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包養網心得靖西:繡球拋出致富路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原標題:靖西:繡球拋出致富路

【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包養網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繡球不僅是定情信物、旅游工藝品,更是文化致富的吉祥物。壯鄉兒女用一雙雙巧手,把傳承千年的繡球制作技藝發展成脫貧致富的旅游扶貧產業,包養管道在傳承與創新中編織出錦繡前程。

初冬的午后,記者走在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頭。古樸的青石板路兩旁,一座座灰磚黛瓦的古民居里,包養網包養留言板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有村民在縫制包養甜心網繡球,大小不一、色彩鮮艷的繡球擺在各家門口,給青山環繞、流水縱橫的舊州老街增包養添了別樣色彩。

包養價格繡球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兵器,由青銅制成,史書上稱其為飛砣。后來,能歌善舞的壯族人逐漸將飛砣改為繡花囊,包裹谷物和豆子,寓意將情感的種子包養網拋給愛人,祈求愛情像糧食一樣豐收。舊州自古以來就以制作繡球而聞名于世,享包養有中國繡球之鄉的美譽。”舊州景區的講解員陸桂林邊走邊說,停在了一位老太太家門口。

包養

這位老太太半邊身子撲在小矮桌包養網評價上,瞇縫著雙眼,包養網左手按壓著棉布,右手握著鉛筆,一筆一畫地在棉布上畫著荷花,身旁放包養網著剪刀、布料等包養網車馬費。這股認真勁兒和淡定自若的神情包養網,引得來往的游客包養網駐足觀看。

繡娘名叫黃肖琴,今年75歲的她從小愛好刺繡,一個編線機、一張小板凳、上百種五彩絲線,黃肖琴穿針引線幾十年,不斷推陳出新,在傳統12瓣繡球基礎上設計出精美的30瓣繡球,在平繡繡球的基礎上研制出堆繡繡球,使其更富藝術性和觀賞性,讓古老的工藝品煥發出新光芒。

“我年紀大了,手也抖了,眼睛也花了,但感覺還包養網評價在。只要還能動,我就不能停。”作為壯族繡包養合約球制作技藝傳承人,黃肖琴認為繡球技藝要一代代傳承下包養網dcard去,讓這門傳統技藝年年花開、代代精彩。

黃肖琴的心愿逐漸變成現實。包養網近年來,包養廣西不斷長期包養加強繡球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在傳承與創新中讓繡球技藝活起來。2005年9月,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開館。2006年,包括壯錦、繡球等編織技藝在內的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包養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養一個月價錢代表性項目包養網名錄。2007年,包養靖西開展民族生態文化型文化致富工程,以生態博物館推動民俗旅游,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旅游結合,把繡球發展成旅游產品,通過農民致富帶動繡球技藝的傳承。2012年,繡球被列入自包養感情治區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近幾年,靖西因村施策,把繡球產業確立為舊州街精準脫貧的主導產業,著力打造繡球一條街,促進繡球制作技藝不斷與時俱進。

從中國-東盟博覽會到上海世博會包養網評價,從送親朋好友的繡球伴手禮到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收藏的超大繡球,處處都能見到舊州繡球的身影,舊州繡球正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成為讓世界了解靖西、讓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載體。憑著一雙雙巧手,壯鄉的優秀兒女讓繡球技藝傳下去、活起來,并把壯族的繡球拋向了市場,拋向了全世界,鋪就了壯鄉人民的致富路。“包養網如今,舊州共有1500多人參與制作繡球,其中貧困人口約200人;年產繡球50多萬包養妹個,產值近1000萬元。”負責舊州景區經營的靖西市新發包養展投資集團董事長楊召宇說,繡球產業的發展,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務工問題,大部分貧困村民走上了致富包養網路。

(本報記者 方莉 周仕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