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家鄉扶貧 她是扶貧“移動數據庫”
在事故中因公殉職的甘肅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是一名藏族姑娘。大學畢業后,她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然而一個特殊的契機,讓她回到了家短期包養鄉,并且扎根扶貧事業。
1985年,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的一個農民家庭。2003年,她以全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大學畢業后,張小娟在北臺灣包養網京一家五星級酒店擔任人事部經理,并解決了北京戶口。如果沒有變化,張小娟將在包養網ppt北京展開她的人生畫卷。但是2008年“5·12”地震后,她決定回到舟曲縣包養,回到大山里。
張小娟的弟弟 張建平:地震以后我們這兒受災也比較嚴重。她經常在電話里面就是問我們家里的情況,問災后重建的情況包養網,然后說她現在回來能干些什么。
對于姐姐放棄北京的發展回到家鄉,張建平并不感到意外。在上大學的時候,張小娟的學費來自于國家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的資助,她一直感念于心。2008年9月,張小娟回到家鄉,成為舟曲縣立節鄉的一名鄉鎮干部。2010年,她參加了全省80后優秀年輕干部選拔考試,包養俱樂部取得了全縣第一的成績。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縣發生包養網特大泥石流災害,上千人遇難,得到消息的張小娟趕到縣城,投入搶險救災中。
張小娟的弟弟 張建平:我媽就問她,你不害怕嗎?你一個女孩子。她當時就說了,你看我有護身符包養,她指她自己的黨徽說,這就是我的護身符,我什么都不怕。
張小娟曾先后擔任舟曲縣曲瓦鄉的副鄉長、紀委書記,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張小娟都能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2016年1月,張小娟被調整到縣扶貧辦副主任的崗位上,主要負責包養網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建檔立卡是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但這個數據庫是不斷動態變化的,有人會退出,也有人會因為因災因病返貧,因此需要張小娟經常下鄉去核準數據。舟曲縣大山林立,很多鄉鎮離縣城都很遠,張小娟經常白天去下鄉,晚上回來加班整理數據。
張小娟丈夫 劉忠明:她把咱們全縣200幾個村她都走到了,每個村都走到了。而且她每個都要入戶,貧困戶她都入著。
扶貧工作涉及民政、教育、醫療等各個部門。張小娟包養網ppt要求自己掌握扶貧數據,各種相關政策爛熟于心。
舟曲縣扶貧辦工作人員 趙冬梅:鄉鎮或者是其他行業部門對她的評價“移動數據庫”真的是當之無愧,真的。
“移動數據庫”這個評價,是舟曲縣扶貧干部們對張小娟的尊敬,也是對張小娟的信任。很多人在對扶貧政策吃不準的時候,想起來的就是給張小娟打電話。丈夫劉忠明很心疼妻子,因為張小娟調到扶貧辦后,就基本沒有節假日,也睡不了一個好覺。
張小娟丈夫 劉忠明:2016年的時候,頭發就開始白了,她把頭發擰著,把白的藏在下面了。
張小娟和同事們一起制作了扶貧政策圖解,方便當地群眾了解自己能享受的政策;她制作的口袋書,成為了一線扶貧干部查找政策的工具書。她還獲得了2018年度全省扶貧先進個人、甘南州青年五四獎章、舟曲縣最美扶貧人、連續三年考評優秀記公務員三等功等等。
就在事故發生前兩天,張小娟在下鄉時發了一條朋友圈,圖片是舟曲縣典型的盤山路。在這條朋友圈里,張小娟滿懷希望地寫道:“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
張小娟丈夫 劉忠明:(她說)現在從國家包養網這個層面上咱們搞精準扶貧這個工作甜心寶貝包養網,為啥咱們把這個事還不能干好呢?正好這個歷史使命正好讓咱們趕上了,咱們就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張小娟曾計劃,打贏脫貧攻堅戰后,要帶著爸爸媽媽去北京,要給孩子做好吃的,要參包養軟體加一次學校的親子活動,要好好做一下美容,要穿著裙子美美地轉一圈……包養網評價然而,10月7日,她的人生在扶貧的道路上永遠包養網定格。遺體告別那天,全縣很多群眾自發為張小娟送別。目前,舟曲縣已經結束了州級脫貧摘帽初級驗收,正在等待驗收結果。
殉職記者:記錄扶貧故事 沖在突發一線
在10月7日的事故中,除了張小娟,還包養網ppt有4位記者倒在了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對于舟曲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來說,10月7日是個黑暗的日子,殉職的記者都是去采訪扶貧工作的,這樣的采訪是近幾年最主要的采訪內容。土生土長的陳文燕,1987年出生,過去一直從事電視新聞,今年她又主動請纓,投入了新媒體稿件的拍攝制作。到她殉職前,共發布了100包養網單次多條新媒體作品,20多場現場直包養網播。
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 馮海明:她播音播得好,出鏡也出得比較好,外景包養網記者帶出鏡的編輯也會,技術上的活她也會。
89年出生的王彥輝,每次碰到急難險重的工作,都主動第一個上。包養站長在一次采訪中,王彥輝主動要求到最偏遠的地區去。沒想到在回來的路上遇上了泥石流,被困了5天。在被困的五天里,他拍攝了大包養網量搶險救災的畫面包養網車馬費,制作了多條新聞。他的拼搏精神和業務能力來自于平時的積累,同事們并不意外。
王彥輝的同事 奐振強:一次我在成都的時候,他給我打電話說你給帶兩本書吧。他希望就是新聞不要死板,能不能更加靈活一點,更容易讓受眾的這些群眾喜歡看,更加接地氣。
今年23歲的閔江偉是包養網心得這次殉職的記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別看他年歲不大,卻是同事眼中的體貼人。他今年端午節拍攝當地包養網民俗活動時,他得知同事剛做完手術,便主動請纓代其拍攝。從早上5點到下午4點,閔江偉一天走了43000多步。
舟曲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 何柄江:當時下包養網來他整個包養網車馬費已經走不動了。下來之后他一步都挪不動了,整個腿抽筋包養了這種感臺灣包養網覺。
今年國慶節期間,記者們也放棄了休息,忙著報道全縣的驗收摘帽包養工作。因為這一場意外,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等人不幸因公殉職。事發后包養行情,包養當地為他們舉行了遺體告包養女人別儀式,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央視記者 安文劍)
< 1 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