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豐都,眾多民營企業參與了“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包養網推薦,在帶動一方經濟、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實現了企業自身的高質包養網量發包養站長展。
豐都九重天景區的開發者就是一家民營企業。老板陳國海在景區有一群特殊的“親戚”。“以前鄉親們開玩笑說他們是我的‘窮親戚’,現在‘窮’字要拿掉了。”陳國海告訴記者。
由于道路拓寬和連日陰雨天氣,進入豐都縣雙路鎮蓮花山九重天景區的游客寥寥無幾。雙路鎮的蓮花洞村6組和安寧場村4組位于九重天景區內,蓮花洞村是縣級深度貧困村,安寧場村4組于2018包養年年底脫貧。
▲架在安寧場村4組的玻璃棧橋。(馬力攝)
九重天連天棧道景區就建在安寧場村4組,組里83歲的羅朝祿每天都包養網單次要在3500米的玻璃棧道上面走上十幾個來回,他說這樣身體好、心情好、精神好。
因為雨天游客少,走完棧道后,羅朝祿沒有去景區門口售賣農產品,而是回到自家堂屋里包養網心得,分揀昨天剛剛從地里收回的土豆。
九重天景區2015年12月開工建設,2017年7月對外營業。靠在景區售賣農產品和務工,生活在景區里的貧困群眾逐漸擺脫了貧困。
隔壁鄰居告訴羅朝祿,景區老板陳國海馬上要來家看他,讓他不要出門。聽聞此話,羅朝祿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兒,不包養女人顧出門石階的濕滑,一路小跑包養網趕到路口迎接。
大概有兩口旱煙的功夫,一包養網輛黑色越野車停在羅朝祿家門口,來的正是九重天景區老板陳國海。“天氣不好還親自過來,家里可沒得看哦。”沒等陳國海回話,羅朝祿抓住他的手向院子里走短期包養。
在羅朝祿的院子里,陳國海年初送給他的水泥已經被鋪成了路。包養網“下雨再也不會踹兩腳泥嘍。”老人高興地對陳國海說。看到堂屋里堆放的土豆,陳國海提出要全部收購,卻遭到了“嚴詞拒絕”:“我都不夠賣的,給了你我做啥子?”
“老爺子挺倔的,他常說景區給了他致富的機會,包養網不想給我們添麻煩。”陳國海說。
▲羅朝祿一直握著陳國海的手,感謝他給了自己掙錢的機會。(馬包養力攝)
就在記者和旁人了解村子情況時,羅朝祿領著陳國海上了自家的二層閣樓,從床邊的帳子頂上取出一個塑料袋,里邊是幾沓百元現金和幾張銀行存單。獲得老人允許后,陳國海喊記者上閣樓,老人舉著一沓皺皺巴巴的百元鈔票說,這都是今年賣農產品賺到的,整整8000塊。加上前些天給女兒的3000塊,還有老太婆(老伴兒)去縣城帶走的1000塊,上半年總共賺了12000塊。
▲羅朝祿當著陳國海的面拿出今年賣農產品賺下的錢。(中國網韓歆昊攝)
陳國海拿過老人手上的銀行存單,粗略算了一下,存單加現金總共有7萬元。“這些都是這兩年在景區門口賺的撒,包養網心得我們羅家三輩兒都要感謝陳老板兒噻。”此話一出,陳國海笑出了聲。
“老爺子不把我當外人,這些錢和存單他連親生兒子都不讓看”。看到這些“窮”親戚們通過自身的勞動,在景區能賺上錢,過上好日子,陳國海倍感欣慰。
46歲的廖長榮在九重天景區經營林家樂,一年下來會有20萬元的純收入。“這得感謝景區,感謝陳老板兒。”樸實憨厚的廖長榮是蓮花洞村人,早年夫妻倆在外漂泊打工,2015年8月回來后在景區實現就業。他說,這一切“都像做夢一樣”。
▲陳國海在廖長榮(右一)經營的林家樂里交流經營情況。(馬力攝)
為幫包養網助廖長榮一家早日脫貧,2017年,陳國海資助廖長榮在景區經營林家樂。“現在隨著游客越來越多,當初的投資已經收回。”包養網比較平時除了經營林家樂外,廖長榮還幫陳國海管理景區,陳老板每月給他開3000塊工資。
▲景區里備受歡迎的“叢林部落”長期包養。(馬力攝影)
除了無條件在景區為貧困戶提供脫貧機會外,陳國海還多次邀請酒店管理、餐飲管理專家到景區,給經營林家樂的貧困戶傳授經營管理經驗;組織兩村村民赴包養軟體涪陵、重慶等鄉村旅游景點學習,開闊眼界,轉變脫貧致富觀念,極大地增強了群眾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在景區的幫扶下,蓮花洞村6組的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寧場村4組的包養網VIP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先后脫貧。并短期包養直接和間接帶動周邊村社千余戶村民增收。
安寧場村4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秦大禮,因夫妻倆體弱多病,生活貧困。在景區的幫扶下,現已脫貧。
說起景區開發給村子及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50多歲的秦大禮眼角有些濕潤。包養感情“如果不是陳老板修路上山,搞旅游開發,我們沒啥子出路!”他告訴記者,村子距離縣城25公里,以前下到縣城去,需要走上七八個小時,現在只需要半個多小時,而且還能坐上景區的免費班車。
▲說起景區對自家的幫扶,秦大禮眼角有些濕潤。(馬力攝)
過去,生活在村子里的群眾最怕生病。前些年沒有通公路的時候,村子里有包養留言板人生了重病,有的還沒有等到下山進醫院,就死在了老鄉們肩扛手抬的包養滑桿上。秦大禮說,現在只要給120打個電話,很快就能把病人送到醫院。
因為身體原因,秦大禮夫妻包養網二人都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早年收入就全指望到城里賣點蔬菜瓜果,常常是早晨三四點鐘起來,打著火把和手電筒下山,等從縣城回到家已經是夜深了,包養網“討生活的日子真的苦啊”!
景區開發后,秦大禮被安排在景區上班,每月有了工資,家里的土雞、蜂蜜、蔬菜等農產品都可以拿到景區去賣。現在每年工資和售包養賣農產品的收入加在一包養起,足足有4萬塊,“山里人沒什么大開銷,已經是衣食無憂了噻!”秦大禮告訴記者,去年秋天還把自家的房子重新進行了裝修,他準備把在城里打工的兒子叫回來,一家人經營民宿,“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面哦”!
九重天景區讓村民以土地和林地入股,順理成章地讓“村民”變為了“股民”。
陳國海告訴記者,景區對流轉土地前4年按照每畝400元、林地每畝100元的標準向村民給付租金,讓村民入股土地有保底收入,從第5年開始,景區按門票收入的20%,給村民分紅,確保了村民利益的最大化。
▲ 陳國海說,今后要吸引更多村民返鄉創業。(中國網韓歆昊攝)
目前當地村包養網民每戶有1人在景區有固定工作,從事景區基礎勞包養價格ptt動。其余村民根據季節和勞動力需求,隨時都可以到景區打臨工,每天按照60-80元不等支付工資,兩個村的剩余勞動力得到了很好利用。
“之前鄉親們開玩笑說他們是我的‘窮親戚’,現在‘窮’字要拿掉了。”當初選擇來這里投資,陳國海是看中了這里村民的樸實、善良、堅韌、有人情味兒,他把這里的每一位貧困群眾都看作自己的親人,兩年來的幫扶,讓他和“親戚”間的親情更濃了。
接下來,他打算繼續完善和擴大景區旅游項目,把在外打工的青壯年吸引回來,讓他們在家門口能就業、有事干,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老人有兒女照顧,孩子有父母照包養app看,家才更像家嘛!”陳國海說,他最大的愿望,是讓“窮”親戚的日子越來越好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