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拜福貴:把長征故事講得更好
陜義堂清真寺位于西吉縣興隆鎮的單家集村。這座清真寺的修建,與清朝末年陜西回民的遷徙有很大關系,因而得名“陜義堂”。它有著典型的廟堂式建筑風格,寺頂豎立著星月標志,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清真寺門前,有一座鐫刻著“人民救星、一代偉人”字樣的紀念碑。這是1993年毛澤東主席100周包養網年誕辰之際,單家集各族群眾為弘揚革命傳統、緬懷偉人功績而自發樹立的。
在清真寺北側一間掛著“毛主席住宿舊址”牌匾的黃包養俱樂部土房子前,陜義堂清真寺阿訇、回族老人拜福貴,向參觀者講述著紅軍包養站長三過西吉的故事。這位75歲的老人白髯飄飄,精包養app神矍鑠。從1993年清真寺被命名為“西吉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起,他就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拜福貴的父親拜文海,是紅包養網軍長征的見證者。1935年10月,紅軍進入單家集時,拜文海受陜義堂清真寺阿訇馬德海的委托,做了回族最為豐盛的“九碗席”招待毛澤東等人,還帶著毛澤東到自己家住宿。這就是今天“毛主席住宿舊址”的由來。
“父親總是給人講毛主席的故事,叮囑我‘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故事要代代臺灣包養網相傳。”拜福貴說,他把這包養價格件事當作一生的使命。23年來,拜福貴每天都會打掃院子、擦拭桌子,守護著毛主席住過的屋子。
“房間里的包養物件都是當年毛主席用過的,而且是按原來的樣貌擺設。”拜福貴介紹說,在進門的堂屋,后來掛上了復制的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送給清真寺的“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錦旗,馬德海阿訇與毛澤東談話的廂包養房土炕上,也擺放了兩人的蠟像。“這樣一來,就更形象了。”
寒來暑往,無數前往陜義堂清真寺的人聆聽了拜福貴充滿深情的講述。用他自己的話說:“2包養網0年來,我的‘學生’都有10多萬了。”其中,既有毛澤東的親屬毛新宇等人,也有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還有許多年輕學子。人們在重溫長征歷史的同時,也為拜福貴老人的堅守與情懷所感動。
盛夏時節,拜福貴在土屋前栽種的山丹花開得正艷。老人凝視著艷紅的花瓣說:“我只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大家共同努力,一定會把長征故事講得更好。”
金融扶貧點亮農民致富希望包養網比較
李林興是包養感情興隆鎮大岔村有名的養牛專家,但苦于缺少資金,養牛業始終發展不起來。
2014年2月,固原市民宗局開始結對幫扶大岔村。經過實地調研,市民宗局把扶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作為改變大岔村貧困現狀的根本之策。為了籌集發展特色產業需要的資金長期包養,市民宗局積極爭取自治區民委的支持,并向國家開發銀行寧夏分行抵押300萬元擔保金,分行以5至10倍放大貸包養網款額度,在大岔村實施“開發性金融支持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戰略合作”項目,徹底解決了資金難題。
在金融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李林興今年申請到項目貸款2萬元,購買了5頭牛犢。“育肥4個月出售,每頭凈賺3000多元。我打算再貸款3萬元,多買幾頭。”說起自己的養牛經,李林興難掩喜悅。
“目前,大岔村30個建檔立卡戶已拿到了項目貸款,其他建檔立卡戶正在辦理中。預計貸款戶數可達70戶、貸款金額12包養0萬元左右。”大岔村村委會主任康學習高興地說。
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的臘銀輝,曾做過網絡設計、糧食收購等生意,積累了一定資金。在外漂泊多年,他一直想為家鄉作些貢獻。去年,在大岔村村委會的積極聯絡下,臘銀輝回到村莊發展肉牛、珍珠雞養殖,成立了西吉英合養殖合作社。
臘銀輝說,合作社成立后,15戶貧包養價格ptt困群眾通過土地、勞動力入股等方式,生活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我準備再貸點兒款,建幾棟蔬菜大棚,種植無公害蔬菜,為村里的殘疾包養網包養俱樂部人尋找掙錢的出路。”臘銀輝規劃著合作社今后的發展。
為了加大金融扶貧的力度,西吉縣成立了金融包養合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在172個貧困村成立信用協會,組建擔包養網保放大投融資平臺,并開設風險補償金專戶,注入財政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初步構建了“一平臺、一模式、一協會和一體系”金融扶貧包養網站格局。在貸款審批程序上,由臺灣包養網各鄉鎮、扶貧辦提供貧困戶名單,金融機構、鄉鎮干部進村入戶,實事求是調查采集貧困戶基本情況、種養殖情況、資金需求、還款能力,逐戶評級測算貸款額度。
據西吉縣扶貧辦主任馬鵬祥介紹,目前,全縣已全面完成2016年45個脫貧銷號村貧困戶的信息采集和評級包養意思授信工作,信息采集包養故事率、評級授信率均達100%,總授信額度達到1.2億元。
記者手記:萬眾一心 其利斷金
提起西吉,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苦瘠甲包養俱樂部天下”。的確,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西吉曾經充滿焦渴與掙扎。今天的西吉怎么樣?眼見為實。深入其間,就會不由得贊嘆這驚天之變。
今天的西吉山青了,路通了,水活了。長期以來,“水、路、綠”是制約西吉發展的三大“瓶頸”。幾十年包養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持下,西吉包括吃水、行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和生態條件包養顯著改善。正在修建的固(原)西(吉)高速可連接福(州)銀(川)高速,西吉到毛家溝的一級路可以連接西(安)蘭(州)高速。這兩條路通車后,西吉交通封閉的困境將被徹底打破。
今天的西吉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從“臺灣包養網活著”走向了“生活”。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窮曾是西吉人擺脫不掉的命運。近年來,西吉把培育發展致富產業作為扶貧攻堅的抓手,強化產業扶貧、精準扶包養網dcard貧,實現定期穩定脫貧致富目標。例如,品質升級的西吉芹菜成為吸包養app引2萬名農民返鄉務農的“金桿桿”,產業提檔的馬鈴薯變成了“金蛋蛋”。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說,跟過去相比,簡直一包養網比較個天上一個地下。現在的日子才叫生活,以前就是活著。
今天的西吉人文化素質提升了,精神生活豐富了。經過各方面不懈努力,西吉的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在建設“回鄉生態文化縣城”的過程中,西吉積極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打造西吉特色文化示范工程,扶持創建了一批農民文化大院和農民文藝團隊,形成了縣有中心、鄉有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有活動室的文化陣地。如今,西吉不僅創排了花兒歌舞劇《曼蘇爾》《神奇火石寨》等劇目,還實施了提升中國文學之鄉建設工程,創辦了《葫蘆河文學》雜志,文藝創作花開繁榮。
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西吉人眾志成城,正在描繪脫貧攻堅的壯麗畫卷。但是,由于貧困范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數量多,西吉的脫貧攻堅面臨著最難啃的“硬骨頭”。對此,西吉立下脫貧志:到2020年,努力與全區、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贏在執行、重在落實。為了確保脫貧目標如期實現,西吉從整體規劃到細節落實,都制定了“硬杠杠”。
萬眾一心,其利斷金。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已經吹響,脫貧致富包養合約的種子終將在西吉大地枝繁葉茂。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