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風刮過鄉村_一包養網站中國網

作者:

分類:

麥田里聽交響樂,家門口看藝術展,這是蔡家包養網單次坡村的新日常。
  過去5年,“藝術鄉建”讓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秦嶺山村變身藝術空間。今年端午假期,5萬多人匯聚這里喝咖啡、聽包養行情爵士樂、看田野放映、淘手工造物……在村莊里忙碌的不只是農民,還有戴草帽的畫家、音樂人、戲劇表演者、“藝術村長”和鄉村振興顧問。
  當藝術的風刮過鄉村,生長著麥子和蔬菜的土地,有了更美麗、更美好、更富裕的樣貌。

土地里“長出”藝術

包養網站

在中國包養軟體秦嶺北麓的陜西省西安市包養網包養鄠邑區蔡家坡村,72歲的余曉芹被閩陜民間藝術“對話”影展所吸引。她認出了熟悉的秦腔、腰鼓,也見識了從未聽說過的高甲戲、客家土樓。作為土生土長的蔡家坡人,這是余曉芹第一次在家門包養網口看藝術包養網展。
  “小時候家里太窮了,我一天學都沒上過。”余曉芹說。在她記憶中,20多年前的蔡家坡村,走的是土路,睡的是土炕,燒的是土灶,完全和藝術“絕緣”;10多年前的蔡家坡村,日子過好包養條件了,家家蓋起了磚瓦房,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多是留守的兒童和老人,更難覓藝術蹤影。
  可如今,穿行蔡家坡村,如同走進藝術長廊。數十幅巨型墻壁畫,既有波普藝術風格,也有超現實主義;既能看到梵高、畢加索的身影,也有花草、農舍;麥田矗立的樹狀包養站長風車、現代派雕塑等,直觀表達著村民對土地的情感……
  余曉芹最愛去村中露天而建的終南劇場。那是一處由廢棄的磚窯改造而成的半圓形階梯式建筑。夏秋之夜,余曉芹在這里填補了諸多人生“空白”:第一次現場觀看先鋒話劇,第一次現場聆聽爵士樂、交響樂……
  “美院師生年年來,農民個個喜開懷……”今年,她也站在了村里的表演舞臺上,用自編的快板感謝那些將藝術帶到鄉村的人。

臺灣包養網大膽的藝術“實驗”

在村民的記憶中,蔡家坡村與藝術的第一次邂逅,是村里舉辦“包養app第一屆關中忙罷藝術節”。當時,藝術家們在麥田中插上了高高的旗桿,掛起田地主人的巨幅肖像畫,以這種方式向耕耘土地的人們致敬。
  始自2018年的“關中忙罷藝術節”,正是讓藝術“落戶”蔡家坡的契機。
  “當時,我們的師生來蔡家坡村做社會調研,發現這里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但村莊‘空心化’很明顯,多是留守的老人、小孩。”西安美術學院教師崔凱敏回憶說,“年輕學生到村里后,很多老人特別熱情,拉著學生到家里吃飯,其實想聊聊天,接觸新鮮事物。這讓我們很受觸動,決定做點什么來改變他們單調的包養感情生活。”
  在與村民的聊天中,師生們發現了“忙罷會”這一充滿鄉土氣包養網息的民間古會形式——在古老的關中平原,每年麥收結束的農閑時節,農民會帶著花饃、水果等走親串友,交流務農經驗。
  “我們決定利用‘忙罷會’,在蔡家坡村進行一場藝術‘實驗’包養網心得。”崔凱敏說。
  雕塑、裝置、涂鴉、繪畫……秦嶺山下的麥田、村莊變成了藝術空間;田野劇場中,演出節目既有村包養網站民的自制小品,也有風格前衛的實驗話劇……“第一屆關中忙罷藝術節”在鄉土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中產生了良好反響。
  2019年,當地鎮村干部主動提出“把藝術節繼續辦下去”,原因很簡單,因為“去年村里游包養網VIP客明顯多了包養網,農產品有了銷路”。
  在這個有1000余戶、近4000人的秦嶺山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村,一場系統的“藝術鄉建”啟動——
  在“第二屆關中忙罷藝術節”上,新設的終南戲劇節板塊讓鄉親們度過了“戲劇之夜”“交響之夜”;
  2021年,鄠邑區委區政府高標準建設鄉村旅游線路,完善水、電、通訊、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舉辦葡萄采摘節等農貨推介包養感情活動;
  2022年,藝術工作站、美好社區服務中心等“新鄉村文化系統”落地蔡家坡村……
  “5年來,我們以‘關中忙罷藝術節’為核心包養網,通過文藝賦能鄉村,打造集展演、文創、旅游為一體的文藝村落,走農旅融合之路。”蔡家坡村黨支部書記秦衛東說,“2021年,蔡家坡獲評‘全國鄉村包養旅游重點村’,目前我們全村旅游從業人員200多人,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400萬元。”

生活本身就是藝包養網比較

今年6月,“第五屆關中忙罷藝術節”拉開大幕。自2018年至今,村民包養感情也從最初“啥是藝術”的一臉茫然,到越來越多參與藝術創作。
  蔡家坡村村民韓養權在家門口舉辦了自己的攝影展,這是他在青年藝術家指導下包養網學會使用相機、取景構圖后包養網dcard的成果。
 包養網 村民劉欣元喜歡種包養植花草,今年藝術節期間,她和美院師生、游客一起發揮想象力,在“共生植物園”中將喜歡的植物以有趣的方式種在收集來的村民舊物中,寓意建立和故鄉的獨特聯系。
  下莊村打造新民藝傳承示范村,栗園坡村變身為鄉野農包養網產文包養旅村,栗峪口村建起鄉村會客廳,打造“鄉創客”文化產業集群……在“藝術鄉建”的輻射影響下,蔡家坡附近的很多秦嶺山村迎來新生。村容村貌的改善吸引年輕人不斷回流,村民的生活也得包養俱樂部以改變。
  跟關中平原很多農村女性一樣,45歲的宋迺虹擅長與“面”打交道——種的是小麥,吃的是扯面,經營著一家小面館。2022年,栗峪口村土包養條件錘咖啡館開業招工,宋迺虹報了名,學會了用電腦、制咖啡……如今,她已是網紅制咖大嫂。“這份工作需要我不斷去學習,去接觸新事物,感覺生活特別充實。”宋迺虹說。
  當土地里長出了藝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普通農民過上了祖輩們從未有過的生活。終南山下,有關藝術和鄉村建設的美好故事,還遠遠沒有講完。(記者孫正好)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