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總統,世界并沒有怎樣 _ 中國發一包養心得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李禹東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當特朗普坐在美國總統寶座上大手一揮,包養感情簽字決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那一刻,整個美國甚至整個世界又走進了一個歷史的拐點。這位特立獨行的總統一遍又一遍地強調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美國的街頭也一遍又一遍傳來抗議者如潮的聲浪。當這樣一幅詭異的畫面呈現在世人面前時,人們不禁會問,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身為世界老大的美國究竟怎么了?

事實上,世界并沒有怎樣,追根溯源,它只是按照自然的邏輯向前行進罷了。

探究一切社會的行為特點,首先應深入其文化本身。文化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體系,但其中驅動這一體系成型并運作的原動力,則是思想模式。思想的起始與早期生活的環境、地緣等等問題緊密相關,本文并不打算深入探究,而這里所要描繪的,是西方思維的“具象性”特點。這種特點的直接反應就是對某種“精神圖騰”的崇拜包養

與我們追求“道”包養網的抽象本質不同,在西方社會,某種切實可行的信仰、思潮、或者意識形態一經確立,就會被整個社包養意思會團體廣泛地當做人類“唯一的標準”,而所有信奉與之不同形態的團體,都必須主動向其妥協、進而發生改變,否則就永遠都不符合“人類標準”。

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其基督教國家所征討的對象是同一誕生地的伊斯蘭教國家,兩者所不同的只是它們的表達形式包養感情——神像。兩教都將自包養網己的神封為宇宙之宗,兩地的人民都以維包養甜心網護自身所信仰的神明而甘心遠赴戰場。教會以及政治家,則恰恰利用了這普遍的“社會訴求”,號令大軍開入耶路撒冷。

這簡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思維方式。一個人是否正義,首先并非看他是否行善,而看他是否篤信上帝或真包養價格主。有人會說,這只是中世紀宗教信仰中獨特的思維方式,如今已不復存在。但其實恰恰相反——退居二線的只是上帝,被奉為“精神圖騰”的“至尊”,只是換了主角而已。

經過廣泛的斗爭和包養網競賽,最終被西方所確立的正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普世價值”。普世價值本身由“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抽象概念所構成,在我國歷朝歷代的哲思中,都曾以不同措辭被提倡,并沒有任何問題。可是,西方式的“普世價值”,卻并非依據不同發展階段或包養網文化環境而以不同形式表現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套十分具體的西方式“民主體系”。在西方人眼里,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政治體制是否在其現有條件下最大化地為人民提倡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的保障,只要不同于西方社會普遍認可的政體,就都是“反民主”的——西方政治制度,已經成為他們的社會在這個時代里的“上帝”,因為于他們而言,這套體系確實在這個階段里為他們帶去了繁榮,他們甚至是出于自身的短期包養善心,樂于將這一“繁榮”推廣至整個世界。而其政治人物則恰到好處包養網地利用這一“社會訴求”,通過一次次對外的“價值輸送”,為自己包養謀利。包養價格

近些年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當屬包養網單次敘利亞戰爭。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無法為那個繁榮的國度帶去真正的“民主”,戰爭留下的只是一場混亂。這場為了推廣“民主”的戰爭同時喚醒了本世紀迄今為止最為猖狂的恐怖組織——ISIS。諷刺的是,小布什時代美包養網國在這一地區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樣是利用了其社會對“西方民主體制”的崇拜心理。那場戰爭消滅了“獨裁者”薩達姆,卻為那片土地帶來了長時間的混亂——這正為ISIS的成長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諷刺的是,這場向外輸送“西方民主體系”的戰爭,非但沒有帶去真正的自由與人權,反倒刺激了恐怖組織向“西方民主國家”的滲透。隨著恐怖分子混入敘利亞難民潮,接納這些難民的“民主圣地”歐洲,也終于不能再獨享太平了。

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從根本上看,都是一回事。本質上,無非是首先確立一種具體的標準,然后以此為其最高、或是最根本的精神圖騰。上述例子可以看包養網推薦出,中世紀時,“善惡與否”并非其價值觀核心,“信上帝與否”才是其根本。同樣的,在當今西方社會中,一個國家是否最大限度的使人民“自由、民主”并非其“普世價值”核心,這個國家是否具有西方化的“民主制度”,才是他們所關包養注的問題。

——十字軍東征為伊斯蘭教國家帶去了災難、民主的輸送為整個世界帶來了混亂。本是一場侵略戰爭,在其人民“具象化”思維的理解下,卻成了“輸送正義包養網”的“榮譽之戰”,幾十萬美國的小伙子就這樣帶著微笑奔赴前線——而他們親眼所見的現實卻殘忍地撕碎了許多人心中的信仰。過去的十幾年里,“普世價值”已經在一部分人心中崩盤了。

而在財團與政治家眼中,整個社會對于其“民主體系”的信仰,則恰恰可以被當做工具。在這套“信仰”中,投票選舉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選舉可以被看做是人民意志的表達,但卻必然躲不開第三方資本的流入。在議員或者總統的選舉中,金錢、勢力、黨派等等外在因素都對投票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參選者一旦當選,就勢必與財團、資本家等等團體產生聯系,在制定法案時也不得不考慮到這一群體的利益。除此而外,他們同樣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討好選民,滿足他們的要求。

資本家的崛起在早些時候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隨著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也將跟著有所提高。但當社會發展進入深水區包養網,資本家不斷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訴求突顯,對貿易壟斷的渴望就會逐漸膨脹。為了掌握主動,對于國家權力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為了贏得各個層面的選舉,他們不得不提高對人民承諾的標準。在這樣接連不斷的“加碼”之后,人民的需求開始呈現出超過生產能力的局面。

“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在的誕生,正是美國資本家為壟斷國際資本、追求超額利潤的重要工具。在其制定的自由、民主、市場化、私有化等一系列規則之下,美國在客觀上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但也在其中賺的盆滿缽滿。

長久以來,美國打造了“美元——美軍——美債、美債——美元——美軍”這樣一個三角循環關系。簡單來說,其社會生產力已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少數人對利益的篡取,以及慵懶社會的現實,使整個國家疲憊不堪,若想長久立于不敗,則必須制定由自己操控的國際秩序。任何國包養價格家都可以在其規則中獲益,但決不能威脅到美國自身,否則將被規則制定者無包養管道情地打壓——因為倘若美國的霸權不復存在,“美元——美軍——美債”的“強盜循環”就會變成一個死循環。

包養俱樂部此而外,資本家同樣利用社會對于“意識形態”的崇拜,在與其政治體系不同的國家“輸送民主”,進行“顏色革包養價格ptt命”,進而控制其政治、經濟資源。諸如此類手段,在美國身為“世界老大”的歲月里屢見不鮮,比比皆是。

可是,劇情發生了改變。

冷戰結束時,美國GDP為6萬億,日本4萬億,德國2萬億。而今,美國17萬億,日本5萬億,德國3萬億,從美國包養網的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分別降到了不足三分之一和不足四分之一。其余國家的差距則更加巨大,這里暫不論述。而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體系中,恰有一個國家從中獲益,而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游離于西方之外,雖多次被試圖“顛覆”,亦巋然不動,并且是整個世界唯一與美國經濟規模逐漸縮小的國家——這就是中國。

與經濟規模同樣令美國感到不安的是中國的貿易額。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如此下去,整個世界貿易的游戲規則恐怕將不再繼續照顧美國的霸權主義——那將是“世界老大”災難性的噩夢。

這一切催生了“美國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系協定”的藍圖。為將中國拒之門外,TPP采取了極為保守的“高門檻”標準,要求所有商品關稅必須立即或分階段降為0,同時要求參與過制定一致的勞工和環境標準,且排斥貿易中的一切政府干預行為(補貼、傾斜性措施等),這事實上就等于將發展中國家的諸多優勢排斥在貿易之外。在這個規則中,發達國家,如日本汽車等將因0關稅而直接沖擊到美國制造業,在直接的對話中,并不能給美國帶來利益,但美國卻得以維護其貿易規則的規則制訂權,進行更多的暗箱操縱,延續其世界霸權地位。

包養網評價

然而,這并不能幫助其絕對打壓中國。

在已經意向加入TPP的12個成員國中,中國是多數成員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具備了“突圍”的基本條件。一旦中國破局成功,美國又將何去何從?

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當一個社會呈現出超過其生產力所能駕馭的“享樂”狀態時,它的一切繁榮都注定難以維系。當一個國家的人民沉迷于西方“民主政體”這個具象的精神圖騰時,當資本家利用這一工具,為自身謀取私利、又包養進而促使社會愈加慵懶時,整個包養網國家都將處于入不敷出的惡性循環。越靠舉借外債、越需包養網要維護霸權、越需要維護霸權、越需要舉借外債。美國利用自身的霸權綁架了整個世界,它的鈔票是國際貨幣、它主導的機構是國際游戲規則的制訂方,它加印一美元,全世界就蒸發一筆財富。它自身的虧空,要讓整個世界為其埋單。可是,當中國這個“破局者”出現在它面前時,它恐慌了。

就像基督教后期走向衰落那樣,隨著美國霸權的日益衰退,“西方民主制度”包養情婦這個人民心中的“精神圖騰”,也終于開始被人所質疑。美國人民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質疑,“民主”是不是哪里錯了。可是,如果“民主”是錯的,那什么是對的?就這樣,帶著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撕裂,被稱為“最不像總統的總統”——特朗普登上了權力的寶座包養管道。他帶來的是一些人的叫好,也帶來了更多人的恐慌——人們擔心自己畢生的信仰在此終結。

在白宮的第一個工作日,特朗普大筆一揮,退出了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與此同時,他提出的資本回流、振興制造業、保護主義等等觀念,則代表著美國親自叫停了自己開啟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模式,轉而走向“逆全球化”的路徑。

但這同樣標志著美國社會所崇拜的“民主體制”踏上了其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想法,顯然并不代表著美國將徹底放棄篡取他國的經濟利益,但這一切卻似乎是要回到圍繞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本身而展開。

可是,面對一個已經被“民主自由”養懶的社會,面對一個被各種利益鏈條束縛的體制,他又將何去何從?

而當美國,這個“全球化”包養網的倡導者停下腳步,為自己補課的時候,一個扎扎實實一路走來的中國,又將怎樣以其傳統的“共融”思想開創全新的、公平的世界新格局,則更加引人遐想。

——在人類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期待著。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