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托起脫貧一包養經驗致富夢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春夏交替,春茶采摘迎來“第二春”。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潮州市饒平縣新塘鎮頂厝村村民林志強又帶著家人開始了新一批茶葉加工,這些茶葉剛收不久,經過晾曬之后已到了炒制環節。

包養林志強嫻熟地把茶葉放入炒茶機、揉捻機等機器,時不時暫停機器,仔細聞味道判斷火候。

“這些茶葉是我未包養故事來的希望,當然要認真對待每一片茶葉。”林志強邊說邊把掉落的葉子撿起來,輕輕拂去灰塵。僅幫人代加工茶葉,每天能為他帶來約400元收入。

4年前,貧困潦倒的林志強覺得生活無望。彼時,包括他在內,頂厝村共有貧困戶52戶,貧困人口126人。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茶葉、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土地分散,資金缺乏,農業發展難以形成連片規模效應。

2016年,中山市東鳳鎮駐村工作隊開始駐村幫扶,通過前期大量的走訪與摸索,因戶施策,發展了如生態園、大棚青菜、黑山羊養殖等扶貧項目。同時,鼓勵貧困戶從賣茶青轉變為茶葉加工,“輸血”和“造血”雙管齊下,實現自主脫貧。2019年包養俱樂部,全村貧困戶均已脫貧出列。

安居

貧困戶重燃“希望之火”

“以前想都不短期包養敢想有這樣的生活。”回想起以前的困難,49歲的林志強十分感慨,一家5口擠在30多平方米的危房老屋,每到臺風天,他就必須上屋頂加固。全家就靠他外出打散工維持生計,3個孩子的學費全靠借,逢年過節他還需要找人借錢度日。

“賬上年年都是負數,連生活都過不下去了怎么談發展。”林甜心寶貝包養網志強想要發展,奈何資金短缺,還背了一身債務。

貧困戶林子豪也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哥哥身體殘疾,弟弟患有精神病,父母去世后,20多年來,他獨自承擔起了整個家。為了照包養軟體顧手足,今年56歲的林子豪至今未成家,平時靠打散工和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種植農作物維持生計。他也曾想脫離家庭,外出拼搏一番事業,“沒辦包養app法,手足之情放不下”。

扶貧工作隊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林志強和林子包養一個月價錢豪的人生軌跡。

針對林志強的情況,村干部和工作隊優先解決他子女的讀書問題,為其“包養網VIP減負”。通過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政策,解決林志強3個兒子上學之難。林子豪則幫他哥哥爭取了公益崗位,也為弟弟爭取到精神病藥品免費發放,每個月為他減少了幾百元藥物支出,切實減輕了他的負擔。

與此同時,林志強和林子豪被納入危房改造任務之列的對象戶。2017年,他們終于實現住新房的夢想。“老房子墻上裂了幾處大口子,孩子又小,睡覺的時候總怕塌了。現在住進新房子,睡覺踏實多了。”林志強坦包養價格ptt言,解決了孩子上學和住房問題,就是對他實實在包養網在的幫扶。

從“安居”到“樂業”。林志強和林子豪原本褪去的發展激情被重新點燃。

樂業

制茶“小白”變成業內能手

打工的時候,林志強就對種植茶樹和茶葉加工比較感興趣。如今孩子學費、住房問題解決了,他終于能安心謀發展。2017年,在工作包養隊和村干部的鼓勵和支持下,林志強將幾分地茶園擴張到4畝。“工作隊還免費發放了有機肥,一年下來我省下了近8000元支出。”

有了自己的茶園,林志強并未止步,他一方面補種茶樹,一方面四處學習種茶、制茶技術。他認為單靠賣茶青,價格低廉,產品附加值低包養合約。他更想自己做加工,但由于資金限制,購買制茶器械對他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2018年,工作隊和村干部包養網比較給他帶來好消息,可以申請包養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在幫扶之下他拿到了3萬元,購買炒茶機、揉捻機等制茶器械。

光有設備還不行,林志強發現制茶這門學問很深。“炒茶的時候包養溫度高一點、低一點做出來的成品茶質量完全不包養管道同,烘焙的時候茶葉鋪疏了影響效率、鋪密了茶湯會太濃。”剛開始,林志強并不順利,未能達到預想效果,長期包養其間他還加工壞了一些茶,辛苦采摘下來的茶葉廢了,賣不起價。

為了讓貧困戶更好地掌握制茶技藝,工作隊和包養站長村干部整合資源,組織貧困戶上鳳凰山,學習大企業的制茶技術。此外,還邀請潮州市茶農協會的專家們送技下鄉,上門傳授制茶經驗。

“2年來我去培訓了兩次,也得到不少專家的指點,如今做出來的茶質量比以前好,價格也比以前高,日子越過越好。”2年潛心鉆研,林志強這位制茶“小白”已經成長為業內能手,村里常有村民向他討教制茶心得。如今,他對自己的制茶技藝越來越有信心,對脫貧致富也越來越有底氣。

村里很多貧困戶受他啟發,在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引導下,紛紛走上了自主脫貧的道路。林子豪就是其中一位,2年時間里他種植了5畝多茶園。“以前都是看市場行情種植,茶葉好賣就把橄欖砍了種茶樹,橄欖價格高就砍了茶樹種橄欖。”林子豪說,自己也想做茶葉加工。

轉型

貧困戶當合伙人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包養網來,采茶工短缺,頂厝村不少茶農特別是貧困戶急包養網dcard得發愁。部分貧困戶也因停工停產,工作沒了著落。

正當他們為此事發愁時,頂厝村黨總支部和駐村工作隊迅速組織黨包養網dcard員干部和志愿者,到茶園幫忙采茶,解決茶農和貧包養網困戶所急所需。同時,還促成貧困戶與茶葉種植大戶簽訂了用工協議。

“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省下了原來準備雇用采茶工的四五千元。”林志強黝黑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茶產業是頂厝村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茶產業才是脫貧根本。”中山東鳳鎮駐村第一書記、隊長吳志鵬說,接下來計劃打造本包養村茶葉加工廠,由專業合作社牽頭,為茶農和貧困戶保底收購茶青,確保茶青銷路與價格穩定。同時,還將和中國郵政合作搭建包養意思郵樂購線上銷售平臺,平臺上線后,村里的茶葉和農產品可通過該平臺進行銷售,增強消費扶貧力度。

吳志鵬介紹說,目前,茶葉加工包養網廠和郵樂購線上銷售平臺已經選址建成,并購買了一批專業茶葉加工器械。兩個項目正在抓緊推進中,近期將同步揭牌。

除種茶、制茶,林志強還成了村里不少“新興產業”的合伙人。食來運轉生態園、黑山羊養殖、大棚蔬菜種植等扶貧項目讓貧困戶們和村集體包養條件有更多的收益和希望。

其中,食來運轉生態園項目投入資金120萬元,是保本及固定收益項目。資金由省631資金90萬元以及新塘鎮自籌資金30萬元組成,項目每年平均可為頂厝村92名貧困人口人年均增收782.61元,村集體增收2.4萬元,持續10年。僅食來運轉生態園項目,林志強一家五口每年能從中分紅3913元。

在制定項目幫扶時,頂厝村便與生態園達成協議,生態園方面需安置工作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勞動力就業。

“到頂厝村旅游,可以提供一天半的豐富行程,游客可以親近自然,體驗采茶和品茶,感受茶農的生活情趣。生態園用餐的食材都是附近種植跟養殖的。”頂厝村黨支部書記林衛民說,生態園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可持續推進“茶葉+旅游”發展模式,盤活農業資源,使鄉村產業釋放活力。

采訪當天,趁著林衛民在,林志強叫了小兒子出來,希望林衛民幫他教育下孩子。當著眾人的面,林志強對小兒子說:“好包養好讀書,爸爸會準備10萬元供你上大學。”

“等資金再多點,我要再添置制茶機器,把茶葉加工再做大一點。”林志強對未來充滿信心。

攻堅亮點

頂厝包養妹村依托甜心花園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綠色產業,在產業幫扶上下足功夫,積極打造“茶葉+旅游”發展模式,打造了生態園、大棚青菜、黑山羊養殖三大脫貧項目,盤活農業資源,使鄉村產業釋放出新的活力。同時,整合資源“送資送技”,鼓勵幫助貧困戶從單純賣茶青向茶葉加工轉型,實現自主脫貧。“輸血”和“造血”齊頭并進,激發頂厝村脫貧內生動力。

數看頂厝村

◎現有貧困戶48戶119人。截至目前,建檔立卡戶實現脫貧出列48戶119人,相對貧困人口、相對貧困村各項指標均達到退出標準,實現貧困村出列、貧困戶100%退出;村集體經濟收入8.2206萬元。

◎2019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2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2元,貧困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2016—2019年,嚴格執行扶貧資金管理規定,631資金到包養網位121.2萬元,使用121.2萬元;自籌資金到位210萬元,使用136.38萬元。

◎2016—2019年完成危房改造任務39戶,“三保障”政策落實率均為100%。

◎2019年,養殖黑山羊和種植大棚蔬菜兩大項目平均可為28戶有勞力(含半勞力)貧困戶戶均增收714.28元,村集體增收2萬元;食來運轉生態園項目為92名貧困人口人年均增收782.61元,村集體增收2.4萬元。

●南方日報記者 鄭淼鑫 達海軍 蘇仕日

通訊員 洪志濱 發自潮州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