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源新村村民在學習制作弦絲畫。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鐘欣 攝
站在村口,一條青磚黛瓦的儒學美德示范街呈現眼前;步入村中,一排排儼然有序的三層民居依山包養而建;走進村民家中,“立志、守信、盡孝、重德”的家風家訓牌匾隨處可見……5月中旬,記者來到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甜心花園尼山鎮魯源新村,一幅幅儒風蔚然、村美人和的鄉村圖景在眼前依序鋪展。
魯源新村距離曲阜市區約25公里,緊鄰尼山孔廟,魯源河繞村而過。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告訴記者,魯源村是千年古村,因為坐落于孔子出生地尼山腳下,是魯水的源頭,故得名魯源。2019年,曲阜市對原魯源村搬遷安置,建成了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的“別墅村”,870余戶魯源村民自此住進了復式新居。
蔚然儒風,何以為鄉村治理賦能添彩?近年來,魯源新村將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治理,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打造和諧陣地,培育文明鄉風,擦亮具有特色的“和為貴”治理品牌,探索尼山腳下小村的善治之道。
孝善文化賦能基層黨建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近日,一場包養網站論語誦讀活動在魯源新村儒學講堂開展,全村黨員、群眾代表齊聚一堂閱讀論語、分享心得。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這句本來是說子女要對父母盡孝,但我感覺咱們給村里的老人服務,也是一樣的道理。”孔凡玲說道。
56歲的孔凡玲是魯源新村婦聯主席,也是村里老年公寓的負責人。2019年6月,為解決村中老人吃飯、住宿難題,魯源新村新建老年公寓和幸福食堂,全村60多位老人入住公寓。
“有的老人生活自理比較難,床鋪衛生得有人幫著收拾,樓道窗戶需要通風換氣包養站長,吃飯休息得有人攙扶……”孔凡玲一邊掰著指頭一邊對記者說:“這么多事,光靠公寓的保潔員忙不過來,我就帶動村里的婦女們過來做志愿服務,每天早晚各來一次。”
2020年,魯源新村評選出優秀黨員、最美包養軟體志愿者、和睦鄰里等16類百名(個)先進個人及先進家庭,孔凡玲便是優秀黨員之一。“我們為每位獲評人選贈送一張價值100元的積分卡,他們憑積分可以到我們的積分超市兌換等價物品。”劉承彪介紹道,近年來,參與活動掙積分已成為全村黨員群眾的新時尚。“獲評先進典型積100分,黨員帶領活動一次積10分、參加活動一次積10分,群眾參與一次活動積10分。”
近年來,曲阜市為將傳統文化融入基層黨建,在全市開展“黨員儒學修身行動”,推動黨員將孝善文化融入隊伍建設、日常工作。在魯源新村,除了通過積分制提振黨員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外,全村還會每半年開展一次黨員服務能力包養管道評議,由村民代表對村“兩委”干部和黨員工作情況進行測評包養故事打分,測評結果與干部評先樹優和績效考核報酬直接掛鉤,助力黨員干部提升為民辦事效能。
如今,入戶宣講傳統文化、打掃街巷衛生、照顧老人兒童、開展治安巡邏……在魯源新村的街頭巷尾,時常可見黨員志愿者的身影。孔凡玲對記者說,最近除了照料村里的老人外,她又開始帶動村里的婦女學習制作儒家文化主題的弦絲畫。“村里很多婦女為了照顧家人和孩子,沒有外出務工。后來村里引進了線編店,我就組織大家利用閑暇時間來這里學習技術,店里提供原材料和銷售渠道。”孔凡玲說,“最開始跟著我學弦絲畫的5個姐包養網VIP妹,現在已經可以獨立上手了。技術比較嫻熟的一天可以做8件左右,日均收入能達到120元,這樣大家在村包養里也可以就近就業了。”
德法兼治打造和諧陣地
走進魯源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民服務中心、文化展館、尼山書屋、舞蹈教室等功能區一應俱全。來到位于實踐站一樓的村調解室,推開門便看到“禮之用、和為貴”的醒目標識牌懸掛墻上。
“和”蘊含著儒家社會治理思想的精髓。近年來,曲阜在全市12個鎮街和部門建立4包養金額00余家“和為貴”調解室,引導群眾通過非訴訟途徑化解矛盾糾紛,助力形成“和為貴”社會治理品牌化建設模式,打造和諧陣地。在此背景下,魯源新村的“和為貴”調解室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運行,選包養網dcard派黨員、鄉賢、退役軍人等擔任調解員。
魯源新村村民劉樹新是調解員之一。他告訴記者,盡管調包養網解室是化解矛盾的主要陣地,但許多矛盾糾紛的化解都是通過“家里坐坐、單獨嘮嘮”的方法進行甜心花園。2018年村里準備進行整體搬遷之前,一些村民對政策情況不了解,對搬遷有抵觸心理。得知情況后,劉樹新與其他調解員便趁著村民們干完農活回家吃飯的工夫,上門給大家講解搬遷政策、普及法律知識。“當時往村民家里跑了好幾趟,最后包養網dcard做通包養了思想工作,村民了解了政策、新村環境后,就答應搬遷了。”劉樹新回憶道,“調解矛盾,既急不得也慢不得,多跑跑腿,多動包養網站動嘴,有耐心才能把心結給解開。”
近年來,魯源新村村民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包養少。現在,“和為貴”調解室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化解矛盾糾紛,而是開始向政策宣講、包養網評價普法陣地延伸。魯源短期包養新村定期邀請曲阜圣地律師事務所律師、尼山司法所工作人員來村舉辦法治專題講座,給黨員和群眾講解民法典、社區矯正法等法律甜心寶貝包養網知識。此外,還在村中評選出一批“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帶頭人”,形成“小事找法律明白人解疑,大事找法律顧問咨詢,沒事找法治帶頭人學習”的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氛圍。此外,魯源新村在化解矛盾糾紛沖突、向村民提供法律服務方面,還打造了智慧魯源App,并推廣使用山東智慧包養網站調解平臺,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包養到“上門式”調解、普法服務,助力現代科技與和諧儒風交匯融合。
齊風魯韻浸潤文明鄉風
村干部當司儀、村支書當證婚人、志愿者當“忙客”、村文藝隊隊員當演員、家風牌匾當賀禮……近日,一場浪漫而獨具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式婚禮展演在魯源新村文包養網化禮堂舉行。據介紹,傳統中式婚禮展演是村里的特色文化體驗項目,除了傳統的拜天地、拜高堂等儀式,還加入了特色的贈家訓環節,推動傳承良好家風,在全村形成健康文明、和諧幸福的婚慶文化。
“村民想體驗或者舉辦這樣的中式婚禮可以隨時預約,場地、服裝、設備都是村里給免費提供,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們也會過來幫忙。”孔凡玲介紹。
在魯源新村,這樣頗具傳統特色的文化活包養合約動并不鮮見。近年來,全村依托儒家文化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定期包養網單次在全村開展經典誦讀、非遺體驗活動等。在村里的孝和文化廣場,村民們可以欣賞精彩的戲曲演出、太極拳表演等節目,在儒學講堂里,大家也可以參與名著誦讀、“百姓儒學節”等精彩活動。“我平時沒事就到村里參加剪紙、面塑、太極拳培訓,這些活動也沒有年齡限制,全村老少都能一包養起參包養加。”村民李祥英說。
尼山腳下,齊風魯韻遍布家家戶戶。近年來,魯源新村的文化陣地也從講堂、廣短期包養場延伸到了村民家里。夏日午后,走進村民劉德坤家中,一開門便可看見餐廳正中央懸掛著醒目的“誠”字,書架上,一本本儒家名著典籍依序擺放。“做人做事要以誠為先。前兩年我開始經營民宿之后,更覺得必須先守信,才能把生意做好。”劉德坤對記者說。
2021年,魯包養網源新村被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點,結合示范村建設要求,魯源新村將弘揚文明鄉風與豐富文旅業態相結合,依托全村旅游資源稟賦,村黨總支成立魯源新村民宿聯盟,引導村民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利用自家房屋發展民宿經濟,將孔府家酒、孔府菜、孔子茶、曲阜手造、特色名吃、傳統服飾、中華禮儀等傳統特色融入其中,為前來參觀的游客打造可看、可觀、可體驗、可感受的文化體驗。目前,全包養網ppt村已發展起各類民宿120余家,帶動村民本地就業200余人。
如今的魯源新村,青磚黛瓦古韻悠悠,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與孝善之風浸潤著這座尼山腳下村莊的善治之道。“今年,我們村計劃建設尼山文化包養‘兩創’產業孵化中心,培育‘尼山工坊’區域文創公共品牌,把鄉風文明和包養價格ptt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結合起來,擦亮我們魯水之源的文化名片,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劉承彪介紹。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