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學今“而立”
寫在中國首個希望小學的30歲生日
你可能還記得,那雙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
但你可能不知道,距離“大眼睛”蘇明娟家鄉20多公里,就是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所在地。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正是從這里“萌發”。
19日,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迎來了30歲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破土”:30年來,它見證了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兩萬多“兄弟姐妹”一起,長期包養改寫了無數人的命運,點亮了無數夢想與未來。
祠堂里長出來的“希望”
【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
下午2點,是金寨縣希望小學元老包養女人級教師余淦的數學課。他走進教室,輕車熟路地打開“班班包養網ppt通”,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起課件。此時,30年前那塊斜靠在墻上的木質黑板冷不丁地“撞”入腦海。
余淦從1983年起就包養妹在這里任教。初建的學校設在包養彭氏祠堂里,“窗戶沒有玻璃,都是拿紙糊的。一到陰雨天,沒有電燈,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過。”余淦說,一塊木質黑板、兩三支粉筆便是所有教學器材,長桌長凳上三包養女人五個學生并排而坐,寫字時得小心翼翼避開桌面上開裂的長縫。
除了教包養學,余淦還有個“艱巨”的任務——清點學生。“開學時往往就會少幾個學生,上到中途也有學生突然就不來了,我們就要挨個去學生家里找,基本上都是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了。”余淦還清楚記得,許多家庭都是靠賣雞蛋、賣柴火來一點一點湊齊學費。
金寨縣地處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紅軍第25軍就誕生在這里。然而,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這里曾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每次看到老師拿本子來收學費,我就長期包養嚇得躲到桌子下面,覺得交不起包養學包養網費怪丟人的。”47歲的金寨縣希望小學副校長廖桂林說,這是她少年時的煩惱。
其實這也是當時不少包養網地方遇到的共同難題。1989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發起建立希望工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青基會捐款4萬元,省、縣、鎮配套資金,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開建。
同年5月19日,新教學樓啟用,大家都沖進了新教室,孩子們摸著嶄新的書桌,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寫了幾個字,教室里面通了電,還配了包養感情幻燈機,”余淦說,“那些在當時都不敢想象。”
30年過去,背靠的馬頭山依舊,這所學校不斷“生長”,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教職工近100人。校園里一棵從祠堂時代留下來的柏樹,見證了歷史變遷。
以此為原點,一場以“希望”為名的建校行動30年來仍在繼續,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越是貧窮的地方,招牌越是閃亮。希望工程將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作為根本使命,先后發起結對救助和“希望小學”建設,有效解決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問題。
那些被希望工程改寫的人生
【從希望工程收獲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不屈服、不放棄的精神,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勇氣,和知恩圖報、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懷”】
1991年,大別山深處7歲小女孩蘇明娟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出現在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也就此改寫她的人生。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的這張照片,我可能就要面臨失學。”童年時的回憶,蘇明娟歷歷在目。當時,《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來到金寨探訪,蘇明娟正趴在桌子上寫字,解海龍將這個畫面永恒定格在了鏡頭里。
“之后,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資助,再也不擔心交不起學費,并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順利讀完了大學。”蘇明娟說。
蘇包養軟體明娟的老家在金寨縣梅山水庫庫區,離金寨縣希望小學20多公里,是所在村民組最遠的一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