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離異貧困戶自暴自棄 我幫她找到希望_中國扶貧在線_國一包養app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兩年前甜心花園,我是個中學語文老師,這是第一次搞行政工作,也是包養合約第一次搞貧困戶對口幫扶工作。甜心寶貝包養網

    今年,我縣集全社會力量,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干部職工定點幫扶貧困戶,是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領導干部幫扶3—5戶,一般職工幫扶1—2戶。幫扶過程包養網心得中,看到身邊的領導、同事慷慨解囊,為自己幫扶的貧困戶捐款捐物包養網,感動的同時,不禁納悶,這樣做能讓貧困戶真正“脫貧”么?

    我幫扶的貧困戶家住西沱鎮南坪村倒水橋組,50歲,有兩個女兒,聽村干部講,她去年剛和丈夫離婚,兩人只要在一起,就天天吵架,家庭矛盾極大。我聽后暗自“惶恐”,遇到這包養女人么“兇”的人,會不會因包養網dcard為工作做不好而“引火燒身”?幫扶過程中,我“運氣”不大好,幾次到她家中都沒有人,電話很長時間也沒有聯系上。

    猜想可能是白天干活忙,我就在晚上打電話,結果很快聯系上了。通過交談得知,她包養在橋頭鎮一工地上做零工,大女兒包養甜心網大學剛畢業在外務工,二女兒職高畢業待業,幾番寒暄后,我們相互約定“碰個頭”。

    第二天,她準時如約來到我的辦公室。剛一進門,她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內容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丈夫對自己的背叛,在外面有好幾個女人,把家里的錢也敗光了;二是自己一身是病,從頭到腳,幾乎就沒有一處是“正常”的。同時,還給我舉了貧困戶張某某得了幾千元捐款,貧困戶李某某得了很多物資資助……“中心思想”好像就是只有靠政府來幫助自己了。我打量了一下她,中等身材,穿著還算整潔,說話邏輯性強,應該是個較有能力的人,就是臉色包養略顯憔悴,情緒略顯激動,應該是生活遭受打擊后,多少有些自暴自棄,看樣子是擺好架式,準備把后半生“寄托”給政府了。

    抱著試試的心理,我決定她來個“思想扶貧”。

    我問她:“大姐,你不是在工地上班嗎,應該有一定收入吧?”“別提了,我是混日子個,一個月做不到幾天活路,經常生病,天天吃藥。”我問她得的什么病,她一口氣說了五六種病名,什么腰椎頸椎、血脂和功能失調什么的,就沒有一樣是大病,我心里便有了底甜心寶貝包養網。通過交談,我感覺她應該是沒有從失敗婚姻的陰影中包養網走出來,對生活包養網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既影響了工作,還損害了身體。于是更加堅定了自己工作的方向,決定 “對癥下藥”,進行“精神扶貧”。

    接下來,我語重心長地給她講國家扶貧政策,各種醫療、保險、資助政策,讓她明白幫扶不完全等同于救助包養感情,幫扶只是一個“導向”,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我還和她拉家常,給她講許多靠自己打拼甩掉貧窮帽子的鮮活事例。我給她講,人包養妹包養價格這一生,價值取向很重要,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要學會珍惜,正確面對挫折……交談過程中,她時而點頭,時而沉默頓悟,時而若有所思。不知不包養妹覺,已從下午2點談到5點。幾個小時的談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眼看時間不早,我問她:“大姐,你回工地還有車嗎?”她說過了下午5點就沒有中巴車了,我說:“大姐,反正我也不忙,我就送你回工地上去上班吧”,她沒有拒絕包養網。為了進一步接近距離,融洽感情,我還叫上了妻子,我包養網ppt覺得,女同志之間共同話語應該更多一些。

    就這樣,一輛私家車,一個部門工作人員,一個中學英語教師(我妻子)甜心花園,一個貧困戶大姐,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經歷了個多小時包養的車程后,我們的關系成了“姐弟”。到達目的地后,她硬要塞給我一筐土雞蛋,生拉硬扯,才算拒絕了。

    從那以后,我經常主動和她電話聯系,問她的身體怎么樣,問她工作累不累,還不斷叮囑她,千萬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不能太累,沒有了身體什么都沒有了。逐漸地,我明顯感覺到,她比一開始見到我時開朗了許多,堅強了許多。最近兩次聯系,她說她現在身體好很多了,5月份,全家包養務工收入5000元左右,藥費開支了幾百元,比以前少了很多,我聽后甚是欣慰。

    端午節,我和“大姐”在城里又碰了個面,她買了兩件牛奶要送給我,我死活不要,她說,這是包養網dcard買給娃兒的,你不要,就是不認我這個姐。我收下了牛奶,心里頓時感到非常不安:別人都是給貧困戶買東西,咋到我這里就變成貧困戶給我送東西了?不過這種不安很快就消失了,隨之而來是感動和喜悅,一種莫名其妙的成就感早已涌上心頭……

    說實話,我自問不算太“吝嗇”之人,但在這次對口幫扶貧困戶工作中,我著著實實當了一回“鐵公雞”。捫心自問,除了給“大姐”家包養網站里職高畢業的妹妹買了一本事業單位公招考試的教材,鼓勵她要努力自學,積極參加考試外,我再沒有為這家貧困戶花過一分錢。但是我認為自己這次扶貧工作做得比較成功,因為在我的幫助和鼓勵下,一個飽受挫折、自暴自棄的中年婦女戰勝了自己,戰勝了疾病,獲得了“新生”。

    在我們幫扶貧困戶中,部分人的貧困是包養網由于殘疾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而更多的人,是由于思想和精神上貧瘠造成的,他們有的是惰性重,有的缺技術、缺資源,有的是對生活悲觀絕望、不思進取……

    我從小也在農村長大,比較“體察民情”。我認為,在對口幫扶貧困戶工作中,資金和物質的幫扶固然不可包養俱樂部或缺,一來可為貧困戶解燃眉之急,二來也能體現政府對群眾的關愛,有利于凝聚民心。但同時也容易“滋養”部分貧困戶消極等待、不思上進的慣性思維,甚至產生“爭當貧困戶,得政府補助”的病態思想,與政府扶貧的宗旨背道而馳。相比而包養言,精神上的扶貧更能包養合約讓貧困戶自立自強、自力更生,充分發揮貧困戶自身的潛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比物質上的幫扶顯得更為重要。

    所以,在對口對扶貧困戶過程中,除少數特殊群體外,從某種程度上講,資金和物資的幫助不是長久之計,更不是越多越好,要盡量幫扶,但也要把握尺度。應該更多的從思想上鼓勵貧困戶堅強自立,從技術或信息上,為貧困戶提供精準的援助,讓貧困戶首先從精神上脫貧,再帶動物質上脫貧。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包養貧困戶從根源上脫貧,走上致富之路,全面完成脫貧攻包養金額堅任務,實現富民強縣的終極目標。

  包養妹  (文中貧困戶姓名均為化名)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