了腳跟,迎來了嶄新人生。
穩定就業,托起穩穩包養網幸福
“車間就在家門口,上班只需下個樓”。在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民族刺繡就業幫扶車間,搬遷戶張應開心地說,車間讓苗家姑娘的一技之長變為了謀生手段,月工資達到3500元。
張應包養網站所在的就業幫扶車間,是化屋村為解決34戶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而建,讓搬遷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2019年2月,貴州作出了長遠性制度性安排,即建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包養網心得黨建“五個體系”,確保滿足搬遷戶子女入學需求,確保每個安置點有1個衛生服務機構,確保有勞動力家庭1人以上穩定就業。
穩崗就業行動實之又實——
2021年,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生態移民局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切實加強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包養站長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持續做好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就業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加強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培訓,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延續支持就業幫扶車間優惠政策,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省生態移民局以大中包養型集中安置區包養網評價為重點,加大就業創業、產業配置、技能培訓等支持力度。根據安置區規模、分布和搬遷群眾年齡結構、就業能力等,分區包養情婦布置產業,分類解決就業。
就業由保脫貧向全面提短期包養高質包養價格量轉變。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涉及41.包養甜心網35萬戶9包養網8.89萬短期包養人,已就業41.35萬戶92.49萬人,占搬遷勞動力總數93.52%。
社區治理,提升民生福祉
“我家是2019年搬遷到福來社區的,之前小區沒有管委會,環境衛生不太好。自從有了管委會,還開辦包養俱樂部了‘福來社區綜合市場’,既方便群眾購物,又不影響小區環境衛生,真的很好!”看著新家周圍越來越便捷的生活環境,貴定縣金南街道福來社區搬遷群眾張恩喜別提有多高興。
“十四五”以來,貴定縣下足“繡花”功夫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在云霧鎮陽光家園小區、昌明鎮鑫明小區等多個搬遷社區設立警務室、綜治包養留言板中心、調解室。各安置小區還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治理機制,強化社區矛盾糾紛調解,促進搬遷社區和諧穩定。
社區治理,提質升級行動一個接著一個。
2021年以來,省生態移民局會同民政等14部門印發《關于高質量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社區治理作出制度性安排;制定發布《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成為全國率先規范化、標準化、專業甜心花園化治理安置社區的省份。會同住建、發改、財政等部門出臺《關于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新增住房包養網評價需求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國家發改委、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全國推廣。
同時,省生態移民局還會同自然資源等部門全面完成46包養網.2萬余套安置住房不動產權登記和發放工作;會同體包養甜心網育、文旅、殘聯等部門完成30個多功能體育場項目、100個綜合性文化服務示范點建設、16個殘疾人綜合服務示范安置區建設;會同省教育廳組織全省9所本科高校領辦安置點學校,提升教育質量。
整潔的樓棟、寬敞的道路,以及就業幫扶車間、群眾服務中心和幼兒園……如今,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里,孩子讀書省心了、大人工作舒心了、老人看病也不用操心了,昔日的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省生態移民局局長吳靜表示,作為脫貧攻堅戰的標志性工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很大成就。完成搬遷建設任務只是第一步,后續扶持是更重要、更艱巨的長期任務。一定要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鞏固住、拓展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記者 趙勇軍 劉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