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目標
扎實推進新一輪棚改工作,2018年改造各類棚戶區580萬套。全力做好公租房工作,增加公租房實物供給,持續提升公租房保障能力,優先保障環衛、公交等行業困難群體,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要實現應保盡保。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多渠道解決群眾住房問題。
政策目標
要確保農村貧困殘疾人如期脫貧,推動解決農村重度殘疾人的托養照料問題。努力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夢想。創造一切條件,幫助殘疾人康復,不能讓殘疾人在痛苦中受煎熬。要繼續鞏固特殊教育的基礎,還要大力推進融合教育。要加強殘疾人大數據建設,進一步完善數據的采集、分析研究。
政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策目標
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級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加強基本醫保、城包養鄉居民大病保險、包養網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救助等的有效銜接。到203包養合約0年,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
政策目標
要打造創新創業升級版。完善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高質量建設雙創示范基地,發揮好國家新型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作用。同時,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廣度擴展,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推動“照后減證”,大幅減少行政審批,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
政策目標
包養網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民生·民聲)
吳秋余
發展起來后的問題,一點不會比不發展時少。解決當前民生領域“好不好”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對癥下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我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許多收獲,也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溫暖著13億人。
“擇校熱”“大班額”“看病難、看病貴”……這些尋常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成了今年經濟社會領域要著力解決的重點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找準突出問題及其癥結所在,周密謀劃、用心操作。
包養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老百姓過日子已經從追求“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吃飽穿暖的物質“標配”基本滿足,人們在富起來之后,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高配”成了新時代的新追求。
與此相應,解決民生問題也從過去單純依靠發展經濟來滿足物質文化需要的加法,變成了加減乘除綜合運用來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四則運算。以教育為例,2016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2%,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但義務教育短期包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增加優質教育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在養老、醫療等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普及,但享受服務的“難”與“貴”成為新煩惱,需要包養網站在加大公共投入力度的同時,激發社會資本活力,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社會服務。
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不會比不發展時少。解決當前“好不好”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問包養網題導向、對癥下藥,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要求聚焦重點、精準施策。解決“有沒有”,可以依靠撒胡椒面、攤大餅,把社會財富的蛋糕做大;解決“好不好”,則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效解決發展質量不高、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讓人們活得更舒坦、更出彩。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要求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盡最大努力謀發展,也要根據實際狀況定目標,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搞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而應當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的時代條件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也將隨著時包養價格ptt代發展不斷豐富,舊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會出現,這決定了解決“好不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創造出“更好”的生活。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正是謀劃發展的最佳時機。做好民生改善這篇大文章,一定要瞄準群眾生活的難點痛點,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盼,讓政策更精準、措施更給力、發展更協調,讓新時代的日子更紅火。
煙臺大學應屆研究生張靜的新期盼——
求職不易,對“她”多點關愛
本報記者 王 浩
應屆畢業生們又迎來讓人撓頭的“就業季”。教育部數據顯示,20包養網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作為求職大軍中的一員,今年畢包養網業的煙臺大學研究生張靜還比較淡定:“我對困難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簡歷一封接一封地投,面試一場接一場參加,她相信廣撒網一定能有收獲。
“經驗都是慢慢積累的。”張靜說,去年9月份,她參加了一場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招聘。在網申、筆試環節過關斬將,殺進最后的無領導討論小組。但因缺乏群面技巧,沒搶到幾句話,鎩羽而歸。“我認真總結了失敗經驗,平時有針對性地加強練習,相信以后能更從容地應對。”
“學校很關心畢業生就業情況。”張靜說,校方舉辦了不少專業招聘會,讓相關專業畢業生和對口企事業單位精準對接。學校還為2018屆畢業生建立微信群,輔導老師定期發布招聘信息,同學們互通有無;校方還邀請業界大咖提供創業指導。
張靜的求職路上有不少“門檻”,用人單位對女性的隱形歧視尤其令人憤慨。“對方經常問‘有沒有男朋友’‘打算什么時候結婚、生孩子’這些私人問題。有一家私立學校要求女生保證3年內不準生孩子。”張靜不能接受,“女生辦事認真靠譜,能力并不比男生差!”
張靜并沒有氣餒。談起接下來的求職計劃,她說,各省市公務員招聘考試陸續開始了,她正認真備戰。過完年有春季招聘會,還有不少好機會。“這幾年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提供免息貸款作啟動資金。我心里有幾個創業的點子,正在慢慢打磨完善,希望以后能落地生根。”
記者點評
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保護婦女平等就業權益。但現實中,素質過硬、做事認真的女性在求職中不斷遭遇隱形門檻。或是用人單位出于利益考量,認為女性結婚生育后,精力偏重家庭,事業心不足;或是認為某些工作只適合男性。其實,女性創造的社會價值一點也不少。“家庭+工作”兩頭挑的女性應該得到更多關包養軟體懷。
拆掉女性求職中的隱形門檻,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一方面,細化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織密保障女性就業權益的“法”網。另一方面,配套政策要跟上,如提高完善生育保險保障水平,分擔生育成本。更重要的是,全社會應該凝聚“性別平等”的共識,形成尊重女性的社會氛圍,破解女性“家包養網比較庭工作難兩全”的困境,讓廣大女性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
廣西桂林象山區工人曾斌的新期盼——
優質學校能收打工者子弟
本報記者 申少鐵
“2018年,希望我家倆孩子能順利入學、入園。”曾斌是廣西桂林象山區一名外包養來務工人員,主要從事樓房欄桿和雨棚安裝工作,每月收入7000—1萬元。說起新年愿景,他現在唯一的煩惱是孩子們上學的事。
曾斌老家在湖南,初中畢業后到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務工,最后在桂林定居。眼下他正在攢錢,準備今年在桂林買套房,“買了房、包養落了戶,孩子們才有機會上那些好的公立小學。”
32歲的曾斌有兩個孩子,大兒子6歲,小兒子2歲。“大兒子入園挺順利的。”曾斌介紹,他和妻子都沒有桂林戶口,當時只提供居住證和孩子戶籍證明,幼兒園就給辦理了入園手續。“就是幼兒園的條件不太好,離家也遠,接送不是很方便。也想讓他上更好的公立幼兒園啊,但外地戶口的報不上名。”
2018年,曾斌的大兒子面臨幼升小。“我家的條件完全符合政策,也提前一年在家附近的公立小學排隊預約,今年包養情婦秋季肯定能報上名。不過,孩子想上好一點的公立小學還是很困難。”曾斌說,好的公立小學基本上不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名額,他很羨慕那些 “包工頭”老鄉,“他們的孩子都上私立小學,但每年學費好幾萬元,我可付不起。”
今年下半年,小兒子也要上幼兒園了。擔心妻子太辛苦,曾斌動了“買房子、落戶口”的念頭。“雙方父母都沒受過教育,而且身體都不太好。我老婆在家里帶小的、照顧大的,也挺累的。我一個人的收入要養起整個家,不容易。但為了兒子們往后能和城里小孩一樣上學,我還是要咬牙把房子買了。希望政府能出臺更多政策,改善公辦幼兒園的條件,提高公立小學的教學水平,讓好學校、好幼兒園也能接收咱打工者子弟。”曾斌說。
記者點評
流動人口為我國城市建設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但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沒有受到充分重視,他們的孩子大多包養網只能去條件簡陋、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就讀,人生起跑線被扯后一大截。
黨的十八包養大以來,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有了明顯進步。很多城市出臺政策,允許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公立學校上學。對這些孩子來說,不僅學習環境、條件更好了,“公平”本身賦予他們的安全感、歸屬感,是人包養網心得生最溫暖的底色,有益于他們健康成長。教育公平,也增強了“準市民”們定居城市的決心和建設城市的信心。目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還有一些難題待解,需要從教育供給側發力,通過進一步改革提供更多優質、更為均衡的教育資源。
北京退休老人趙珍的新期盼——
專業養老服務早些進社區
本報記者 邱超奕
趙珍今年83歲,退休前是北京市海淀區一家機械廠的工人。80歲那年,她下定決心搬離自己生活多年的小區,住進了昌平區東小口鄉的東籬敬老院。
“在這兒日子過得不錯,飯菜花樣兒不少,每頓兩葷一素,昨天還吃了炸醬面。精神生活也挺豐富,每月都有志愿者來,我就跟著大家包養一起唱歌、做健身操。”上個月,趙奶奶的養老金拿了4200元,扣去住敬老院的2500元,零花錢也挺寬裕。“國家政策好,年年往上調,2017年的養老金每月又漲了200多元。”
“我家大姑娘也當奶奶了,要照顧孫子,我就替家里省點兒勁,主動到敬老院來,沒想到,住這兒比住家里還好呢。”趙奶奶之前住在海淀區紫金莊園,“要是住家里,離我最近的二級醫院是海淀醫院,走路得花半小時。在這多好,每周二、周五有醫生上門巡診,醫院也開在敬老院里,走過去用不了2分鐘。”前兩天,住趙奶奶隔壁的老周吃飯時摔了,護工趕忙呼救,醫生幾分鐘就到現場。“我想,就算在家也不一定這么周到。”老人說。
前不久,趙奶奶和機械廠里退休的工友們聊天,發現大伙兒還是居家養老的多。“在家里、在社區,看病有些不便。也有住養老院的,說院里只有一個大夫或護士,平時發個藥、量個體溫還行,真有什么突發情況,老人們擔心救治不及時。”趙奶奶希望包養女人在養老這件事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發揮更大作用。“期待新的一年,這種醫養結合的服務能早些進社區,讓我的老朋友們也受益。”
“現在醫養結合做得好包養女人的地方太搶手,排隊都進不來呢。”趙奶奶轉頭看著身邊的護工小趙,“我還得替他們說兩句。兩個護工照顧十幾個老人,打飯、倒水、搞衛生,守護殘疾、重病、臥床的老頭老太太,必須從早到晚一刻不離。就這樣忙活,24小時兩班倒,一個月才掙4000元,應該給這些養老服務人員提高待遇。”
記者點評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不論在哪兒養老,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和充實豐富的精神生活,都已上升為老年人吃住之外最迫切的新需求。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更好地開發民間資本潛力,培育能提供專業服務、開展連鎖經營的企業,同時延伸養老產業鏈條,降低居民養老成本。此外,人才短板已成為養老行業做強做優的掣肘,需要國家統籌教育資源,加快培養老年護理的醫生、護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和專業社工隊伍。還要出臺更多政策,鼓勵科研院所、企業加大創新力度,研發更多適老器械與設施。同時,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實現養老、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無縫銜接,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提供多元、可及的解決方案。
湖北武漢職場新人李兵的新期盼——
干得順心,也要住得舒心
本報記者 寇江澤
1月的武漢,氣溫已低至0攝氏度,李兵在江岸區租住的人才租賃房卻是一片暖意融融。
李兵工作兩年包養甜心網后考上武漢大學研究生,去年畢業留在武漢上班,幸運地成為武漢大學生人才租賃房政策的受益者。
租賃房位于江岸區溫馨路與后湖大道交會處,附近有地鐵3號線、陽邏線,出行很便利,離李兵單位也不遠。嶄新的家具,明亮的房間,溫馨的布置……對租賃房,李兵很滿意,最關鍵的是,配租價格只有市場價的一半左右。
“以前也租過房子,別提有多痛苦了!” 李兵說,合適的單間不好找,要么貴要么遠。好不容易找到稱心的房子,房東又不愿意簽長租合同,隔幾個月就要漲房租,短短兩年時間就換了兩次房子。
“我這還算好的,沒有被‘黑中介’騙過。” 李兵說,他的包養一個月價錢朋友被人騙了兩個月房租不說,個人信息還被“黑中介”辦了網貸,因為逾期被列入征信黑名單。
去年,武漢開始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要確保5年留下100萬名大學生。“‘干得順心’和‘住得舒心’一定得結合起來,這樣城市才能留住人才。”李兵說,為了解決大學生住房,武漢下了很大功夫。他能感覺當地租房市場越來越規范了,也更加便民利民。“希望進一步規范好租房市場,多一些長租公寓,保障租客們的利益。”
談到新年打算,李兵的計劃是“攢錢”。“先租房過渡兩年,再考慮買房,把妻子接過來。住有所居,是每個人的夢想,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有了房子,家人團聚,心里才踏實。不管是買房子還是租房子,祝愿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居有所安,讓萬家燈火溫暖人包養價格ptt間。”李兵說。
記者點評
租房,也能住有所居。租購并舉代表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人包養網dcard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租房特別是長租將成為未來解決新市民居住需求的重要手段。發展長包養網期租賃,是住房制度的重大調整,是改善民生的實招。
推動長期租賃,應激勵各類市場主體增加投入,在稅收、土地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同時提高相關制度的可操作性,比如規范、細化租期、保潔等標準,保護房東、租包養網客雙方利益。
長遠看,企業能有合理回報,市民享有可承受的租金,繼而向租購同權不斷突破,老百姓“住有所居”的安居夢就一定能全面實現。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5日 17 版)
發佈留言